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国本是春秋小霸,为何后来却不断衰落?一文带你了解郑国的兴起与灭亡

郑国本是春秋小霸,为何后来却不断衰落?一文带你了解郑国的兴起与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710 更新时间:2024/2/10 11:50:09

[var1]

郑国第三任君主郑庄公凭借强大实力变得骄横无礼,几乎快到了无视周天子的地步,以至于后来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竟然逼迫周平王将次子公子姬狐送去郑国为人质,以求得到郑庄公的信任。郑庄公的无礼态度也让周桓王继位后开始对其实行强硬政策,为此亲率诸侯联军讨伐郑国,爆发了“繻葛之战”。

不过以东周为主的诸侯联军却被郑庄公派兵大败于繻葛,郑国将军祝聃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虽然没有危及生命,但却使周天子威信扫地。要不是郑庄公下令停止追击,恐怕周桓王将会被活捉,成为郑国俘虏,通过此战也足以看出郑国实力之强,俨然成为春秋初年的第一大国,而郑庄公也有了“小霸”之称。

但是自郑庄公去世之后,郑国就开始不断衰落,最终于公元前375年被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所灭。那么郑国既然在春秋初期就称“小霸”于诸侯,为何后来却逐渐衰落,走上了下坡路?又为何会被新兴起来的韩国灭亡呢?

[var1]

郑国立国

郑国始封君郑桓公是西周第十任周天子周厉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周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周宣王继位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时封其弟王子友于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都城为封地内的郑邑(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史记》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

二十四年后周宣王去世,其子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听闻小叔叔郑桓公颇有政绩,深受郑国百姓爱戴,于是在继位八年时任命其担任周朝司徒一职,掌管土地,教化百姓,以辅佐周王安扰邦国。之后郑桓公团结、安抚宗周百姓,在担任司徒不到一年时间,就赢得当地百姓的欢心和爱戴。

但由于周幽王宠信爱妃褒姒,整日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佞乖巧,善于奉承的虢石父为卿士,执掌宗周政事,为此出现了很多弊病,不仅引起了宗周百姓的强烈不满,有的诸侯还背叛了王室。

[var1]

郑桓公见侄子周幽王一意孤行,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如此下去,周王室迟早会起再起祸患,为了郑国百姓着想,郑桓公就想尽快寻求退路。后来在周室太史伯的建议下,郑桓公将封地百姓迁到了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区安居,因为这里四周没有大国,只有虢、郐两个小国,很适合郑国今后的发展。

《史记》记载:“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

虢国和郐国君主因郑桓公是周王室司徒,位高权重,又是周天子的叔父,并且又献上了丰厚的礼物,于是两国君主各自拿出五座城池献给了郑桓公。为此郑地百姓有了安身之地,而郑国也有了立国基础。

《史记》记载:“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

[var1]

不久后,周王室果然如郑桓公预料那般发生了祸患。周幽王因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改立褒姒为后,其子为太子,导致原王后之父申侯大怒,于是联合诸侯,并借犬戎之兵攻打周都镐京,最终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于骊山脚下,西周灭亡。

郑国是如何强盛,成为春秋小霸的?

在这次祸乱中,郑桓公也被犬戎杀害。郑国百姓便共同拥立郑桓公之子公子掘突为国君,也就是郑武公

  • 郑武公借周朝卿士便利,极力扩张
  • 周幽王死后,申侯、鲁侯等诸侯拥立原太子姬宜臼为周太子,是为周平王。由于周都镐京经过战乱变得残破不堪,以及躲避犬戎的侵扰,周平王便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郑武公因护送东迁有功,被周平王任命为司徒,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自此开了东周历史。

    郑武公便借着周王室卿士身份的便利条件,开始乘机扩张,为郑国谋取私利。在公元前767年攻灭了与郑国相邻的东虢国和郐国,也就是当年献给郑桓公十座城池的那两个国家。接着又吞并了周边的鄢(古鄢国)、蔽(公元前765年)、补、丹、依、弢、历、莘八个附庸小国,将势力推至河南洛阳附近。

    [var1]

    不过郑武公如此明目张胆的开疆拓土,也引起了周平王的猜疑,为此就想收回之前赏赐给郑国的封地(虎牢以东土地),于是郑武公鸠占鹊巢,将国都迁到郐国故都,以“郑”为号新建城邑,即“新郑”,奠定了郑国之后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此时郑国已经先后吞并十余国,基本实现了雄图大略,逐渐强盛起来。郑武公的极力扩张也为其子郑庄公奠定了春秋小霸基础。

  • 郑庄公充分利用周王室大臣身份,为郑国谋取私利
  • 郑庄公继位后,继其父被周平王任命担任周朝卿士。郑庄公便充分利用身份条件,以及手中掌握的权力,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去讨伐那些对郑国发展构成威胁或障碍的国家,比如宋国和卫国,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在经济上,郑庄公实行“重农兴商”政策。由于郑国地处南北东西的交往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郑庄公便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生产,为商人提供宽松政策,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因此郑国的商业经济十分活跃,为此便可以不断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郑国的综合实力。

    [var1]

    《史记》记载:“庄公二十九年,与鲁易祊、许田。三十八年,北戎伐齐,齐使求救,郑遣太子忽将兵救齐。”

    在外交上,郑庄公采取“远交近攻,借强制弱”的政策,与距离郑国较远,且实力强大的齐国和鲁国互为盟友,以此为郑国发展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具体措施如:与鲁国交换许田,派兵救援齐国等。再以此制衡宋国、卫国、陈国和蔡国组成的势力集团,从而为郑国抗击邻国入侵和向四周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

    之后郑庄公假借周天子的名义,联合齐国和鲁国打败宋国,重立宋庄公为君主,此事在诸侯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诸侯将郑庄公看作是诸侯国的首领,而周王在诸侯眼中变得更加没有地位,仅仅是大家共同的天子而已。

    在郑庄公的治理下,郑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由于实力雄厚,郑庄公对待周王室的态度也变得骄横无礼。不过这也让周平王开始产生戒心,为此周平王就想撤掉郑庄公周朝卿士的职务,不想再让其操纵朝政,并暗中将一半朝政分托给虢公,从而分享郑庄公手中的权力。

    [var1]

    郑庄公得知此事后便立即赶到周都洛邑“质问”周平王,即便周平王极力否认,再三赔礼,郑庄公还是不满意,为此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周平王为了证明自己,于是让王子姬狐前往郑国做人质,由于此举太过于有损东周颜面,便对外声称是去郑国学习,并让郑庄公的儿子也来洛邑作人质。

    从周郑交质这一事件可以看出,郑国已然成为春秋初年的大国,而衰微的周王室不得不看郑国等大诸侯国的脸色行事,竟然被逼迫到用交换人质的方式来换取诸侯的“信任”。这一事件也标志着周王权威开始逐渐崩溃,也是“礼崩乐坏”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

    而郑国在周郑交质后,国力一度到达了巅峰。不过周、郑都已经到了交换人质的地步,又如何能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呢?此举也为后来周、郑交恶埋下了祸根。

    《史记》记载:“庄公二十四年,郑侵周地,取禾。”

    [var1]

    同年郑国侵占宗周的田地,并派兵割了田里的庄稼,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周平王也于这一年去世,由于太子泄父很早就死了,而次子姬狐也因哀伤过度,从郑国回朝不久后便病死,为此便立原太子泄父之子王子林为王,这便是周桓王。

    周桓王即位后,开始对郑庄公采取强硬政策,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以削弱郑庄公对王室的控制。又因为对郑国抢掠庄稼一事非常生气,周桓王在郑庄公第一次朝拜时就没有按照礼仪接待,之后又免去了其左卿士的职务,不让他参与朝政,郑庄公也从此不再朝拜周桓王。

    《史记》记载:“庄公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礼也。三十七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祝聸射中王臂。”

    同年秋天,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便亲自率领王师,以及征调陈、蔡、虢、卫等国军队共同讨伐郑国,郑庄公则率军在繻葛迎战联军,为此爆发了“繻葛之战”。

    [var1]

    郑军首先发起了进攻,攻击左翼的陈军,结果陈军一触即溃,随即逃离了战场。随着联军左翼解体,郑军乘胜展开进攻,又击溃联军右翼部队,为此联军阵势大乱,最后不仅大败于郑军,就连周桓王本人也被郑军将领祝聃一箭射中了肩膀,而郑庄公担心因弑君之罪得于诸侯列国,从而遭到围攻,便放弃追击,放走了周桓王。

    此战使周天子的威信降到了极点,周桓王也不得不承认郑国的强大,以及自己的无可奈何。从此,周天子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只有周天子拥有制作礼乐的权力,以及发令征伐的传统从此消失,大国开始了争霸较量。而郑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成为春秋初年的第一大国,郑庄公也称“小霸”于诸侯,还是“春秋三小霸”之首。

    不过自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就开始逐渐衰落,以至于后来势力大衰,最终被新兴的韩国所灭。

    郑国作为春秋初期的小霸,为何后来却逐渐衰落?

    郑国之所以逐渐衰落是因为在郑庄公死后发生了长期的内乱,为此不仅消耗了国力,也使郑国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

    [var1]

    郑庄公在位时,齐、晋、楚、秦这些后来发展起来的大国还处于相对沉寂的阶段,因此各诸侯国之间的实力相差并不大。如果郑国没有出现内乱,继任之君能团结一致,继续发展增强国力,那么郑国还是可以维持小霸基础,甚至有望成为真正的中原霸主。

  • 郑国数十年内乱,君位数次易主
  • 公元前701年五月郑庄公去世,他的四个儿子展开了争位斗争。先是太子公子忽被上卿祭足拥立为国君,即郑昭公,但即位不到半年,就被迫出逃。

    《史记》记载:“郑庄公卒。初,祭仲甚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公使娶邓女,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是为昭公。宋庄公闻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诱召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突以求赂焉。祭仲许宋,与宋盟。以突归,立之。昭公忽闻祭仲以宋要立其弟突,九月丁亥,忽出奔卫。突立,是为厉公。”

    原因是宋庄公得知祭仲拥立郑昭公后,就派人引诱抓捕了祭仲,同时抓住郑庄公次子公子突,并胁迫祭仲立公子突为国君。祭仲与宋庄工订立盟约后带着公子突返回郑国,而公子突的哥哥郑昭公得知祭仲要立弟弟为国君,便逃到了卫国。之后公子突即位,是为郑厉公

    [var1]

    《史记》记载:“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无柰祭仲何,出居边邑栎。祭仲迎昭公忽,复入郑,即位。昭公即位,惧其杀己,渠弥与昭公出猎,射杀昭公于野。祭仲与渠弥不敢入厉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郑厉公即位四年后,对独揽国政大权的祭仲很是担忧,害怕其会对自己的君位不利,为此就想杀了祭仲,但未能成功,被迫出逃。于是祭仲迎会郑昭公,重新立为国君。由于得到了诸侯帮助,郑昭公也不敢攻打郑厉公。

    然而郑昭公即位两年不到就被大臣高渠射杀。原因是郑昭公在做太子时就不喜欢高渠,但郑庄公还是任用了高渠,而高渠担心郑昭公继位后会杀害自己,便在外出打猎时,直接射杀了郑昭公。而祭仲又不敢迎回郑厉公,于是立郑庄公又一子公子亹为国君,由于没有谥号,史称郑子亹

    《史记》记载:“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往会,子亹自齐襄公为公子之时,尝会斗,相仇,亹至,不谢齐侯,齐侯怒,遂伏甲而杀子亹。祭仲谋,召子亹弟公子婴于陈而立之,是为郑子。”

    [var1]

    结果公子亹在位不到一年,就在前往卫国首止参加诸侯盟会时被齐襄公杀害。原因是早年两人发生过争斗,为此结仇,公子亹来到首止与齐襄公碰面后也没有道歉,秦襄公发怒,直接就命武士将其杀死。这下郑国又有没有国君了,祭仲便从陈国迎回郑庄公少子公子婴继位,史称郑子婴

    在短短不到七年时间,郑国就换了五次国君,其中有两位国君惨死,郑昭公两度即位(郑国第四及六任君主)。郑子婴在位十二年后,先后五次拥立郑国君主的“春秋第一权臣”祭仲去世(公元前682年)。

    《史记》记载:“厉公突在栎者使人诱劫郑大夫甫假,要以求入。假杀郑子及其二子而迎厉公突,突自栎复入即位。厉公突后元年,齐桓公始霸。”

    两年后,流亡在外的郑厉公带兵入侵国都,俘虏了大夫甫假,并胁迫其帮助自己回国复位,之后甫假杀了郑子婴和其两个儿子,迎接郑厉公回国,流亡在外17年的郑厉公再度复位(郑国第五及第就任君主)。

    [var1]

    郑国经过六次君位争夺后,国势大不如前,也错发了发展良机。而周边诸侯则纷纷而起,郑厉公复位后的第一年,齐桓公就开始称霸,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中原霸主。

  • 郑国夹于大国之间,难以发展
  • 郑国之前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商业经济很发达,但在春秋乱世之中,郑国的地理优势也变为劣势,成为大国争斗的战场。

    由于郑国地处中原,被各国包围,西有秦国,北邻晋国,东有齐国,南边又有楚国,是少有的险要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郑国成为四战之地,无论是楚国北上,还是晋国南下,常把郑国作为战场。错过了发展良机的郑国失去翻身之机,面对周边大国的威胁,郑国又不得已时而亲楚,时而亲晋。

    郑厉公之子郑文公,以及后来的继位的郑穆公、郑灵公、郑襄公等君主都摇摆依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

    [var1]

  • 七穆轮流执政,郑国势力大衰
  • 自郑襄公开始,郑国七穆轮流把持郑国军政大权,郑国君主的君权大为削弱。“七穆”是类似于“晋国六卿”的郑国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七家执政卿大夫家族的合称,他们都是郑穆公的后代,因此称为“七穆”。

    《史记》记载:“襄公立,将尽去穆氏。穆氏者,杀灵公、子公之族家也。去疾曰:“必去穆氏,我将去之。”乃止。皆以为大夫。”

    郑穆公原本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公子夷和公子坚为郑灵公和郑襄公,公子孔死于内乱,因子空牵连而出逃郑国的有两子,还有一子的后代不为卿,剩下的子罕、子驷、子丰、子游、子印、子国、子良都被郑襄公任命为大夫,他们的后代在政治斗争中,逐渐控制了国政。

    此后七穆家族世代把持郑国朝政,交替轮流执政,形成了七大卿族。而七穆为了能长期垄断郑国执政权柄,削弱其他强族,为此爆发了激烈的斗争,比如:西宫之难、纯门之师、伯有之乱、子晳之乱等,在这些内乱之下,郑国国势不断削弱,再加上外部诸侯争霸因素,最终势不可为。

    [var1]

    《史记》记载:“繻公十五年,韩景侯伐郑,取雍丘。十六年,郑伐韩,败韩兵于负黍。二十年,韩、赵、魏列为诸侯。二十三年,郑围韩之阳翟。郑君乙十一年,韩伐郑,取阳城。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不断衰落的郑国一直坚持到了战国初期,而最大的敌人也变成了“三家分晋”后新兴起来的韩国,然而郑国依然内乱内斗不止。在郑繻公在位时期,韩国开始讨伐郑国,之后两国互相攻伐,而郑繻公被七穆中的驷氏杀害。郑康公继位十一年,韩国攻伐郑国,十年后,郑国最终被韩哀侯攻灭吞并。

    结语:

    郑国从郑桓公立国到郑武公借周朝卿士之便极力扩张,使郑国逐渐强盛,再到郑庄公进一步增强郑国实力,最终称小霸于诸侯,仅仅只用了三代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而郑国开始不断衰落更加快速,虽然经历四位国君,六次易主,但却只用了21年,国势便大不如从前。

    正是这二十多年的内乱,导致郑国错过了发展良机,等郑厉公再度继位时,郑国周边的大国已经兴起,齐桓公称霸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中原霸主。晋国、秦国、楚国也都纷纷兴起,而地处四战之地的郑国成为晋、楚两大强国争霸的主战场,郑国开始“朝楚暮晋”。

    [var1]

    然而七穆自郑襄公开始又把持了郑国朝政大权,郑国君主势力大衰。郑国开始陷入长期的内乱内斗之中,国势越发衰落,再无崛起翻身的机会,虽然苟延残喘到了战国初期,但不久后最终被新兴的韩国所灭。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的六大神人,蜀国得到最多,吴国最可怜一个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蜀国五虎上将vs吴国五虎上将,蜀国和吴国,魏国蜀国吴国的首领是谁

      三国时期虽然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段历史,可是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就是因为身在乱世,所以在那个时期也是卧虎藏龙,出现了很多的了不得的人物,其中就有六大神人,只要得到他们中一人的帮助,就可以称霸一方,蜀国最为厉害得到了三人的效忠,吴国比较可怜,一个效忠他的都没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是哪六大

    • 陈平曾经是刘邦的得意谋臣,为何倒戈投靠了吕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陈平的照片,鄂州孙兵陈平,陈平沈秀茹小说完整版

      而前三位的张良,陈平,萧何都是保刘邦打天下的人。有人曾说在楚汉争霸之时,是张良献策六陈平献策四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陈平这个人的才华实际上是不亚于张良的。而且后来汉朝得到天下之后,张良归隐萧何做了汉朝的丞相管理朝政琐事,而有关于政治上的博弈陈平就成了刘邦唯一一个可以倚靠的人,但是让刘邦万万没想到的是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哪些意义非凡的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昏侯刘贺,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全览,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

      刘贺未登基前是昌邑王,被废为庶人,汉宣帝时期又被册封为海昏侯,定居在今天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从2011年开始被发掘,至今为止不断更新进展。其有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和一个陪葬坑。虽然,现在的发掘工程刚刚从主墓过渡到夫人墓,但是面世的文物已经能够让史学界大饱眼福。今天,我挑了几件意义非凡的讲解:一:刘贺

    • 唐朝与汉朝相比,不配和汉争第一王朝?唐朝不如汉朝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为何比不过汉朝,唐朝诗人描写唐朝社会的诗,唐朝时贝加尔湖是唐朝领土吗

      原本秦朝末期社会动荡非常厉害,各地势力纷纷揭竿而起,我们熟知的就是刘邦和项羽,不过后来刘家得到了天下,汉朝成为秦朝之后第二个统一天下的王朝。汉朝的国力也极为昌盛,虽说前几任汉帝面对匈奴都是和亲方式,但不是说在政绩上无作为,正是因为前几任皇帝的政绩,使得汉朝国库充盈,兵强马壮,社会安定,才能让汉武帝有

    • 莫高窟的一幅壁画,掀开了匈奴对待王昭君的态度,昭君出塞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匈奴和莫高窟的关系,王昭君莫高窟壁画,王昭君出塞前被汉元帝疯狂宠幸

      匈奴人体内的好战因子随着时间迅速激增,从来没有过自觉主动地降低好战欲望,这便是当时中原人士与匈奴人的忌惮之处,匈奴人的民俗风气会更倾向于不拘小节。好战的前提正是崇尚力量上的压制,冷兵器风靡战场的时期国与国的对决,基本上都围绕着基本力量方面的打击,战争上能用武力拿下的胜利过度动脑着实没必要。这点曾得到

    • 特种兵出身的他,却成为中国第一悍匪,跨三国娶了5个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由于国家动荡,所以也滋生出了不少的土匪强盗,他们烧杀掠夺,无恶不作,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土匪,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土匪,他还是军队退伍特种兵,那么他为何会走上这条道路,最后结局又怎么样了呢?特种兵成为悍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邓文斌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之中,

    • 二驴谈辛巴:他把辛巴比作关羽,不能这样黑关羽,关羽可没骗过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正如大家知道的,他的出名和卖燕窝有关系,甚至盖过了上一次他捐钱1.5亿元,最起码辛巴因为卖燕窝人气大涨了。这个大涨到底是不是好事,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听到很多人反映,是辛巴让他们有机会吃上了燕窝的,因为辛巴卖的燕窝,才是良(凉)心价,这个价才能让这一道不同寻常的“补品”进入到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的。这说

    • 《大秦赋》“大秦”系列延续,让历史回归主流表达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秦赋大秦将得天下,大秦赋跟大秦系列有联系吗,大秦赋场面恢宏大气

      我是你们的王,天下的主宰;我终结了五百余年的纷乱岁月;曾经的敌人,共同成为我的子民;欢呼吧,我的子民;我的功业,将被浇铸在青铜器上,铭刻在高山之巅;我的荣耀,将光照天下;痛饮吧,我的子民;我的功业将泽被你的子孙,永远流传于世;我是嬴政。这段秦始皇的长独白,如电影一般的开场,正是11月1日开播的《大秦

    • 枭雄曹操最怕这三人,吓破了曹操的胆,而且差点要了曹操的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战乱缤纷的三国时代第一枭雄非曹操无疑。纵观曹操一生灭吕布诛袁绍最终统一北方,如此威震三国的人物,也有让他深深忌惮的三位人物,那么是哪三位呢?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也是曹操最为忌惮的江东名将,建安十三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没

    • 历史上的王莽钱币到底如何评价?体系完整,但是操之过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莽全部钱币,王莽死后钱币还在用吗,王莽钱币大全图及价格

      前言王莽是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他的很多想法都是非常超前的,在货币体系上面同样如此,王莽钱币非常多,各种各样的,从小泉直一到一刀平五千,各种各样的货币,也是让人眼花缭乱,虽然整个钱币体系非常的完整,非常的好,但是因为当时的百姓并不认识字,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从中获取利益,所以没几年王莽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