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权势使人迷醉!只剩一口气,南宋小朝廷依然内斗不止

权势使人迷醉!只剩一口气,南宋小朝廷依然内斗不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25 更新时间:2024/2/4 3:14:23

01

据《宋史》,宋理宗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右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丁大全,任用一个叫袁玠的做九江制置使。

此人贪婪苛刻,一上任就向当地渔民收取重税。

还没收到手呢。丁大全那边就在催了。

姓袁的一急,就抓了几个渔民,惹毛了其他渔民。

渔民们干脆投了敌人,把所有渔船都无偿献给了敌人,用来攻打自己的国家。

消息传到太学。

陈宗、刘黻、黄铺、曾唯、陈宜中、林则祖六位热血青年群情激奋,联合伏阙上书,要求罢免罪魁祸首丁大全。

六位太学生当中,陈宜中的文章写得最好。

丁大全便把他作为首要打击目标,暗使关系户监察御史关衍弹劾。

结果,陈宜中被取消太学生资格,并被谪建昌军,其他五位太学生,也全都遭到贬逐。

六位太学生虽然倒了霉,但从此名声大噪,被誉为“六君子”。

1259年九月,丁大全倒台,左丞相吴潜奏请朝廷,陈宜中才得以回到临安。

那时候,后来的权臣贾似道刚当上右丞相,亟需网罗人才,看上了才华横溢又血气方刚的陈宜中,很想让他做自己的门生。

贾似道对皇帝说,当初上书扳倒丁大全那六个太学生,可以免省试而赴考。

得到皇帝允准。

在1263年的廷试中,陈宜中名列第二,成为贾似道的手下。

在贾似道关照下,陈宜中升迁很快,没几年就从最初的绍兴府推官校书郎,升到了监察御史。

十年后,虽然期间有过波折,但陈宜中还是混成了副宰相,成了实权人物。

与陈宜中官运亨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宋局势,一天不如一天。

02

公元1267年十一月,忽必烈令征南元帅阿术等人攻取襄阳。

6年之后的1273年二月,守将吕文焕力竭降元,襄阳失陷。

俗话说:“襄阳破,临安摇。”

咽喉之地襄阳一丢,不但临安危险,整个南宋的半壁江山,眼看也是朝不保夕。

偏偏在这时,年仅35岁的大老板宋度宗赵禥挂了,被贾似道拥立为帝的宋恭帝赵?年仅5岁,贾似道只好“主持大局”。

而那时,百万蒙古大军的铁蹄又分两路开到,一路由阿术率领,一路由伯颜率领,攻占有“江鄂屏蔽”之称的阳逻后,直逼芜湖。

贾似道无法,被迫亲自到芜湖督师。

之前就消极抗敌、一味求和的贾似道,到了芜湖依然企图求和,可是对方不答应,只好硬着头皮打,结果宋军主力一触即溃。

贾似道幸亏跑得快,逃到了扬州。

至此,贾似道的昏庸无能显露无遗,简直成了全民公敌。

在人们的印象中,陈宜中与贾似道是“一伙的”,是他的附庸,但这时的陈宜中,却决定与他割席。

陈宜中,向逃回来的败军打听贾似道的下落,败军也不知道,便以为贾似道已死,于是上疏要求治贾似道的罪,同时要求革其职务。

太后却不同意:“似道勤劳三朝,岂宜以一旦罪,失遇大臣之礼?”

——人家是三朝元老,起早贪黑地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哪能因这点小过失,连对待大臣之礼都不要了?

03

然而,无论太后如何偏袒贾似道,陈宜中与其割席的决心,已经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了。

因为他不但要摘掉“贾似道走狗”的帽子,还要取而代之,掌握更大的权力。

所以接下来,他“不得不”杀了贾似道一个亲信。

那人名叫韩震。

贾似道“失踪”后,便有传说韩震要“劫朝”。

陈宜中也不管是真是假,假意召韩震商量事情,事先设下埋伏,韩震一到就把他杀了。

消灭贾似道的势力,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还顺应了抗蒙的民心。

陈宜中从此令人刮目相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贾似道一伙的。

从小处说,他一举诛杀想“劫朝”的韩震,是救了整个皇族,皇帝怎么能不感激重用?

所以,不久之后曾渊子等人请求拜陈宜中为特进(高级侍从官)右丞相,大老板根本没有不同意的理由。

从那天起,朝廷的政治军事大权,都落入了陈宜中之手。

贾似道则被谪为商州团练使,没多久就在福建漳州,被山阳县尉郑虎臣杀了。

贾似道被杀,自然大快人心,而到达权力顶点的陈宜中,后来的所作所为,并不比贾似道更得人心。

按理说,在元军直逼临安、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作为右丞相,陈宜中首先应该做的是把抗敌作为头等大事。

可他成为右丞相之后的“头等大事”,却是与左丞相王熵内斗。

陈宜中和王熵两人,都是靠了贾似道的提携,才逐渐有了今天。

大敌当前,为了争权夺利,却开始狗咬狗。

王熵以退为进,以“有职无权”为由,提出辞职。

04

正值抵御外辱的关键时刻,左右丞相却玩这一出。

为了缓和两个丞相的矛盾,谢太后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命陈宜中为左丞相,留梦炎为右丞相,至于王熵,则让他当了个位在丞相之上的平章军国重事。

调整过后,王、陈之间的矛盾,依然如故,勾心斗角不断。

留梦炎则既无能又无耻,根本不可能担当抗战大任(后来还降了元,还曾劝降文天祥,遭到文天祥痛斥)。

与陈宜中、留梦炎相比,王熵好歹还有点责任心,当朝廷命张世杰等主战派将领进击元军。

作为丞相的陈宜中和留梦炎都不出督战的时候,王熵则要求丞相出兵吴门。

1276年七月,张世杰在焦山之战中失利,王熵认为与陈宜中这个丞相不去“安抚诸将、鼓励士气”有关,便想借机报复陈宜中,再次以辞职要挟朝廷。

提出辞职时,虽然把责任“揽”到他自己头上,暗示陈宜中才是罪魁祸首:

大敌在境,吴门距京都不远,六月出师,诸将无统,臣不得其职,又不得其言,乞罢免。

他的辞呈,没有得到批准。

而谢太后仿佛也没有明白他的暗示,对龟缩在朝廷、不去前线督战的两个丞相,也无任何处理。

王熵见没有达到搞倒陈宜中的目的,干脆让他儿子出面,唆使京城太学生刘九皋等人伏阶上书。

开列了陈宜中数十条过失,直指他“当出督而畏缩犹豫,第令集议而不行”。

刘九皋等太学生的指控,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陈宜中瞎指挥,令张世杰的步兵用于水战、刘师勇的水兵用于陆战,从而导致“指挥失宜”,不打败仗才怪。

最后,王熵还借太学生之口,表达了对陈宜中的极度担心,害怕他比贾似道还要误国!

对于这种指控,陈宜中的应对方式,是赌气辞职。

谢太后有点懵,这些大臣都吃错药啦,怎么到了关键时刻,都撂挑子?

谢太后毛了,下令罢免了始作俑者王熵,抓了刘九皋,然后跟陈宜中母亲娘杨氏说好话,“请您老人家让您儿子回朝”。

扭捏了好久,陈宜中才答应回朝,担任右丞相。

05

既然“又担大任”,在抗元方面再不做点什么,实在太不像话了。

陈宜中开始进行一系列布置,首先命夏贵率军保卫临安城,然后动员全民皆兵,将临安城15岁以上的男子,都弄来当兵。

然而,当1275年十一月元军攻破常州,继续向临安进军的时候,临安仅有文天祥的三万多勤王兵。

这点兵,要想守住临安显然不可能,左丞相留梦炎又当了逃兵,陈宜中只好派将作监柳岳为谈判代表,前往元军大营求和。

无论柳岳如何哀求,如何保证“年年进奉修好”,伯颜都不为所动,还说什么他兴兵灭宋是天道,叫他不必多言。

柳岳回来后,陈宜中仍不死心,又派正少卿陆秀夫去跟伯颜说,我们愿意称臣纳贡,还愿称侄孙,伯颜仍不答应。

战无力,和不能,两条路都行不通,有没有第三条路呢?

陈宜中想到了迁都,谢太后不答应。

陈宜中边哭边哀求:若不迁都,“靖康之耻”完全可能重演,难道您老人家……

谢太后怕了,这才答应迁都。

“迁都”不过是漂亮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出逃。

不料,约定的出逃日期到了,谢太后从早上等到晚上,也没等到陈宜中。

感觉被忽悠的谢太后,气得把簪珥摔在地上,破口大骂。

1276年正月,元军攻占了杭州东北的臬亭山,临安城一片混乱。

陈宜中等文武百官,根本不管皇室成员死活,来了个率先而逃。

一个月后,元军进入临安。

又一个月后,元军押着包括皇帝及皇亲、后宫人员在内的数千人,浩浩荡荡北上。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06

虽然南宋王朝事实上已经灭亡,但益王赵昰和弟弟广王赵昺、宋理宗驸马杨镇、宋度宗杨淑妃之兄杨亮节,以及赵宋宗室秀王赵与择等人,辗转逃到了福州。

第二年五月,益王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

陈宜中被任命为左丞相,主持流亡政府全面工作。

形势严峻,不知道明天一早醒来,会不会做亡国奴。

可权贵们仍没忘争权夺利。

比如外戚杨亮节,利用国舅爷身份“居中秉权”,秀王赵与择心想你外戚又怎么样,老子还是宗室呢,是“国家亲贤”,你要秉权,老子就要掣肘!

两人PK的结果,赵与择输了,被杨亮节赶出朝廷。

外戚和赵家宗亲都靠不住,陈宜中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抗战派主要人物陆秀夫和文天祥身上,委以重任。

可是后来,他又与陆秀夫产生了矛盾,竟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然后免掉他的职务,把他赶到潮汕。

当被派去和谈的文天祥被伯颜拘捕后好不容易逃回来,也遭到陈宜中排挤,文天祥就到江西一带,组织抗元武装去了。

文天祥离开朝廷,也是为了避开统治集团的矛盾,尽管他们的矛盾,并不会因他的离开而减少。

仿佛是为了配合南宋统治集团的窝里斗,元军加快了南侵的节奏,虽然一路上遭到南宋爱国将领的坚决抵抗,但其前进的步伐,一点也未受到影响。

1276年十一月,元军打到福建,福州知府王刚中开城投降,宋端宗逃到泉州。

在元军穷追不舍之下,在海上四处漂泊的宋端宗,于1278年5月8日在井澳(广东中山市南大洋中)乘船时遭遇飓风,船翻人亡,年仅11岁。

小皇帝一死,陈宜中顿感绝望,仓皇逃走。

这一次,他干脆带着家眷,逃到了越南的占城,谁知那旮旯也不安全,很快被元军占领。

就在陈宜中逃亡的过程中,试图做最后一搏的陆秀夫立卫王赵昺为帝,与少傅张世杰共同秉政。

公元1278年六月,末帝赵昺移居崖山。

第二年,张世杰与张弘范率领的元军在崖山遭遇,宋军全军覆灭,崖山被元军包围。

为了避免靖康之耻重演,陆秀夫大哭一顿后,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同在崖山的南宋十万军民,相继跳海而死。

而那时,再度逃亡的陈宜中,已经从越南的占城逃到暹罗(也就是今天的泰国),过逍遥日子去了,后来老死在那里。

07

是什么让一个热血青年变成这般无耻?

权力这东西,比chun药更可怕。

没有权力者,会付出任何代价去争取,包括他人的生命;

得到权力后,会付出任何代价去捍卫,直至捍卫不住。

我辈总是很难理解,那个位子很烫手,干嘛要去抢?

能抢这位子的人,大都已然功成名就,要钱有钱,要名有名,何不林泉之下与家人一道闲云野鹤一番?

这是令狐冲、张无忌此等没有出息人士的想法。

汉武帝因为巫蛊案误杀太子,唐太宗要夺位杀兄杀弟,武则天更厉害,几个儿子不是废了就是杀了,自己登上那个位子。

李贤在哥哥李弘死后,凄然写下“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对他们来说,“蔓”比“瓜”可重要多了。

更多文章

  • 明朝王爷们的生活有多奢华,看王府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王府有现存的吗,明朝杭州吴王府,明朝王府詹事是什么官

    现在我国保存下来的王府,无一例外均是清代建筑。以其中最为知名的恭王府为例,也仅仅6万多平方米的面积,虽然陈设精美华丽,但却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广大。与清代的微缩型王府相对的,是明朝堪比皇宫的各亲王府。明代亲王们因为享有祭祀“社稷”及“风、云、雷、雨、山川神坛”的资格,所以居住的王府往往是一座实际上

  • 她不是嫔妃,却抚育了皇子,经历四朝,是康熙最重要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苏麻喇姑生于1612年,去世于1705年,算算年份,就知道她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早年,苏麻喇姑作为孝庄的陪嫁丫鬟一起由蒙古去到后金(清朝没改名前叫后金),是孝庄的最信任的人。又因为本身心灵手巧,因此在生活中也是孝庄得力助手。《清史稿》中有记载:苏麻喇姑擅长女红,清朝开国设计衣服头

  • 孝庄太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君王,为何不效仿武则天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孝庄对武则天的评价,孝庄骂顺治完整版

    任何事情都得讲究一个风险收益,咱们就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她们的收益。首先谈收益,几乎是零。不当皇帝她们也是实际掌权者,皇帝对她们言听计从,群臣对她们俯首叩拜,这和皇帝有什么区别,她们就算迈出了最后那一步对自身也没什么实际利益,哪怕就是从继承的角度看除非传位给侄子否则也没有实际区别,所以实在是没什么益

  • 红楼梦:薛宝钗为何与史湘云渐渐疏远,反而去结交对手林黛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薛宝钗真的利用史湘云吗,史湘云和薛宝钗原文,红楼梦薛宝钗是怎样的人

    可怜史湘云傻乎乎的,还一心把宝姐姐当成偶像,为了宝钗强出头说话讽刺林黛玉,结果人家薛宝钗对林黛玉比对她还亲近,林黛玉也早和宝钗握手言和,史湘云枉做小人,尴尬又难受。薛宝钗为什么要结交史湘云?对付林黛玉,讨好贾母薛宝钗并不是一进贾府就对史湘云很热情,她这种思想时尚,冷血理性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看上史湘云这

  • 清朝冷知识-细说清朝的财政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清之际的社会动乱,曾使清初财政濒于崩溃的边缘。据顺治九年(52)的统计:“钱粮每岁入数一千四百八十五万九千余两,出数一千五百七十三万四千余两,现在不敷银八十七万五千余两”。实际上,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境已难以维持封建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此,清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财政管理,整顿与改善财政状况的措施。第一

  • 清朝冷知识-细说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议政王”与“议政大臣”集议诸事的一种议政形式,在清朝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为皇帝指挥下议处军国大政的最高权力机构。这种特殊的治理国政制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是与八旗制度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密切相联的。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分封子侄为旗主贝勒,辖治旗下人员,两者之间有

  • 清朝冷知识-细说清朝的粤海关是一个什么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中央三大机构,清朝掌管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清朝皇家事务机构

    康熙二十三年(84),清廷宣布解除禁海政策,准许开海通商,康熙二十四年,又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江、浙、闽、粤四个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关税的机构。史称“台湾平后,海禁解严,闽粤洎吴越皆设沿海榷司,江南驻松江,浙江驻宁波,福建驻泉州,广东驻广州”。粤海关是四个海关中最为重要的。历史上广东沿海的对外

  • 清朝冷知识-细说清代的军事机构配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军事指挥机构,清代漠北高原建三大军事重镇,清朝历史上的军事

    清朝以武功定天下,入关前就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入关后又在进行武力征服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建立起人数更多的绿营兵制。同时对原有的八旗作了整编和改组,形成了禁旅八旗、驻防八旗和绿营兵的新的军事体制。早期以三百丁为一牛录(后改为一二百丁),立一牛录额真,汉称为佐领。五牛录为一扎拦(甲喇),立一扎拦额真,

  • 清朝冷知识-白莲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民间白莲教代表人,白莲教有多恐怖,白莲教王聪儿被捉

    白莲教源远流长,是一个秘密的宗教结社,南宋初年已出现于江苏昆山。元、明时期有很大发展,分成为很多支派,分别称大乘、混元、收元等名目,成员十分广泛,有农民、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小业主、雇工等,也有一些太监、王府包衣、庄头、绅士、书吏、差役等参加。白莲教“政体尚专治”,始终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统治,

  • 清朝冷知识-清朝时地主和佃户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地主欺负佃户,望江县清朝十大地主,清朝地主真实生活

    对于贵族和缙绅地主及其佃户,清律通过一些特殊条款,严定了尊卑之分,维护了等级制,从根本上重申了主佃名份。贵族和缙绅地主与佃户,仍然是等级森严。一方为特权阶级,一方为平民百姓,两者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地位悬殊,在法律上当然无从平等。第一,清律与唐明律一样揭“十恶”、“八议”于律首,以为总纲,对皇亲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