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读书人对于魏晋的态度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原因是魏晋正值中国南北大融合时期,战争频繁加上政治黑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是极其压抑的;
另一方面则是这一时代又是中国人文最为荟萃的时代,无论是竹林七贤的风姿还是《世说新语》中记述的各种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中国的读书人,这也是一个解放天性的时代。
“魏晋多美男”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人们产生这一印象的来源是《世说新语》。
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魏晋时代的审美,尤其是里面记述的各种各样的美男子,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还没有哪一个朝代出现过这样的著作,将所有的笔墨都用在人物容貌、服饰、举止等等细节描述上,正是这种描述使得后世之人对魏晋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统称,它的起始大概可以从建安年间算起,以杨坚建立隋朝作为结束。
在建安年间到隋朝建立前夕的这四百年光阴里,华夏士族的性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引起这种变化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这四百年内从未出现一个统一的政权,动荡不安的生活使得人们出现了一种幻灭感;
另一方面则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相当黑暗,魏晋时期的读书人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远离政治,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其他方面。
魏晋时期是“玄学”发展的高峰,事实上也是佛教义理发展的高峰,出现了许许多多学术上的巨人。
鹤唳风声的魏晋时期表面上看来是由一群狂放不羁的士大夫组成的,但实际上这些士大夫有着自己深深的无奈。
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汉朝四百年的光景使得儒家的本来面目发生了彻底变化。
孔子所提倡的“仁德”和亚圣所提倡的“王道”消失殆尽,杏坛下听讲的三千弟子的后人已经演变成了恬不知耻的蛀虫。
这些人举起“儒家”这面大旗,在争权夺利的道路上互相倾轧,儒家在魏晋遭到了士大夫的集体唾弃。
儒家堕落的根源除了儒生不争气之外,和当时的统治者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魏晋时期的统治者尊奉的是“霸权主义”,他们除了彼此之间互相争斗,在政治制度上也相当地不人性化。
正是这种极为不良的风气,使得魏晋四百年间鲜有清明的时期,加上北方民族的入侵,充满动荡感的魏晋百姓完全没有安全感可言。
魏晋时期士大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长期的演变之下他们的审美和归趣也发生了变化,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已然消失殆尽。
取代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的思潮在魏晋时期出现了,“男色”这个概念在魏晋极为流行。
换一句话说,并不是魏晋时期在客观上的美男子比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更多,而是魏晋时期的人们格外注重长相,因此被记录下来的美男子数量就相当多。
男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貌,那么相应的美妆行业也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姿色出众的魏晋男子就这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魏晋时期所谓的美男子事实上有着他们无法摆脱的时代的悲哀,他们无力改变这一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在魏晋时期是行不通的,即便是有人渴望“有趣的灵魂”,也只能默默接受现实。
他们纷纷将自己的目光投到了虚无缥缈的神仙以及佛国,希望在这里得到心灵的慰藉。
魏晋是一个病态的时期,魏晋时代的人们以一种消极的姿态给出了积极的解决方案,中华文化少了魏晋将会失色很多。
做美男子并不是魏晋男人的本意,只是有趣的灵魂是要命的,那只能默默拥有这好看的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