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立子——众所周知,在武后晚年的时候,曾经想过立武氏一族的弟子为太子,但是却被狄仁杰劝谏而作罢。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打算立梁王武三思为太子,但是狄仁杰却不同意:“我看天下人都还唐朝恩德,如果要立太子,非庐陵王不可”,武后大怒太子一事不了了之。
后来,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下了好几盘双陆棋都没有赢。便找来狄仁杰解梦,狄仁杰说:“双陆之所以不胜,是因为无子,这个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才是国之根本,太子一动天下将倾。而且您和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如果真的立了武三思为太子,还没有听说过侄子将姑姑配享宗庙的。”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虽然说武后当年为了上位曾经不顾自己儿子,但是在年迈的时候,还是需要考虑自己老去的身后之事,如此一来,还是靠自己的儿子,所以说武后立武三思为太子,也不过是个念头而已。再者说,一个皇帝真的要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的话,不是一个人的劝谏就可以驳回的(想想太宗皇帝曾经要立魏王李泰为太子,虽然同样没有成功,但是却反复折腾了多久,做了多少事情)。
再说狄仁杰的问题,都说狄仁杰是心向唐朝,所以劝谏。小编在这里要反驳一下:
想想魏征,玄武门事变之前,魏征还是太子李建成忠心耿耿的心腹,但是,太宗登基之后,却始终是为太宗着想。是因为他心向唐朝么,错,这么说的话魏征还是忠于他的老领导瓦岗首领李密呢。所以说他只是忠于大势,在大势的基础上才会忠于某一个或有知遇之恩,或有领导能力的人。
那么狄仁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如果真的心向唐朝,那么早就反了,但实际上呢?他只是忠于大势,所以在武后篡位的时候,才继续跟在其身边。而这一次劝谏废立太子之事,则是在忠于大势的基础之上,忠于武后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这里又讲到姑侄和母子问题了,因为狄仁杰在大势之中倒向武后,而武后也不曾亏待过他,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自然要为武后考虑了。或许武三思上位之后,加封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而在之后的武周王朝也没有武则天什么事情了,或许真的会像狄仁杰所言。
所以,武后曾经想过立武三思为太子,也只是想想而已,狄仁杰反驳,也是为了自己所效忠的皇帝考虑。而狄仁杰解梦或许只是让武后下定决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