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广招天下豪杰,唯独漏了此人,他气不过两次将唐朝逼上绝路

李世民广招天下豪杰,唯独漏了此人,他气不过两次将唐朝逼上绝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565 更新时间:2024/1/1 8:46:04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几乎揽尽了当时最会打仗的一批猛将,像是尉迟恭、秦琼这种家喻户晓的门神,还有白衣战神罗成,程咬金、薛仁贵、徐茂公也都为李世民效命。瓦岗寨就更多了,裴元庆,单雄信李密王伯当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是广揽天下英雄,天下只是囊中之物。

并且,李世民收服这些猛将时,并不是采用的武力蛮攻,用暴力让他们臣服。而是用的收买人心的方式,以德服人,这也是为何李世民能笑到最后的原因。

不过,有这样一位能人异士,李世民却疏忽忘记将其纳入麾下。这个人是个关键人物,他有多厉害呢?李世民没有揽到他,他却差点两次把唐朝逼到绝境,可见其能力远在另几个大将之上。

这个人就是盘踞陇西的薛举,隋末时期,眼见大厦将倾,李渊和李世民率先起兵建立政权。他们攻下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关中,作为他们开国的基地。关中这个地方无疑是当时整个隋朝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土地肥沃,十分适合建立政权。这样一个地方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还是在群雄割据的隋朝末年。

而在陇西的“西秦霸王”薛举也看中了这块地方,说起薛举,他是隋朝末年十八路反王里最具实力的。不同于普通的农民起义,薛举家是陇西的豪门望族,不但资金雄厚,薛举还自幼习武,家里门徒无数,简直就是为了起义而生。

最重要的是,薛举手下有一个叫郝瑷的谋士,他堪称初唐诸葛亮。曾为薛举献过两计,而这两计都差点成功,几乎 把唐朝扼杀在了摇篮。

其中一计是让薛举联手北边的突厥部落一起对抗唐朝,那会李渊和李世民势力初具规模,能够对他们造成致命打击的,也就只有北边势力更为强大的突厥一族了。他们的实力远在十八路反王和李渊父子之上,即便是唐朝建立9年后,面对北方突厥,李世民也只能“倾府库贿以求和”,即破财消灾解决问题。

薛举当时正准备派说客去突厥部落商量结盟相关事宜,未料到,李渊父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抢先一步,李渊派大臣刘文静、宇文歆等人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前往突厥议和,导致郝瑷第一条计谋彻底落空。

还有一计是浅水塬大战,李世民不低薛举的大军,被杀了个七零八落,狼狈撤军。当时薛举正准备鸣金收兵之时,郝瑷又给他提了一计,就是乘胜追击,不要给李世民任何喘息的机会,防止其东山再起。于是,薛举听信郝瑷的计谋,一路所向披靡,距离唐朝都城长安仅一步之遥。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正是这个时候,薛举却身染重病,突然暴毙。一下群龙无主,军心涣散,薛举的部队失去了战斗力,而郝瑷也因此郁郁寡欢,不久后相继病死随薛举而去。李渊父子的长安和唐朝才得以侥幸存活。

这之后,李渊父子重振旗鼓,东山再起,恢复了昔日的元气。而唯一能和他们抗衡的薛举势力,也逐渐没落下去,最终薛举的儿子薛仁杲没能扛起大旗,被李世民的部队一一降服,这个差点扼杀唐朝两次的豪强,就这样湮灭在了历史之中。

看来,古人所说的成就一番大业,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哪个条件缺失了,都是会留下隐患的啊。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魏忠贤在明朝权势滔天,为何斗不过一个刚登基年仅17岁崇祯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1627年年仅17岁的崇祯帝继位,这位亡国之君在后世留下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的印象,却为何能在登基之初马上雷厉风行的除掉了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呢,今天我们来分析分析一番。明之宦官一开始只是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

  • 李世民广揽天下英雄,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两次把唐朝逼上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名震千古的军神李靖,原来是一个死囚,被押赴法场斩首之际,被李世民从刀下救了出来。名将薛万彻,曾经是太子建成的心腹,在玄武门之变中猛攻秦王府,差点让李世民一家子全部报销,但因为骁勇善战,被李世民视为难得的人才,百般加以安抚留用。著名的直臣魏征,原来也是太子建成的嫡系人马,多次出谋划策陷害李世民,李世民

  • 魏忠贤临死前对崇祯说的一番话,本能挽救明朝,可惜崇祯没听懂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他的印象,人们总是用上很多的负面语言叙述!当然,魏忠贤落得这么一个名声是他罪有应得,毕竟他一生作恶多端,引得满朝文武痛恨于此。这不,刚上任的新皇帝崇祯帝就想着来治理他了!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崇祯帝因为想要杀魏忠贤迷了心智,一时没有听从魏忠贤的一番言语,最后也是落得凄惨的结局。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李世民做下3桩事,奠定大唐朝王朝之锤,后世没有一个皇帝办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这第一件事就是生吃蝗虫。在古代农业社会,老百姓最怕什么?当然是天灾人祸,这天灾以水灾、旱灾、雪灾、蝗灾为主,其中蝗灾是很恐怖的,漫天飞舞的蝗虫像风暴一样席卷农田,所过之处,农田为之一空。蝗虫把粮食都吃光了,农民就没粮食吃了,因此蝗灾一般都伴随着饥荒。要说这吃蝗虫,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还是一个习俗,饲养的

  • 魏忠贤对明朝的作用有多大?为什么魏忠贤一死,明朝就垮台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刚杀了魏忠贤,大明为什么就垮台了?这里边到底有什么故事存在?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元璋身为明朝开国皇帝,为了防止唐宋时期外戚干政问题,立下祖训,严禁外戚参政。朱元璋虽然说断绝了外戚干政的隐患,但宦官擅权的乱象依旧没有完全杜绝。朱元璋生前留下严禁宦官干预朝政的旨意,但后世

  • 有多少人知道:唐朝有3次玄武门之变,但根本不在一个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01改变唐朝命运的3次玄武门之变,在3个不同地点发生众所周知,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发起的杀害他哥哥与弟弟的玄武门之变,是第一次玄武门之变;公元705年,由宰相张柬之发起的杀死张易之、张宗昌兄弟,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的玄武门之变,是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公元710年,由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起的消

  • 魏忠贤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大的权势?他的死加速了明朝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封建王朝当中皇帝如果想下达什么命令,必须通过朝廷当中的决议,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命令下发下去,在大部分情况下朝廷当中的官员和皇帝都能够一起为了百姓的福祉和生活做努力,但是当朝廷当中发生严重党派斗争的时候就会出现特例,因为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官员都在为自身的利益考虑。正是由于这一个原因所以导致当时皇帝

  • 有人说“终唐一朝,盛不及隋”,唐朝真的不如隋朝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隋朝为什么叫隋唐,隋唐指隋朝还是唐朝,唐朝全盛时期人口不及隋朝吗

    唐朝开国20多年了,还在吃隋朝的粮食,这20多年过了保质期的粮食也不知道唐朝哪个会去吃。至于世界公认最强,我也不知道是哪个世界公认的,是不是在那个世界里面,海外侨胞住的地方都不叫唐人街,叫隋人街!这几年隋朝吹捧的莫名其妙的有点多,这套逻辑也是网上满天飞。“终唐一朝,盛不及隋”,这个论点非常炸裂,但是

  • 魏忠贤临刑之际告诉崇祯了一件事,能延续大明朝,可是他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崇祯是怎么搞倒魏忠贤的,崇祯杀了魏忠贤的后果,为什么说崇祯杀完魏忠贤后悔了

    所以就会有着很多的疑点,接下来就由小编带领大家,用手中现有的钥匙去开启古代的历史大门。明朝末期,由于先帝突然驾崩,崇祯皇帝登基。据史书叙述,朱由检登基之前就非常痛恨魏忠贤,觉得他是大明王朝最大的蛀虫,早有干掉他的意思。在他登基之后,果然马上就开始了对魏忠贤的行动。在崇祯帝登基的第二天,他就让魏忠贤吃

  • 晚唐最有机会翻盘的皇帝,初见成效时却突然暴死,唐朝因此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划分,唐朝死得最惨的皇帝,晚唐风云

    就在这样的局面中。出现了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出现本可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大唐江山。可他却突然死亡。他突然死亡的原因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办法知道了。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他是唐朝的第15代皇帝武宗李炎。其实他本来是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但是皇帝死后,内宫宦官和一些人勾结篡改了圣旨,把他立为了皇太弟。由此他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