但是这样一个有口皆碑的“神童”出身的大官,却跟另一个著名的宰相王安石“道不同不相为谋”。当时北宋承平已久,虽然是天朝大国,但财政方面开支过大,三冗问题;另一方面是收得过少,宋朝不抑兼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自耕农的数量减少得非常快,重新丈量土地让地主豪强老老实实交税又非常困难。北宋立国不到百年,财政状况已经到了常年要寅吃卯粮的地步了。军队方面,北宋的军事制度极为落后,军队战力极低。占领中原而未完成完全大一统的朝代唯有北宋一家,别无分号。常年被人打的满地找牙。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当时支持变法人称之为新党,反对变法则称之为旧党。司马光可以说是旧党代表,这样王安石跟司马光成了死对头。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争很明显处于下风,中间司马光离开朝堂长达15年之久。干什么去了呢?他去编制《资治通鉴》了。
当时宋神宗看司马光反对变法,就觉得给他找点事情做,不让他参于朝政。刚好得知司马光想要编著一部简明扼要的通史,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于是就打发他回洛阳安心呆在家里写书,不写完不要回京城。
回到洛阳之后,司马光开始着手编写,由于司马光的宅子位置不太好,夏天天气特别热,影响他写作,于是司马光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地洞,洞穴中冬暖夏凉,于是司马光在地洞中开始了《资治通鉴》的编制工作。这一写就是15年。
要编制这样的史书,工作量是很大的。司马光为自己定了计划,限期完成。在编写史书的十几年里,司马光每天都是天蒙蒙亮一直工作到午夜才入睡。从史料的选择,到叙迷的尺度,从文字的风格,到最后的定稿,司马光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投入到了这部书中。为了编写这部史书,司马光花费了二十年的时光,他的眼睛变得昏花,牙齿也都掉光了。公元1084年,《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了。
这部由司马光在地洞中完成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后人每次提到司马光都会想起他小时候砸缸的故事和《资治通鉴》这部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