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刘邦已经陷入绝地,如果冒顿稍一较真,可能汉朝往后的历史都要改写了!而此时奇迹发生了:冒顿竟然下令打开包围圈,让刘邦率军撤出重围,最后此役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
为什么冒顿最后会放过刘邦呢?
《史记》中记载,是刘邦用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王妃阏氏,然后阏氏向单于求情,晓之以利害,最终单于架不住阏氏的枕边风,才放了刘邦!
对司马迁这种说法,许多史学家不以为然,认为刘邦之所以能脱困:一方面,因为汉军精锐战斗力极强,顶住了匈奴大军的一轮轮攻击,匈奴在冲击中没有得到便宜;另一方面,汉军主力大军急于施救,向白登山急奔,冒顿面对压力也越来越大,怕吃大亏,所以才接受阏氏的从中调停,是不得已而为之。
难道真是这样吗?
近日读了《驰骋的匈奴》一书,其中有个观点,个人觉得非常有道理。
消灭汉朝的大好机会,狡诈凶残的匈奴王冒顿,怎么会因一个女人的几句话而改变主意?要知道,冒顿是一个狠起来连亲爹都杀的主儿,让他这么轻易放过刘邦,估计没人会相信!那是为什么?
据推测,刘邦被围后确实向冒顿派出使者求和过,但绝不是找阏氏这么简单,而是与冒顿达成了什么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至于条约是什么,在《史记》中没有记载,不过有人分析,其中一条是肯定的,就是汉朝公主下嫁匈奴!
为什么这么说,汉朝后来的和亲政策可能就是由此而来,只是换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
依刘邦的草莽性格,只要能放他走,肯定是当时什么条件都答应了,但突围之后就由不得匈奴了,他肯定想把相关约定赖掉,这事以刘邦的性格绝对干得出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冒顿“消停”一阵后来又卷土重来攻打汉朝的原因,因为他感到自己被刘邦欺骗了。
而刘邦吃不消,只能遵守约定,但又不想失面子,就想出了一个听着十分动听的主意:和亲。
事实上,刘邦干的糗事也没有一直掩盖下去,《后汉书》把当时条约的有些条款披露出来了,除了赔女儿,还有很多:
第一,割地,把汉朝在塞外的领土全部割让给匈奴,包括河套地区。
第二,开放双边贸易,匈奴商队可在边关与汉朝贸易,通过这种方式来补充必需品。
第三,汉匈结为兄弟之国,双方要和平共处,但是汉朝要向匈奴定期交纳“保护费”,如果不从,匈奴就要带兵来干!这已经算是把汉朝当成属国了。
由此可见,用以上这些条件来进行谈判求和,冒顿是非常有可能放过刘邦的。
刘邦为了自己,也为了辛苦打下的江山,也是很有可能答应以上条件的。
但是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条约在,也够屈辱的了,割地、送女人、开放口岸、纳贡,这绝对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比大清签订那些不平等条约还要屈辱!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除了史书的部分记载,已经无从考证了!
你觉得这不平等条约真实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