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夫妇为何会有这样的遭遇,这就要从“精忠报国”这个成语的主人公说起,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岳家军将领,岳飞大将军。
岳飞大将军满怀忠君报国之志,用自己的毕生所学,率领岳家军将金军打的节节败退,这样一个为了祖国的安危一直奋战在前线的人,却被一同在朝为官的秦桧陷害,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代大将就这样在风波亭被奸人所害。
生不逢时却满腹的报国之志,彼时的南宋重文轻武,奸臣横行,这位爱国大将注定要陨落。
意气风发,年少有为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家喻户晓,被后人拿来激励自己的诗句就是出自岳飞的《满江红》,从这首词就可以感受到岳飞的雄心壮志,一心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
岳飞出生平庸,只是一位农户的孩子,但是他的父亲母亲很有远见,从小就开始让岳飞读书习武,每日都督促他锻炼身体。
岳飞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勤奋好学,读书习武一样都不落下,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会有回报,岳飞在父母的监督和陪伴下逐渐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武艺高强的人。
母亲也对岳飞寄予厚望,在他的后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可以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报效国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岳飞把母亲的教诲时刻放在心上,也一直在朝着母亲的期望努力着。
20岁的岳飞凭借着自己不凡的才能逐渐有了些名气,意气风发的少年郎骁勇善战、用兵如神,带领军队打了很多胜仗,一时成为了风头无二的大将军,还创立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家军”。
临危受命,率军抗金
靖康之变后,金军屡次进犯,烧抢掠,宋朝的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重文轻武,听信秦桧等奸臣的进言,与金朝签订了很多屈辱的条约,但金朝并没有遵守条约,一再率军攻打南宋。
岳飞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岌岌可危,佞臣当朝,毅然决然的请命去前线抗敌。岳飞有勇有谋,骁勇善战,且自幼熟读兵法,治兵有方,纪律严明的岳家军在他的带领下,捷报不断,金军节节败退,最终岳飞成功收复了建康。
成功收复失地让岳飞名声大噪,成为了百姓们爱戴的大英雄,但忠心的他却没有想到,自己手握兵权守护国家的所作所为,在南宋皇帝和奸臣秦桧等人的眼里,却是功高震主,随时会危及到皇帝的地位。
从那之后朝臣中的主和派便对岳飞颇有微词,皇帝也对岳飞起了防备之心,为了自己的皇位,不能放任岳飞手握兵权。
好友赠诗相劝,望其珍重
1129年,金军再犯,岳飞再一次奉命奔赴前线,这一次岳飞也没有辜负百姓们的期望,击败敌军,守护城池,收复失地。
金军溃不成军,但他们没有就此罢休,金兀术与奸臣秦桧串通,谗言迷惑南宋皇帝,给岳飞下了十二道圣旨,令岳飞立即班师回朝,军心正盛,此时就应该乘胜追击,但面对圣旨,岳飞不得不听命撤军。
回朝途中路过金山寺,岳飞去探望了自己的知己道月禅师。二人都喜爱诗词,道月禅师的诗词更是名满天下,岳飞十分敬佩,而道月禅师也被岳飞将军的忠勇爱国所折服,惺惺相惜。
岳飞将自己内心的苦闷一概讲与道月禅师,想为国征战但被无故召回的壮志难酬,想看着国家崛起但奸臣在侧的无奈与气愤。道月禅师虽远离庙堂之事,但对于南宋当时的情况却有自己清晰的见解。
他理解岳飞壮志难酬的伤感,也担心这位赤诚忠心的知己会为奸臣所害,故在临别时赠予岳飞一首诗,“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涛旁。”借此来提醒岳飞提防小人,保重自己。
但此时的岳飞一心只有守卫祖国,保护百姓,没有将道月禅师的劝诫放在心上,也不敢相信国难当头,朝堂上的人可以不分轻重,无视紧张的战事陷害他。
最终遇害,领悟诗中谏言
岳飞一生行事光明磊落,他不屑花心思与这些人周旋,一心只想报效国家,守护百姓。但是他低估了秦桧等奸人的野心和无耻,也高估了这些人的爱国爱民之心,在秦桧等人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和命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如此骁勇善战的岳家军,金军讨不到半点好处,甚至每次都被岳家军击退,还表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这无疑是对岳家军超强力的肯定。
金军心知肚明,只要有岳飞在,想取南宋的江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串通秦桧夫妇、张俊等人想要除掉岳飞。
昏庸的皇帝忌惮武将手中的兵权,重用文臣,打压武将。看到岳飞深得民心,听信了佞臣的谗言,中了金兀术的圈套,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关进大牢。
此时的岳飞才明白知己所赠诗句的真意,只恐浪击南宋,不曾提防小人之心。但为时已晚,岳飞已无翻身之力被奸人毒害,只能满怀遗憾的离开人世,享年39岁。
小结:
作为一个一直被后人歌颂的大英雄,他有生之年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他用了一生来完成。
他将自己的一生甚至命都献给了南宋,作为不被重视的一代武将,带领岳家军上百次参战,夺回失守的城池。
可惜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被奸臣陷害,一心为民却再无施展拳脚的机会,朝廷腐败,岳飞的结局已经注定。这样的局,单靠岳飞一人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只恨自己生不逢时,一代名将的陨落,是悲剧也是必然。但还好最后冤案被平反,为后人留下一世英名,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将世世代代激励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