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在雍丘、睢阳苦战的张巡;
一个是在南阳、襄阳苦战的鲁炅;
一个是在颖川、南阳苦战的来瑱。
这三个人在当时取得的功绩大致相当;史书说张巡的功绩时,大约是说,如果没有张巡,叛军就会深入江南;说鲁炅、来瑱的功绩时,其实也是这样说的。
张巡之所以之比鲁炅、来瑱名气大,主要是因为在大唐帝国收复长安、洛阳时就死了;如果张巡多活几年,后来会是什么结局,没有人会知道。
来瑱在开始,也称得上忠心可表天地,而后来呢?面对皇帝的调令,竟然想方设法的拒绝。
李光弼在开始,也称得上忠心可表天地,而后来呢?面对帝国都城沦陷,面对皇帝陷入危难之际,李光弼竟然按兵不动。
仆固怀恩在开始,也称得上忠心可表天地,而后来呢?比李光弼走得更远,因为他公然率众造反了。
如果张巡撑过那个坎,很大概率上也可以混成一方节度使的,而混成一方节度使后,还会乖乖服从皇帝的调动吗?这个实在难说的很。
因为皇帝一个劲任由太监胡折腾,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谁也会感觉叔可以忍婶不能忍也。在此时此刻,你让一个手握重兵的人,还要表现出一副,皇帝是王八旦,我也要永远忠于皇帝;皇帝想杀我,我也要忠于皇帝的样子,多少是有些强人所难的。
因为一个人忠君爱国的思想没有深入骨髓,怎么可能接受这种事实呢?
明年,诏瑱还,瑱安襄、汉,士亦宜其政,因讽众留己,而外示行;至邓,复诏归镇。
光弼未至河南也,田神功平刘展 后,逗留于扬府,尚衡、殷仲卿相攻于兖、郓,来瑱旅拒于襄阳,及光弼轻骑至徐州,史朝义退走,田神功遽归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皆惧其威名,相继赴阙。
李光弼南下后,来瑱其实也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但是迫于李光弼的威名、压力,来瑱终于还是不敢玩这种高难度的动作。
哪种选择好呢?
但是人们在上中下三策徘徊时,通常总会选择中策。因为乐观的看,中策可以吸取上下两策的优点,淡化上下两策的弊端。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但是,中策也会吸取上中两策的缺点,更会淡化上下两策的优点。
而且他做出这种布置,本身就让皇帝感觉他没有真正驯服自己,留下来,有可能是个危险。所以,皇帝难免会想着除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