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讲透宋朝三百年(第三讲):郭雀儿,这才是原汁原味的黄袍加身

讲透宋朝三百年(第三讲):郭雀儿,这才是原汁原味的黄袍加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73 更新时间:2024/2/6 5:09:59

在鲜花、奖金、升职的刺激下,郭威很高兴,赵匡胤很高兴,三军也很高兴;平定了这么一场大叛乱,大臣们很高兴,百姓也很高兴。

然而,在全国人民灿烂笑容的背后,有一个人却始终高兴不起来,他就是后汉的皇帝——刘承祐

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仗都打赢了,还有什么不高兴的?这不正是他所盼望的么?

郭威

如果大家换位思考一下,也就不难理解。当刘承祐看着郭威被百姓簇拥,受尽群臣的称赞,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时,谁才更像这个国家的皇帝?

于是,这个敏感多疑的皇帝,终于忍不住发了一番牢骚,说了一段致命的话,致的是他自己的命:

“爱卿啊,朕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变成一头驴,驮着朕升了天,等朕到达天宫后,你却变成了一条龙,直向南方飞去了。”

可以想象,听到这话,再愚钝的人,也知道其中的含义。

据史书记载,听到皇帝的这番话,郭威“拊掌大笑”,这种过于夸张的回应,莫不是对内心巨大恐慌的一种掩饰。

事到如今,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了!

从古至今,被皇帝猜疑的大臣,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反,二是逃。

可有意思的是,从历史的结果上看,郭威选了第

一个条

路,但是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郭威却选择了第二条路。

那么,既然选择了逃,要逃去哪呢?

说来也巧,就在此时,老邻居契丹终于“选举”出了新一届领导,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自然要收一些“份子钱”。

在边境狼烟四起的境况下,郭威立刻率军出征。结果,等郭威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边境时,契丹人已经满载而归了。

无仗可打的郭威,只得默默班师回朝。不承想,他刚要动身,刘承祐的第二道圣旨就到了:无需班师,就地驻防。

作为帝国擎天一柱的郭威,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被轰出了朝廷,跑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来站岗了。

自古以来,只要离开了权利的中心,就会慢慢被边缘化,最后走向同一个结局——完蛋。这一点,郭威再清楚不过了。

这道圣旨,让郭威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他虽然想离开朝廷那个“是非之地”,但是却不想失去手中的权利。

在边境的每一天,郭威想的都是该如何与皇帝好好交流一番,让他打消对自己的误解。

然而,郭威的焦虑多少有些杞人忧天,因为不久后,还没等他想明白这些问题,刘承祐自己就把问题给“解决”了。

乾祐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清晨,五大托孤大臣中的三军总指挥杨邠、禁军指挥使史弘肇,财政大臣王章,正常去上朝。

结果,就在“办公室”广仁殿内,迎来了一场刀光血影,三大元老竟被数十名侍卫活活砍死了。

此后,刘承祐昭告天下,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图谋不轨,意欲谋反,所以朝廷才要诛杀他们。

这事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都是胡扯!不过,皇帝挑明了要办你,你就随地吐口谈,都能治你个死罪。

也许有人会发现,刘承祐似乎漏了一个人,除了在边境站岗的郭威外,宰相苏逢吉不还在朝廷里吗?

这话的确不假,不过刘承祐不杀他倒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这哥们儿是一介文人,而且体弱多病,估计用不了多久,自己就会驾鹤西去。

伴随着这场惊天动地的杀戮,刘承祐瞬间便收回了所有的权利。但是,他依然无法高枕无忧,甚至比以往更加惶恐不安。

那就是他心头的那个巨大隐患——孤身在外、掌握后汉精锐部队的郭威。

郭威

可是,刘承祐为什么要先把郭威调走,然后再杀三大元老呢?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史学界的一个谜团。

当然,历史没有真相,也许就是他一时脑子进水,一时吃错了药,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有些事,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

但不能否认的是,刘承祐的这一番操作,彻底改写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是郭威,另一个就是他自己。

事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也就不能怪郭威动手了。

然而,据史料记载,即便对方都亮出了刀子,郭威却没有一丁点儿要造反的意思。

为了打消皇帝的顾虑,他竟还在不停上疏朝廷,郑重其事地向皇帝保证,说自己绝无造反之心,希望皇帝不要听信谗言,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

为了打消刘承祐的顾虑,郭威几乎卑微到泥土里,即使让他摇尾乞怜。哀嚎流涕,他也绝无二话。

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郭威的话压根就没说到刘承祐的心坎里,或者说,刘承祐根本就没给他这个机会。

事实上,收到郭威的奏折后,刘承祐连看都没看,直接扔到一旁,此后,他还做了一件最傻的事,诛杀了郭威和其养子柴荣的所有家人!

柴荣

郭、柴两家数百口人,一夜之间全部命丧黄泉,刘承祐绝不会想到,不,他早就该想到,他这样做的结果!

“刘承祐,算你狠!老子一定要报仇,要你血债血偿!”

乾祐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悲愤的郭威在滑州誓师,率领自己的所有部队南下,矛头直指开封。

至此,一场惊天动地、改朝换代的大戏,正式拉开了帷幕。

不过,得知郭威起兵后,刘承祐却显得胸有成竹,对他而言,这一切早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因为他手里,还有最后一张王牌!

这张王牌,就是后汉大将、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兄弟,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

刘知远

历史上关于慕容彦超,年龄不详,出生地不详,发迹经历亦不详,对于这个男人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他留下的三句壮志豪言。

第一句,就是刘承祐亲自来前线慰问时,问他有没有胜算的时候,他信心十足地说:“臣必胜!”

听到慕容彦超信誓旦旦的承诺,刘承祐长舒了一口气,满意地走了,可惜他走得太快,倘若在多停留一会儿,就能够有幸听到这位大将的第二句话。

在刘承祐走后,慕容彦超叫来手下,问道:“对面都是些什么人啊?”

好么,此话一出,部下们立马傻了眼,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这仗眼看就要开打了,你还不知道对手是谁,这还怎么玩?

后来,听说对面是后汉第一猛将“郭雀儿”时,慕容彦超足足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随后,他稍稍平复了情绪后,喊出了自己的第三句“豪言”,当然,也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给我打!”

既然将领发话了,那大家就上吧,可问题是,咱们真真是打不过啊!

仅仅半个时辰,这场战斗就闪电般

结束了,快到刘承祐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他只看见慕容彦超率军进攻,然后掉头就跑,跑的速度比来的时候还要快,一眨眼的功夫,这位仁兄就不知所踪了。

此后,刘承祐就再也没见过这个人。当然,慕容彦超的消失,也预示了刘承祐即将到来的结局。

两天后,郭威率军攻陷了开封城,破城之时,刘承祐率残兵逃了出来。

结果在开封北郊一个叫赵村的地方,这位落魄皇帝刚刚躲进一个村民屋中歇歇脚,屁股还没坐热,一个侍卫就走了进来,一刀下去,拿着刘承祐的人头请赏去了……

当刘承祐的人头出现在众将士面前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落在了郭威的身上,如今该办的事办了,该杀的人杀了,接下来怎么办?

事到如今,事情反倒变得简单了,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改朝换代!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郭威却死活不干。不仅如此,他还做了一件更加“过分”的事。

攻陷开封城的转天,郭威就只身入宫,去给李太后请安去了!

一个反贼给太后请安?还是给与自己有灭门之仇的仇人请安,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至于郭威和李太后见面后说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次会面后,双方秉持着冰释前嫌的态度,达成了三个基本共识,却被记录在案:

第一,天下还姓刘,这是后汉的基本国策,不能改变;

第二,国不可一日无君,至于谁来当这个皇帝,群臣们商量着来,举贤纳明,公平公开。一旦登基,不可随意更改。

第三,在新皇帝选出来之前,由郭威代为摄政,一切国家大事,由李太后最终拍板。

这三个公报一出来,第一时间,天塌了!

那些跟着造反的武将首先疯掉了,要知道,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攀龙附凤,彻底改变人生。

如今倒好,带头大哥说不干就不干了,合着大家这么卖命,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们实在想不明白,郭威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而三天后的那份诏书,更是在他们的头顶狠狠浇了一盆冷水。

那一天,李太后昭告天下,文武百官已经选出了皇帝的候选人,他就是先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的儿子——刘赟。

就在一众武将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之时,郭威又下达了一道命令,一道匪夷所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三军即刻程,北上讨伐匈奴!

这下,众将真的要骂娘了,这不是缺了大德了吗!我们刚刚就从那来,打了一晃,啥也没得到,现在又要回去?

难不成,大家走这一遭,就是为了落个“反贼”的名声?这不是拿大伙开涮吗?

不过,话虽如此,军纪如山,谁敢以身试法?不得已,所有人只得收起自己的满腹牢骚,慢吞吞地上路了。

这支部队走得到底有多慢呢?史料记载,郭威率军于乾祐三年十二月一日动身离开开封,同年十二月十六日,才刚刚到达潭州城。

要知道,一个月前,这支部队从潭州杀回开封时,只用了一天半!

就在士兵们垂头丧气之时,那个被选举出的新皇帝,也在赴任的途中,待他登基之后,傻子都能想到他会做些什么,肯定是秋后算账,清楚余孽。

谁是余孽?当然就是这些举兵造反、弑杀皇帝之人。

要知道,郭威有太后罩着,他有一块免死金牌,但是这些士兵呢?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留在开封的家眷们,肯定第一个倒霉!

更让士兵们气愤的是,做为“头号反贼”的郭威,反倒跟个没事人一样,天天悠闲地喝茶聊天,仿佛即将发生的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一样。

难道他忘记了,当时这些人起兵造反之时,到底是为了谁?

急躁不安的情绪在军中像“疟疾”一样迅速传播,最后,所有将领在愤怒中彻底哗变了,他们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无论如何,也要把郭威拉下水!

乾祐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注定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因为就是这一天,在这个距离开封不到百里的宋州,历史上那场真正的、原汁原味的“黄袍加身”的大戏,就要上演了。

那天,郭威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数万大军团团围住,他们异口同声地喊着:“郭将军,请当我们的皇帝!”

是的,无论你愿不愿意,咱们已经“同生共死”了,本就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想独善其身,门也没有。

于是,在响彻天地的欢呼声中,一个被迫披上黄袍的郭威出现在了众人面前,一个新的皇帝就此诞生!

当然,我们日后真正的主角赵匡胤,此时就在这数万欢呼雀跃的人群中,他亲眼见证了郭威黄袍加身的全过程,并深深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十年后,他将重现这一经典的历史桥段,并将它演变为推进历史进程的一段大戏——陈桥兵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解读宋太宗第一次北伐,为什么宋朝能统一中原却打不过契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太宗为什么进攻契丹,赵匡胤北伐契丹,宋朝辽国契丹地图

    当时,宋朝的将士皆疲惫不堪,“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只有殿前都虞崔翰力主伐辽,他说:“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也。”宋太宗深以为然,即令枢密使曹彬调集各路兵马,决意北伐。由于将士无意北伐,出现了“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宋太宗大怒,“欲置于法”,由于赵延溥的极力劝阻,宋太宗

  • 西晋,宋朝,清朝,最后为什么却轮流到这种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最窝囊的两个朝代宋朝清朝,西晋与两宋的关系,宋朝vs清朝

    历史上,每个王朝都有崛起和没落的时候,最鼎盛的时候,就是建国。任何一个国家在建国前都要经过一场大战,历代的开国帝王,都是带着自己的将军南下的,吃尽了苦头,吃尽了苦头。所以他们明白了自己的艰难,也明白了自己的帝国是由多少人的生命和生命建立起来的,所以他们一旦坐上了王位,就会勤勤恳恳的为自己的帝国发展,

  • 五代十国:南汉,一个非正常官员执政朝廷的落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晚唐之际,遭到安史之乱重磅一击的中原王朝陷入了风雨飘摇的衰弱境地,四海之内各地节度使纷纷称王,自黄巢起义后,地方割据势力由暗潮涌动转变为波涛四起,北方随即进入到乱世争雄的混沌时期,与此同时,再偏安一隅的岭南地区各方势力也在暗中摩拳擦掌,为乘势争得立足之地,积蓄实力。我是一名读书人,也是一名官员,但是

  • 蒙古组建的王朝,元朝,你知道元朝的大将都有谁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蒙古建立的元朝是中原王朝吗,元朝时期有哪些政权,蒙古四大汗国与元朝

    1.董文炳元朝名将,1217年生到1278年终,董文炳是大将董俊的儿子,六岁的时候董俊死了,儿子少年老成,1259年忽必烈中路军伐宋,董文炳随着忽必烈一路征战立下战功累累,1260年忽必烈继位成立元朝,他认山东东路的 宣抚使,忽必烈的侍卫亲军,他在里面被任命为待卫亲军的指挥使,佩戴虎符。参与平定李檀

  • 为解决科举弊端,武则天发明了一方法,看似不显眼却沿用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则天科举制度做出的主要贡献是,武则天科举改革的特点,科举制度武则天

    ▲武则天的一项小发明,对于后世有巨大的影响。(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乍看之下,可能对于“糊名法”这个名词有些陌生,但只要当过学生历经过大考试,就很有机会看过。“糊名法”源于科举制度,又称弥封、封弥,是科举一种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的做法。▲如今考试常用的密封概念,就是源于武则天

  • 经济和军事都很强的宋朝为何打不过金人 岳飞之死并不是主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岳飞与宋朝的历史事件,岳飞皇后和金人吻戏,岳飞与金人作战的地点

    宋虽然经济和军事实力都不差到哪,但是国内一盘散沙,保守派和激进派的争夺更让整个宋朝陷入混乱。在战场上,岳飞为首的四大名将等让宋的实力不容小觑,他们的军队在打仗的时候战斗力也很强,比如“黄天荡大捷”还有岳飞收复襄阳等等。而金在和宋对抗的时候,自己本身实力并不是很强,他们的老大完颜阿骨打带兵打仗的时候,

  • “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为什么将东晋称为“僭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天下。虽然西晋在后世的评价并不高,但所有人都无法否认西晋是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朝代。正因如此,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都承认西晋为正统,以西晋的后继者自居。然而对于东晋的正统地位,各个政权的态度就不同了。东晋自然是以西晋正统后继者自居,十六国中的部分政权(如前凉

  • 此职业,唐朝出现,明朝女人对其恨之入骨,但如今赚钱如流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有一类人,他们吹、拉、弹、唱、跳样样都精通,当时被称作伶人或者优伶。她们有的是奴隶有的是战败国宫中的宫女,由于她们地位低下却又多才多艺,于是就被安排在宫中表演歌舞供皇帝欣赏,以此作为皇帝的一项娱乐节目,这仅限在宫中表演。到了唐朝,李世民特地为这些伶人设立教坊部门用来专门培养这类人才。

  • 秦大士参加清朝殿试,乾隆问他是不是秦桧后人,他答七字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秦桧不简单秦桧这个人,奸臣的身份是一个定论,但是这个大坏蛋却并不简单。当年大金攻入宋朝京都,掳走了徽、钦二帝,同时还掳走了其他人,在这些人中就包含了秦桧在内。在大金的这段时间,秦桧利用了他的一些手段,获得了完颜昌的信赖,这位完颜昌是一位金国的主和派。秦桧得到了他的信赖之后,得以返回宋朝。秦桧这次返回

  • 狄仁杰拆毁1700多座淫祠,造福于民,他死后老百姓却拆了他的祠堂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是对武则天一个很大的误解。武则天无论能力还是成就,在唐朝皇帝中都属于出类拔萃之辈。仅仅从用人方面,就可以看出武则天的眼光和气度。名传千古的贤相狄仁杰,忠诚耿直的宰相魏元忠,文武双全的宰相娄师德,乃至日后成为唐玄宗的左膀右臂名相姚崇、宋璟,都是这一时期朝廷的活跃人物,当时有“君子满朝”之说。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