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鸦片战争最惨烈之战:五百甘军驻防大宝山,全军覆没歼敌多少?

鸦片战争最惨烈之战:五百甘军驻防大宝山,全军覆没歼敌多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765 更新时间:2024/1/25 6:34:09

尽管绝大多数的臣武将,在兵败后都自尽或阵亡以殉国,然而绝大多数的清军,都是战败前后直接溜号了。

很少有清军跟英军血战到全军覆没的。

即使是对英军造成最大杀伤的镇江之战,在增援的青州八旗伤亡殆尽后,驻防八旗也是做鸟兽散了。

然而唯一的例外就是大宝山之战。

此战被英军称为:

“在这座山的山脚下,杀戮特别厉害。”(《英军在华作战记》)

那么大宝山之战是怎么回事?与英军血战到全军覆没的是哪支清军?其主将父子为堪称一门忠烈?

1、五百甘军抵达浙东前线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后,英军第二次北上攻占浙江定海,随后战局扩大镇海、宁波相继沦陷。

这让原本有“抚夷”打算的道光皇帝很不满,于是任命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从全国各地调兵增援浙东。

意图打一场旨在收复浙东三镇的反击战。

其中抽调精兵的对象就包括甘肃:

“著恩特亨额、富呢扬阿,于甘肃、陕西二省,各挑精兵一千名,饬令曾经出师之明干镇将管带,迅速前赴浙江,交奕经等调遣。”(《清宣宗实录》)

而在甘肃抽调的一千清军的,其中有五百人是西宁镇副将朱贵的固原兵,朱贵接到调令后随即率兵奔赴浙东前线。

“部下固原兵五百人,皆骁勇善战。贵能部勒之,最为节制之师。”(《咄咄吟》)

相比于抽调到前线的其他清军,朱贵部固原兵的战斗力,绝对是集结到前线清军的天花板。

而且朱贵本人就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朱仲迁是把总,在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时阵亡;他的父亲朱显光,也是在镇守金川的时候,左腿中炮被打折致残。

朱贵本人十七岁就已从军,先后参与平定川楚白莲教起义、平定道光初年的张格尔叛乱等,一路从普通清军立功升迁至副将。

英军第二次攻陷定海后,浙江金华协副将重祥战死殉国,道光帝遂以朱贵补重祥缺,改任他为金华协副将。

朱贵部下的五百甘军固原兵,相较于其他清军战斗力之所以高,跟朱贵带兵用宽济严有相当大的关系。

而且朱贵本人极其勇武能够服众。

根据奕经幕僚贝青乔的记载,当时集结于前线的清军中,基本上携带的都是火枪火炮,很少有人携带弓箭操练的。

这让贝青乔感到非常意外,毕竟骑射可是清军的传统技能:

“至若弓箭之设,我朝尤重。上而御营大阅,下至各直省行伍,操演无不于马步间,讲习此技。”(《咄咄吟》)

贝青乔在军中转悠了一遍,唯独在朱贵的军帐中发现了弓箭,朱贵平时上阵都随身携带着弓箭。

“乃仆自入军中,仅于副将朱贵处,见弓二张、箭二房。”(《咄咄吟》)

尽管此时弓箭基本上被火枪所取代,朱贵部下火枪土炮也带的有,但是可以看出朱贵还是很自律,对弓马骑射等武艺绝不携带。

朱贵部固原兵赶赴前线没多久,让朱贵极其郁闷的浙东反击战就打响了。

2、关键时刻朱贵部迷路了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二十九日夜晚,奕经全盘指挥的浙东反击战打响,朱贵部自然也在战斗序列中。

浙东反击战旨在收复定海、镇海和宁波三镇。

按照扬威将军奕经的部署,袭击镇海城的清军要分为三队,朱贵部的战斗序列就在其中。

第一队是游击刘天保,所率领的河南兵五百人打头阵;第二队是参将凌长星,率领的陕西兵五百人进行策应;第三队就是朱贵所率领的,五百固原兵作为后援接应。

但是很不幸,刘天保率部袭击镇海城时,反而被英军来了个瓮中捉鳖,中伏后伤亡惨重被迫后退。

结果败退路上,遇到了随后策应的凌长星部,俩人一商量觉得还得再冲击一次,于是第二次对镇海城发动强攻。

一开始双方还用火枪相互招呼,但由于清军没有携带火炮等重武器,在英军的火炮覆盖下伤亡惨重。

导致两部清军开始招架不住了。

按说朱贵部作为前线的精锐,此时如果能赶来增援和接应,就算不能助阵攻下镇海,但好歹也能壮壮声势。

然而直到刘天保本人中枪负伤,导致队伍大乱而争相溃败,镇海前线都没有出现朱贵部的影子。

难不成是朱贵部当逃兵了?

显然不是的,而是朱贵部不是本地兵马,再加上是趁黑夜悄悄赶路,导致奔赴镇海时迷路了。

“时总翼长朱贵,因取道慈溪,昏夜不辨路径。”(《咄咄吟》)

等到朱贵部找对路抵达前线时,收复镇海的仗已经打完收工了,但是朱贵心里却非常不乐意。

当即要求三支清军合兵一处,在对镇海城发起一场攻击,然而刘天保和凌长星都拒绝了。

估计他俩不但拒绝了朱贵的提议,而且很可能用类似“逃兵”的话羞辱了朱贵,甚至两部清军对朱贵也出言不逊。

把镇海不能收复的锅,给扣到了迷路的朱贵头上:

“贵欲合兵再进,天保、长星均不之应,其部下尤怨愤,咸谓朱将军迟延不救,致我败绩。”(《咄咄吟》)

这话让朱贵听了肯定受不了,所以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逃兵和怯战,也为了能够收复镇海做一次尝试。

坚决要求刘、凌两部合兵出击,但是人家刚打完撤下来,肯定不会同意朱贵的要求啊,所以双方相互指责撕扯。

差一点就酿成内讧兵变。

好在最后被赶来的主将张应云给劝阻了,朱贵眼看收复镇海的战机已失,外加看在上级将官的面子上。

放弃了进攻镇海的要求。

不过这件事就是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了朱贵的心口上,搞得朱贵就像逃兵和故意避战一样,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老想找机会证明自己不是怯战。

“初以迷路失期,为刘天保、凌长星等讪笑,心甚愤怒。”(《咄咄吟》)

很快朱贵就有了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

在浙东反击战失败后,英军主动出击反扑清军,导致清军绍兴、杭州大本营遭受威胁,已经派遣朱贵等坐镇慈溪阻挡。

朱贵部奉命镇守慈溪北门外的大宝山,与驻扎长溪岭的参赞文蔚、游击谢天贵等部犄角策应,共同守卫慈溪不沦落于敌手。

一场证明朱贵与固原兵的血战即将打响。

3、血战大宝山到全军覆没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初四日,英军以第四十九团、十八团为主力,集结海陆两军约两千人慈溪进犯。

其中第十八团、第三十六团及海军旅等英军,两路出击负责合围慈溪北门外,清军设置的多处山头阵地。

结果不出意外的清军一触即溃,刘天保、凌长星、谢天贵等稍作抵抗即跑路,被英军主将卧乌古嘲笑为:

“他们(清军)只不过在‘给皇帝留面子’罢了。”(《英军在华作战记》)

所谓已经开了三枪了,对得起道光皇帝的军饷了,哥几个赶紧润了吧。

本来清军硬打肯定是打不过清军,但好几路清军分散驻扎相互策应,好歹也能交替掩护抵抗一阵。

结果原来的掎角之势,成了朱贵部的困兽之斗,这样正好给朱贵大展拳脚的机会,也给了他和固原兵证明费自己的舞台。

在英军海军旅与四十九团合攻大宝山时,正好跟朱贵部迎面撞上,一场血战是在所难免了。

战前浙江巡抚刘韵珂就非常担心,他给参战文蔚的信中就明确指出,朱贵部孤军奋战肯定不像话。

全军覆没是早晚的事。

如果朱贵部全军覆没,大宝山等山头阵地失守的话,那慈溪也必然会沦陷于敌手,进而乍浦、绍兴等地就要被英军威胁。

“(英军)四面攻击营盘,官兵对剿多时,难以抵御,随即溃散。惟副将朱贵带兵独战,断难支持,慈溪甚为危急。弟闻信之下,存心焦灼,不可名言。”(《刘玉坡中丞信》)

刘韵珂暗示文蔚带兵增援,朱贵战前也三次派人恳求文蔚增援,然而文蔚不但无动于衷,而且开打不久他也溜号了。

可以说朱贵部非常的绝望,按理说朱贵此时撤退也不丑,留下来坚守就跟送死没两样。

但朱贵和甘军固原兵还是留下来坚守了。

战斗打响后,面对两路英军的夹击,朱贵亲自手执大旗指挥部下作战,双方从中午一直厮杀到下午。

朱贵部伤亡惨重但誓死不退一步!

“我兵士无不以一当百,自辰至申,饥不得食,誓死格斗。”(《朱将军庙碑记》)

由于朱贵身临前线抗敌,导致他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其中身上有枪伤三处,右臂被敌炮打折,但仍然拒绝下场包扎。

最终朱贵部山头阵地被英军冲破,所剩不多的朱贵部甘军固原兵,在阵地前与英军展开白刃战。

朱贵持矛与英军进行了最后的搏斗,最终力尽伤重而阵亡为国尽忠,堪称响当当的民族英雄。

大宝山之战时,朱贵的次子朱昭南,始终跟随父亲朱贵左右,在英军冲上阵地时,他死命掩护朱贵。

结果被英军重创而殉国。

四子朱玮南,在父亲朱贵和二哥朱昭南阵亡后,同样悍不畏死地与英军作战,最终也以身殉国。

即使在朱贵父子殉国后,朱贵部残存的固原兵依然誓死不退,仅有少数人得以突围后撤退回奕经大营。

根据奕经战后的统计:

朱贵部五百固原兵,阵亡者有四百三十六人,几乎是到全军覆没的地步了。

朱贵以下阵亡的武将包括:

都司陈芝兰、把总张化鹏、外委何海、玉贵、马隆图等三十人;此外还有主动带兵增援朱贵的候补知县颜履敬,也在增援过程中中炮阵亡。

此战固原兵的作战意志震惊了英军,英军记载他们近乎全歼了朱贵部清军,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

“甘肃军队,是强壮而筋骨发动的一种人,惯于在边陲作战,中国人(清朝)誉之为不可征服。”(《英军在华作战计》)

根据清朝方面的记载,此战朱贵部毙杀英军数百人,是英军在这浙东作战以来,所蒙受的最大伤亡。

但这实际上是过于夸张,根据英军自己的记载,此战英军仅阵亡3人,受伤二十二人。

尽管双方的伤亡比例过于悬殊,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朱贵民族英雄的身份,正如贝青乔在战后经过大宝山战场时。

看到清军满地尸骸所称赞的那样:

“生当上云台,死当耀青史。”(《过大宝山》)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太监与经济发展有关系,原因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初年所建的那一部分政治系统就有着这样的规定,为了不让前朝的那些官员太过于强势,威胁皇帝的存在,皇上确实是存的有私心的,给与他们这样的权利去制约彼此。宦官们不仅是和那些文官们有所制约,甚至制约了他们的兵权,在君上的影响授意下可是非常厉害的,渐渐的,他们的势力发展的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其实在朱元璋在位

  • 明朝史上兄弟间的皇位之争,震惊朝野的夺门之变,明英宗成功复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一、事件背景得知消息的英宗之母孙太后很着急,她赶紧派人去漠北给也先送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以换回朱祁镇,但也先耍赖,他收了赎金后并没有放人,这让孙太后恼火至极,也先是想通过扣押明朝的皇帝来获取源源不断的财富,他这招够狠毒的。孙太后和大臣们就此事展开了商议和讨论,他们认为瓦剌人的胃口永无休止,于是,孙太后

  • 咸丰系列之,宝源,宝东,宝济,宝德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咸丰重宝宝源当五,直径一般在27毫米上下,普品400左右,美品700以上,咸丰重宝宝源当五大样,我们把直径大于30毫米的称之为标准大样,部分泉友把大于29毫米的也视为大样,目前普品参考价800左右,美品1200以上。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咸丰重宝宝源当十小样,直

  • 明朝十六任帝王排名,第一名有争议,最后一名毫无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朱允炆,也可算贤君,在位四年也有作为,故排名第八。功绩: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建文帝在位时间短,却能实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可算一贤君,故排名第八。第九: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虽然贪玩,却有应州大捷之功,故排名

  • 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时期都有哪些党争?(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明武宗朱厚照时期这位仁兄在位期间,那就两个字“任性”。可怜的朱佑樘老爹,一辈子谨小慎微,给朱厚照留下了一帮翰林清流,大儒名臣。但这位爷就是和这一帮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内阁首辅刘健,李东阳、马文生、张升等大臣,詹事府詹事杨廷和、少詹事王华(王守仁的老爹)得等都是当时名臣。单单这些人老持稳重,和这位15岁

  • 明朝初期十大将军之—战无不胜将军颖国公傅友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傅友德,汉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迁居砀山(今属安徽)。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傅友德随常遇春救援安丰,掠取庐江而还,朱元璋与陈友谅双方发生了鄱阳湖之战,傅友德从战鄱阳湖,驾轻舟挫败陈友谅军前锋。多处受伤,却愈战愈猛,又在

  • 明朝军队数量、作战方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大明初期的洪武年间,军队数量有100万,这在我国古代是比较多的。此时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国内有些地方还不太平,一些匪患、割据势力还没有平定,并且逃到大漠的北元还有一定的力量,维持这么大的军队规模还是必要的。这时候的明军结构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因为维稳是主要任务,明军以守城为首选。虽然

  • 清朝灭亡后,百万清军去了哪里呢直到1987年才被人们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灭亡后,百万清军去了哪里呢?直到1987年才被人们发现!一、清军的组成清军主要由满族八旗组成,它是清军的主要作战力量。满族人非常擅长打仗,因为他们经常骑马打猎,这也是清军成立之初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原因。清朝八旗军打败明朝入关时,八旗军收编了地方军队,明朝剩余的军队被并入了绿营。以绿色旗为标志,以营

  • 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为何不能杀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也许奇怪,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为何不能杀?那个时候不是一直在喊反封建吗,杀了溥仪这个封建王朝的象征,不是大快人心吗?这个问题,可以回到当时的历史去看,不管当时的局势如何复杂,大清朝的皇帝到民国总统的过渡都是在和平的基调下进行的,溥仪是自己说顺应时代潮流,宣布退位的,这个时候杀他,反倒给这

  • 清朝灭亡前,民间发生了三件奇特的怪事,每一件都令人搞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十大怪事排名,清朝女性犯人照片,清朝历史完整版200分钟

    第一件事情就是发生在清朝一位清官身上,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闫敬铭,他那个时候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一个官职,在他当官的最后时刻,他听说只要买个皮箱子,去内务府报销,就能够获得60两银子,当时清朝的时候,一个箱子的价格可能只要6两,这样的价格相当于翻了十倍。闫敬铭对于这件事情表示怀疑,他认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