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们为什么要采取这个名号呢?
《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言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将楚作为一个旗号来推动他们的政治诉求。
[var1]
那么为什么以楚反秦,天下人就能够响应,六国旧人就能够接受呢?
否则就没有这种效果呢?这还要从战国晚期的历史说起,特别是当时秦国与楚国的斗争。
[var1]
在战国晚期,楚国的军事力量虽然已经衰落,但是在关东六国之中还是比较强大的。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将赵国的40万军队全部活埋,赵国的军队主力损失殆尽。
而这个时候还有与秦国较量的国家就只有楚国了。
而秦国攻灭楚国,也经历了比较久的艰苦战争。在楚国被灭以后,潜力还在。
[var1]
秦国与楚国可以说是世仇,在战国时期两个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公元前314年,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
秦国的宰相张仪进入楚国,收买了楚国的贵族,并许诺献出商於之地600里为代价,使楚国与秦国断绝关系。
楚怀王不听从屈原的劝阻,于是和齐国绝交。
楚怀王大怒,在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军,消灭了楚军8万主将以下的70多人被俘。
秦军进而占领了楚国的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免除了楚国对于秦国本土的威胁,国力更加强盛。
在楚国失去汉中以后,楚怀王又征发军队进行反攻,两个国家在蓝田发生大战,楚国又大败。
[var1]
在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国挟持不返,三年后客死咸阳,楚人皆怜之,可以看出这个时期非常紧张的秦楚关系。
在公元前278年的时候,秦国又派遣大将白起领兵攻下了楚国的都城,楚国被迫迁都于今天的河南淮阳。
楚国在淮阳收兵自保,并且收复了一些失地,可见当时的楚国还有相当大的实力。
但是第二年,秦国又夺取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势力发展到今天的湖南地区。从此,楚国也就削弱了。
[var1]
但是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楚国的实力仍然是居于东方各国的首要,为诸侯国所重视。
在公元前214年的时候,赵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五国讨伐秦国,推举楚烈王为纵长,一直攻到了今天的陕西临潼。
但是等到秦国的军队出兵反攻,楚军闻讯逃跑,各国军队也都纷纷撤退。
楚王越过淮河,以寿春为都城,以前的都城也落入到了秦国手中。虽然如此,楚人的势力并未被秦国所消灭。
[var1]
楚国灭亡是在公元前222年。在公元前224年的时候,秦国派遣王翦率领60万军队进攻楚国,动用一切人力、物力、支援前方。
楚国在顽强抵抗了一年多,斗志逐渐涣散,而且粮草不足、难以支持,于是就向东撤退了。
王简乘胜追击,迅速消灭了楚军的主力,接着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寿春,俘虏了楚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的江南地区,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至此,楚国亡。
[var1]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般都认为秦始皇嬴政短短的十年时间,就攻灭了其他的六国,是非常的英勇,如秋风扫落叶般的进军,其他六国不堪一击。
但是情况并不是完全如此,至少在秦国攻灭楚国的战争中是相当艰难的,秦国遭到了楚国人民顽强的抵抗,这也反映了前面“亡秦必楚”之言事出有因。
[var1]
由于秦国与楚国的战争激烈而持久,多有反复,在楚国的移民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亡秦必楚”说,反映了楚人具有强烈的复仇愿望。
在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他就十分关注楚国旧地的动静,随时提防土地发生反秦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