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清嘉庆十八年(1814年)十二月初十日出于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一个农人家庭。自幼聪明颖悟,对中国中籍均通读之后一目了然,博闻强识深得家庭嘉许,后因家境清贫,16岁失学帮亲耕地看牛,18岁受聘为本村私塾。青少年时期的洪秀全,和封建社会穷于“学而优则仕”的莘莘学子们一样,热衷于科举逐鹿,寄望于有朝一日一举成名跻身于社会上层。
但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学霸”似乎独输考运,数次赴广州应试都名落孙山,仕途幻想终于破灭了他的美梦。正当他痛感前途渺茫时,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1833年,洪秀全在广州第二次应试落第,他在龙藏街贡院前散步时,从传教士那里得到一本叫做《劝世良言》的小册子( 这是广东人梁发以通俗笔调撰写的,梁发因热忱传播基督教义而被外国基督教会选为华人牧师)。洪秀全对此书并不重视,随便浏览一番便束之高阁。是后来的一次事件使他重新对这本小册子发生浓厚兴趣并影响了他此后一生的思想转变。
1837年春,已经25岁的洪秀全,第三次满怀信心到广州考秀才,但希望又一次化为泡影。这一次的落榜,相比前两次而言,对他的打击尤为巨大,回家以后重病一场,四十天卧床不起,久治不愈,几度昏迷。最后患上了狂热型精神病,梦游“上天”。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这种梦游“天堂”原不过是精神病患者恍惚迷离的幻觉,但六年之后,这个必然中的偶然对洪秀全改革宗教、改变信仰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六年后的1843年,洪秀全再度奔赴广州参加院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多次应试不第的痛苦,使洪秀全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正如他后来所说:“不考清朝士,不穿清朝服,让我自己来开科取士。”自此,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科举仕途的幻想,回乡后,到继母李氏的村庄莲花塘设帐任教谋生。随后,他的表亲李敬芳来私塾探望他时,偶然发现了早年从广州传教士那里得到的《劝世良言》,并告诉他:“此书内容奇极,太异于寻常中国经书。”于是,洪秀全联想到六年前的梦游“天堂”,便对这本小册子产生了浓厚兴趣,又潜心研读起来。
《劝世良言》这本基督教的布道书,突出宣扬上天只有一个绝对权威,那就是“神天上帝”。书中描绘了一幅“天国”的理想图,据说是要在接受了西方来的“善人君子”传的“福音”之后才能实现。这些描绘和思想的传递,恰恰切中了洪秀全的心事:一是多次落榜使他相信了另外一种力量而对孔教儒学产生怀疑;二是联系到病中梦幻里见到的人物和事件,令他茅塞顿开。洪秀全认为,自己已经升过天,亲眼见到了上帝,就决心抛弃孔教,不再信奉传统偶象,转拜“独一真神皇上帝”了。
就这样,洪秀全充分发挥他善于穿凿附会的才智,把六年前患病“升天”的一幕拉扯进来,援引《劝世良言》中所载的圣经语句,来解释他在病中的所见所闻,深信在灵魂升天时授予他宝剑玉玺的“阿公''就是天父上帝,而教他斩妖逐鬼的中年人“阿哥 ”就是救世主耶酥。因此,他和表兄李敬芳自行洗礼之后,请一位铁匠为他们各打了一把刻“斩妖剑”三个字的长剑随身佩带,以实现“四海为家”、“和平一统”的大同理想,使他最终掮起了改造社会的大旗。
洪秀全从接受西方基督教开始,把西方的教义大致接受过来,从而使它变成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新宗教,说穿了,就是以行宗教为名,改宗教以实现民族、政治革命为目的。在金田起义后的10多年间,这种新宗教一直诱启着太平天国将士去冲锋陷阵,攻城作战,太平天国将帅们在占领区实行的某些改革和制度、纪律等,无不深深地烙上这种影响的印记。(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