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字允南,光禄大夫。
籍贯
巴西郡西充国县。可以理解为巴蜀的“土著”。
人物特点
1、名仕望族:西汉开始,谯周先祖成为名仕望族。
2、博学经典:少读典籍,精研六经,蜀汉大儒,素有“蜀中孔子”之称。精通天文,号称“蜀汉谯半仙”,简单介绍下“谯半仙”两个成名作,一是夜观天象劝刘璋投降刘备(看来早有劝降前科);二是“典午忽兮,月酉没兮”预言了司马昭的死期。
[var1]
人物评价
我们从正反两面看下谯周的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陈寿的《三国志》-“谯周词理渊通,为世硕儒,有董、扬之规”,对于谯周治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另有“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大体意思是刘禅平安无事,百姓免遭战乱,功劳全在谯周(指的是劝刘禅投降)。值得注意的是陈寿是谯周的徒弟。
反面评价: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 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大体意思是蛊惑民心,妖言惑众,罪不可赦。主要攻击的焦点就是谯周的《仇国论》及劝说刘禅投降。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很难完整的、真实的、准确无误的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去评判人物的是非对错,只能以现有资料尽可能客观的论证自己的观点。世人对于谯周的争论焦点之一就在《仇国论》,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仇国论》看看为何导致争议如此巨大?
[var1]
《仇国论》
背景
反对姜维连年北伐,维护巴蜀士族利益背景下著作《仇国论》。这里要提一下姜维为什么要坚持北伐,北伐是丞相(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不在于能否成功,关键是存在着维护蜀汉正朔的意义。
《仇国论》到底写了啥?
原文有些长,为了让朋友们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咱挑关键内容对照原文来看:
因余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
文章虚构了两个国家,小国叫因余,大国叫肇建,两个国家不对付!因余国的高贤卿问伏愚子:古往今来,以小胜多、以弱胜强都有什么战略?通篇围绕上述论题展开辩论,着重阐述小国面对大国应采取的方针、策略。
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伏愚子说:依我之见,与民休息,体恤百姓,取胜之道也!列举周文王,勾践事例。
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
高贤卿说:项羽强于刘邦,楚河汉界相隔而治,刘邦却依张良之计以动制静,追击项羽并取得胜利。通过以上事例,为什么以弱胜强要用周文王的办法呢?
“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
伏愚子辩解到:商周时期,王纲坚固,社会稳定,群众习惯于当时的统治阶级,要是在那个时候,刘邦怎么可能杖剑鞭马、夺取天下呢?
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
伏愚子继续说:现在我们与肇建国已经立国很久,不是动荡不安的时候,有多国割据的趋势,所以可用周文王无为而治的策略,不可用刘邦那样南征北讨。
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伏愚子总结陈词:智者要等到时机允许,一击制胜,这才是取胜之道!如果一味穷兵黩武,不能审时度势,就算有智者也白搭。非要说有飞天遁地,划船不用桨的能力,那就另当别论,我力所不及。
[var1]
以上就是《仇国论》的大概内容,文章通过虚构的人物引经据典阐述治国之道,以虚讽实的手法挤兑主战派。
一得之见,谯周确有博学之才,这篇小作文写的实属精妙,把蜀汉比作因余,曹魏比作肇建,自己比作伏愚子,主战派则比作高贤卿,所要阐述的结论只有一个:“蜀汉小国别折腾,步子别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穷兵黩武只有死路一条,你刘禅可不是汉武大帝,姜维也不是霍去病,都给我稳着点”,你说谯老爷子说的对吗?我认为有一定道理,《孙子兵法》有云“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意思是两军打仗,首先要做好防守,不失误给对手机会,不败的关键在自己;而想取胜的话就要等待对手失误,抓住时机一击制胜。与谯老爷子的“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道理差不多。但我认为有一点忽略了,就是上文中交代的蜀汉北伐的意义不是在于成败与否,而是直接影响到“蜀汉”正朔地位,否定了北伐就是否定了蜀汉,你谯周想干嘛!另外作为蜀中大儒的谯老爷子影响力巨大,一篇小作文出来,多少不明事理的人闻风而动,蜀汉的根基就此而动摇也不为过,或许姜维连年北伐劳民伤财,弄得巴蜀士族意见很大,你作为巴蜀士族代表可以针对姜维本人敲打敲打,不至于直接否定北伐,动摇民心。由此让人联想到当代的某些“公知”,吃里扒外,祸国殃民!
[var1]
“无字碑头镌字满,是非功过后人评”,您对谯周有怎样的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