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喋血长平,赵括的背锅之战,优秀的“军二代”如何沦为纸上谈兵

喋血长平,赵括的背锅之战,优秀的“军二代”如何沦为纸上谈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82 更新时间:2024/1/16 20:56:30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一带)发生的一次战略性决战。

赵国在这次战争中阵亡及被坑杀45万人,从此赵国元气大伤,秦国扫清统一六国的最后阻碍。

而为后世讨论流传的除了宏大的战争规模,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正是他的战略失误才导致赵军的惨败,赵括成为不切实际的贬义词。

但如果仔细研读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说法对赵括本人并不公平,诚然 赵括不是什么杰出将才,但也不是人们眼中的废物。

上党之争——本可以避免长平悲剧的导火索

在介绍长平之战之前不得不提到秦赵之间的上党之争。

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成为各诸侯实力最强的国家,并不断向东扩张,在与东方六国的交战中基本没怎么败过。

而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大增,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国家。

[var1]

公元前262年,秦国按照远交近攻的策略,攻打毗邻的韩国,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执政的韩桓惠王十分惊恐,韩国在秦国面前就是个弱小的不能再弱小的国家,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只能遣使求和,同意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可是上党郡郡守冯亭和当地百姓不愿意了,他们讨厌秦国,对于秦国“国籍”是一百个不高兴,可是自己又势单力薄。

经过商议,决定借力打力,他们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来抗秦,于是偷偷派人前往赵国,答应把上党郡十七个城池并入赵国,当然这不过是借刀杀人罢了。

不过这件事倒是在赵国朝野引起热议,平阳君赵豹一眼看出了其中的把戏,他认为冯亭是想嫁祸给赵国,不能为了上党得罪秦国。

[var1]

以平原君赵胜和赵禹为首的官员认为这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在他们看来,十七座城池经过多少浴血战争都争取不来,如今天上掉馅饼哪有不接的道理。

最后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拍板支持了后者,不过同时派遣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的举动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var1]

前260年,秦昭襄王派遣王龁率领军队占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

就这样,在赵国美滋滋接受上党前,上党已落入秦国之手。而秦赵两国的战争一触即发。

赵括,一个不被父亲认可的“优秀”儿子

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长平之战爆发。

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反攻,两军交锋之初互有伤亡,但由于秦军实力占优,秦军渐渐占据上风。

农历六月,王龁击败廉颇,而后又攻占两个军事据点,廉颇深知秦军实力在赵之上,廉颇决定避其锋芒。

农历七月,廉颇退守至丹河东岸,修筑围墙壁垒,任凭秦军如何挑衅,拒不出战。

[var1]

廉颇的想法是秦军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困难,追求速战速决,而自己只要坚守不出,时间一长一定会挫其锐气,到时候再以逸待劳反击秦军。

可是廉颇这么想,不代表他的老板也这么想,赵孝成王认为这是廉颇畏惧秦军,还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赵国君臣的矛盾被秦国看在眼里,他们正焦急地等待赵军出战呢,于是秦国就琢磨得干点啥。

时任秦国宰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

“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本来就对廉颇不满,再加上谣言这么一传就决定换将,其实一开始赵王也没打算用赵括。

他先是想到李牧,但李牧还年轻,不敢将此重任交给他,名将乐毅弃燕投赵国不久,其心未附,所以最后决定用赵括。

那么秦国为什么把对手设定为赵括呢?赵括又是什么背景?

[var1]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可能是记性好,对兵书基本是倒背如流,即便与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也难不倒他。

可是赵奢并不看好他的儿子,一方面他认为赵括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另一方面赵括十分自负,认为全天下没一个人比得上他。

可就是这么一个没有作战经验的人却被赵王信任并将其任命为大将。

当时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身患重病,但却极力劝阻赵王不要仅凭虚名,任其为将,连赵括的母亲都写信劝谏赵王不要任用赵括,并请求与赵括划清界限,免遭株连。

[var1]

连他的母亲都反对,看来赵括这个人确实没那么优秀。

当然,赵括也不是草包,在此之前赵王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

“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括虽然自负,但也不是糊涂到家。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那么自命不凡的赵括为什么会对白起畏惧呢?

说起白起,可大有来头,白起是当时秦国名将,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前293年发动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扫清秦国东进阻碍。

[var1]

前279年讨伐楚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王被迫迁都,屈原也是在当时投汨罗江殉国,从此楚国再无与秦国争雄的实力,白起因此名震天下。

而秦国在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至此赵括迎来了人生中最强的对手和第一次战争,也是他的最后一次战争。

名将之后被乱箭射死,四十万大军“陪葬”

对于秦军的动作,赵括是一无所知,他到任后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var1]

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大喜过望,命令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却无法攻破秦军营垒。

白起见鱼儿上钩,命令一支2.5万人的部队绕到赵军背后截断赵军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粮道。

包围圈已经形成,秦军用轻骑兵不断攻击赵军,赵军哪是彪悍秦军的对手,在败了好几次之后不得不龟缩营帐。

赵括此时才知中计,只能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转为防御,择机突围。而秦军则从国内征调大量兵力赶赴长平,切断所有诸侯的援军和粮运通道。

[var1]

就这样,赵军被秦军包了饺子,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主动权轮到秦军手里,对于几十万部队的赵军,秦军选择围而不攻,只等赵军自乱阵脚。

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饿死,士兵们甚至相互残杀为食。赵括组织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多次仍不能突围。

可是眼下这种情况再等下去只能是死,赵括不甘心坐以待毙,集合剩余部队进行最后的突围。

而秦军也不想等了,既然你主动送上门,我就成全你吧!

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不出意料的失败,赵括本人被秦军乱箭射死。

[var1]

失去主将的赵国军队立即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赵军士兵顿时没了心气,直接向白起投降。

对于投降的赵军,白起只说了一句:

“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

白起简单一句话,其后果就是赵军士兵被全部活埋,算上之前战场被斩杀的,赵军死亡总计45万人,赵国举国震惊。

[var1]

至此长平之战以秦国全胜告终,白起也被送以“杀神”称号。

赵括到底是中等人才还是“纸上谈兵”

我们回顾长平之战,不难看出赵括作为主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当时场景下,赵国国力本不如秦国,坚守不出是对的,奈何赵王轻率冒进,急于求成,廉颇与赵王不和,被换掉是意料之中。

赵括上任后主动出击不过是顺应赵王的意志,一来是因为赵括渴望成功,大红大紫,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前提是顺从赵王。

二来赵括从来也不知道与他对垒的是白起,如果知道,赵括恐怕也不敢轻举妄动。

正是在赵王的影响和情报缺失下,赵括做出错误的判断,可是对于一个从来没上过战场的人来说,你能指望他一上来有什么耀眼的表现吗?

尤其是面对实力比你强的对手。我们现在觉得赵括背兵书是夸夸其谈,可换位思考。

赵括脑子确实还可以,至少能把书本背得滚瓜烂熟,只是不善于灵活实践应用而已。

说到底,赵括确实不是什么优秀的将才,但如果把他放到明清,考个举人应该不是问题。

所以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或者说比普通人要强一些,毕竟他能指挥得动四十万兵马,只是他碰到的对手太强,普通人被衬托成了白痴。

长平之战的意义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也是战国后期的重要转折,此战之前,秦国已攻破楚国,齐国被乐毅打残,赵国是唯一和秦国抗衡的对手,可是经此一役,赵国已不再具备与秦国争霸的实力,秦国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更多文章

  • 为何神话故事都发生在西周之前一本正经地分析一下两个重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周哀王真的变成僵尸了吗,西周初年800个诸侯国地图,西周神话体系

    不管古代有多少典籍描述,其实一部《封神演义》就足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了。在阐教联合众神大破截教的万仙阵之后,封神大战就结束了,古神们在人间的使命已经完成。于是众神归位,然后纷纷辞别姜子牙而去。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两位圣仙先行离开,十二金仙随后一一跟姜子牙告别辞行,广成子拉着姜子牙的手道:“师弟,我等众仙

  • 周游列国那些年,孔子到底经历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如何评价孔子的周游列国

    当时孔子已经55岁了,在古代是一个标准的老年人,但为了找到那个能够一展抱负的诸侯国,他毅然率领弟子们走天下。[var1] 卫灵公刚开始很欣赏孔子,好吃好喝好住,但过了3年,他对孔子厌倦了,就想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赶走,但又不明说,而是给孔子摆了谱,孔子一看架势不对,第二天就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卫国。 这是

  • 姜子牙的后裔流落海外,现已当上一国总统!曾数次回国祭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陈键锋姜子牙,姜子牙祖籍山东哪里,姜子牙娶68岁黄花闺女

    在亚洲地区的东亚以及南亚地区的文化圈,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因为无论是东边的日本、韩国与朝鲜,还是南边的泰国、缅甸、新加坡等国家,要么是自古以来就传承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要么就是有许多移民来自于我们中国。在新加坡,汉语甚至是他们官方语言的一种。在朝鲜半岛的韩国,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

  • 周天子为什么一定要楚国进贡苞茅,其他诸侯国都没有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 作为诸侯国,楚国的义务就是向周朝进贡 在人们的印象中,楚国似乎十分强大,但其实那只是在战国时期而已,在此之前楚国只是一个又小又弱、地处偏远的小国家而已。周文王的时候,有一个名叫鬻熊的人,带着自己的部落前来投奔,从此之后,他们就开始为周朝效力,并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可是在周武王灭商之后,

  • 大良造商鞅,相邦吕不韦,丞相李斯,这三个官职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左庶长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可以说是秦国的首席军政大臣,商鞅入秦之前秦国的左庶长是秦孝公的兄长嬴虔,公元前356年商鞅以左庶长(实际上就是秦国的最高军政长官)的身份开始变法,商鞅变法奖励军功设十七级爵制(二十级爵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十七级爵制基础上完善而成的),其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一场闹剧,“街亭之战”马谡失败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对马谡做了什么,马谡丢街亭三维地图,诸葛亮不用马谡能守得住街亭吗

    【诸葛亮、魏延路线之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完全不采纳。看似对北伐路线的争论,实际上是魏延和诸葛亮对北伐战略的分歧。魏延兵出子午谷的主张是:先抢下长安,回头再收拾西边的陇右五郡(直接拿下魏国西部核心长安,对魏国长安以西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弄好了就会重现当年韩信暗度陈仓下三

  • 孔子也犯过杀少正卯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子杀少正卯真相,批孔子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孔子的错误思想

    [var1]1.孔丘。网络配图鲁定公十四年(前496),鲁国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掌握,季桓子邀请博学多识、有巨大社会声望、维护公室权威的孔子任大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史记》记载:“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之类是也。”孔子

  • 东汉风云:大臣联合除竖宦,谋划不周反被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西汉强大还是东汉强大,东汉官职一览表图,东汉兖州

    郎中审忠不忍缄默,于是抗疏上奏道:臣闻理国,得贤则安,失贤则危;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汤举伊尹,不仁者远。陛下即位之初,未能亲揽万机,皇太后念在抚育权时摄政,故中常侍苏康、管霸,应时诛殄。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考其党羽,志清朝政,朱瑀曹节等,知事觉露,祸及其身,遂兴造逆谋,作乱王室,撞蹋省闼执夺玺

  • 任见:曹操行刺失误逃离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第三章 寒光凛冽的七宝刀18董卓除了在中央各部委安置亲己势力外,还通过任命太守、刺史等手段部署地方爪牙。在不长的时间内,董卓通过层层安置耳目,基本上已经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只要是不满他的官员稍有动作,他便毫不留情地予以彻底铲除,杀鸡骇猴,威慑朝野。张温曾任太尉,素来对董卓飞扬跋扈、野蛮残

  • 任见:董卓笼络亲信把持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第三章 寒光凛冽的七宝刀17董卓主持召开中央常委会了,把说给袁绍的话又说了一遍:“当今皇上,愚昧懦弱,不能管理社稷,没有资格担任万乘之主,应该废掉,改立陈留王为皇上。”在场官员们慑于董卓的淫威,对他独断专行、随心所欲的行为虽然心中反对,但都闷不吱声,谁也不作表态,只有丁原当面提出反对意见。丁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