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禹真是埃及法老?《山海经》的新发现,线索就在埃及壁画上

大禹真是埃及法老?《山海经》的新发现,线索就在埃及壁画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665 更新时间:2024/1/23 11:47:02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华阳国志·巴志》

古代的科技力量远不及现代发达,面对一些自然灾害,只能单纯地靠人力去解决,或通过政策去调解灾情,比如官府派人赈灾,进行灾后重建,减免税负等方式,缓解灾区民众的困苦生活,但这种方法只能缓解,无法根治。所以,像水灾,在几千年以来,就让古人十分苦恼,为了减少百姓受洪灾侵害,朝廷会命一些官员进行治水。著名的大诗人苏轼,不仅是个学家,美食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水利专家。

[var1]

苏轼一生仕途不是很顺畅,在很多地方都任过官,在官场上沉沉浮浮,不过这没有影响他为国为民做贡献。他到徐州上任时,很快就遇到了一场大洪水,为此他准备了抗洪的工具,率领百姓筑墙,在洪水涌来的时候,带着军民坚守城墙,一步都没有离开,经过长达70多天的努力,在洪水退去的时候,徐州城始终没有受洪水侵害,苏轼也凭借优秀的抗洪表现,获得了徐州百姓的尊敬。当然,说到治理水灾,怎能少了大禹,他无疑是人们心目中的治水英雄,只是如今对于大禹的身份,很多人有了一个疑惑,他真是埃及法老?通过《山海经》的新发现,线索就在埃及壁画上。

[var1]

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他父亲使用“围堵”洪水的方法,导致洪水越发凶猛,在治水失败后被杀。他接替父亲进行这件事后,汲取了父亲的教训,改“堵”洪水为疏通洪水,最终治水成功,耗费了13年的时间。期间,他为了治水,3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也因此被传为美谈。大禹的治水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毕竟大禹所生活的时代太久远,也不知大禹治水,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事件。

[var1]

不过,人们对这个故事太熟悉,加上很多书籍都有记载大禹的治水事迹,让很人更倾于相信事件的存在。而在《山海经》中,也有了新发现,似乎是大禹存在过的证据。当然,这还要从夏启说起。在《山海经》的“海外西经”中,有一段关于夏启的描述,这段描述不是很重要,重点是夏启是在“海外西经”篇中出现,是不是说明他不是中国国内的君主?因为《山海经》是按照国内外及地理位置进行分经的,夏启生活的4000年前,海外西方国家当时的文明主要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var1]

在这三个西方文明古国中,从时间上看,古巴比伦在夏启死后的半个多世纪才出现,而古印度在地理位置上不符,所以夏启生活在古埃及的可能性最大。而书中的“昆仑”字,在我们的理解中,所指的是自然是昆仑山,但一些专家认为,可能指的不是山,而是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因为在书中有一段记载,把“昆仑”与“兽身”、“人面”联系到了一起,这样的描述和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非常的相似,就连“居东而立”这个方位,都是一致的。在时间上,狮身人面像的建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所以夏启能够看得见它与胡夫金字塔的。

[var1]

在金字塔内有一幅壁画,上面的左边画有一个人物,人物的配饰形象,和“海内西经”对夏启的外形配饰描述,也完全相符。如此是不是说明夏启可能是埃及那一届的法老,而他的宝座是大禹传授的,那么是否说明大禹也是埃及法老?当然,我们不能凭借一本书就敲定这件事,事实需要大量实据进行证明,加上《山海经》中有许多没在现实中发现的异兽仙人,可信度有待证实,拿它当做唯一史料是不可取的。不过,多一条线索并非坏事,能够为我们对那个时期的探索,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可能。

结语

大禹在我们的认知里,一直是华夏民族三皇五帝时期的治水能人,但实际上,“大禹治水”是神话人物,还是真实历史人物,我们不得而知,更别说他是埃及法老了。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尽管根据上述资料也不能证实大禹是埃及法老,但面对谜团与未知,我们抱着一份好奇心,多去展开一份想象,也没什么不好。好奇心是人类探索世界,积累知识,突破自我的源动力,对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在好奇的同时,我们不能过于离谱,无论如何,在探索一个问题时,都应该建立在事实依据上,避免凭空猜测。

参考文献:

《华阳国志·巴志》

《山海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妲己睡前有一个“坏习惯”,纣王很喜欢,但当代女性不敢轻易模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妲己和纣王去寝宫,莲花童子妲己和纣王,妲己纣王吻戏完整

    古人常说“红颜祸水”,但是即便如此依旧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可见,美人的确是魅惑人心的,历史上最著名的祸国殃民的美人莫过于苏妲己。商朝灭亡可以说和苏妲己脱不了干系,但是商纣王究竟为何会独宠苏妲己,甚至于到了亡国的地步呢?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苏妲己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一个坏习惯,尤其是在现代人看来都无法

  • 名满天下是苏秦,誉满天下是苏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东周后期,周朝控制的地盘已经很小,仅限于洛阳附近。就这样,周朝实行东西周分治,分成了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两个诸侯国。苏秦,就是东周公国的人,也就是首都的人。[var1]苏秦之死苏秦是在燕国发的家,合纵六国抵抗秦国后,私通燕易王的母亲,燕易王知道了,反而更加厚待苏秦。苏秦害怕被杀,就提议前去齐国以提高燕

  • 妲己为什么被称为狐狸精?看完复原图你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做四个人的容貌,被称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其实中国古代最美的四个人并不一定是她们四个,与她们齐名的还有四大妖姬,他们分别是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晋之骊姬。这四个人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妲己和褒姒,大家为什么会熟知妲己呢?因为一部经

  • 在位52年,把魏国由超级大国变成最弱体,魏惠王究竟干了点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99.9%的人都会回答秦国,这不明摆着的事嘛,人家秦国可是西部老大,经过商鞅变法后大盘水涨船高,到了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造就了战国时期最大的牛市。[var1] 但如果穿越回战国初期,我们继续在街头采访上面的问题,估计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魏国了,秦国在哪?没听说过。” 那时候的秦国,还是个

  • 妲己一生的3件发明,其中一件如今家家户户离不开,还风靡全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永远都是特别有意思的在公元前1047年的时候那时商纣王已经超过60多岁,但是他的身体血特别的好就像年轻人一样,当时他因为身体十分健壮的原因所以在带兵攻打有苏部落的时候,在获得大量珍宝的同时,还无意间,俘获了一个十分漂亮的美女,其实说到这,大家肯定都知道他是谁了,她就是妲己,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件发明

  • 喋血长平,赵括的背锅之战,优秀的“军二代”如何沦为纸上谈兵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赵国大将赵括纸上谈兵,赵括纸上谈兵图片简笔,真正的赵括深度解析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一带)发生的一次战略性决战。赵国在这次战争中阵亡及被坑杀45万人,从此赵国元气大伤,秦国扫清统一六国的最后阻碍。而为后世讨论流传的除了宏大的战争规模,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正是他的战略失误才导致赵军的惨败,赵括成为不切实际的贬义词。但如果仔细研

  • 为何神话故事都发生在西周之前一本正经地分析一下两个重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周哀王真的变成僵尸了吗,西周初年800个诸侯国地图,西周神话体系

    不管古代有多少典籍描述,其实一部《封神演义》就足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了。在阐教联合众神大破截教的万仙阵之后,封神大战就结束了,古神们在人间的使命已经完成。于是众神归位,然后纷纷辞别姜子牙而去。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两位圣仙先行离开,十二金仙随后一一跟姜子牙告别辞行,广成子拉着姜子牙的手道:“师弟,我等众仙

  • 周游列国那些年,孔子到底经历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如何评价孔子的周游列国

    当时孔子已经55岁了,在古代是一个标准的老年人,但为了找到那个能够一展抱负的诸侯国,他毅然率领弟子们走天下。[var1] 卫灵公刚开始很欣赏孔子,好吃好喝好住,但过了3年,他对孔子厌倦了,就想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赶走,但又不明说,而是给孔子摆了谱,孔子一看架势不对,第二天就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卫国。 这是

  • 姜子牙的后裔流落海外,现已当上一国总统!曾数次回国祭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陈键锋姜子牙,姜子牙祖籍山东哪里,姜子牙娶68岁黄花闺女

    在亚洲地区的东亚以及南亚地区的文化圈,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因为无论是东边的日本、韩国与朝鲜,还是南边的泰国、缅甸、新加坡等国家,要么是自古以来就传承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要么就是有许多移民来自于我们中国。在新加坡,汉语甚至是他们官方语言的一种。在朝鲜半岛的韩国,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

  • 周天子为什么一定要楚国进贡苞茅,其他诸侯国都没有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 作为诸侯国,楚国的义务就是向周朝进贡 在人们的印象中,楚国似乎十分强大,但其实那只是在战国时期而已,在此之前楚国只是一个又小又弱、地处偏远的小国家而已。周文王的时候,有一个名叫鬻熊的人,带着自己的部落前来投奔,从此之后,他们就开始为周朝效力,并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可是在周武王灭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