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6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事变结束后,首义诸王只剩下了天王洪秀全和翼王石达开。不久,石达开又因洪秀全的不信任和猜忌愤而出走,太平天国一时陷入了“朝中无人”的境地。这时候,太平军新一代将领成长起来,经过几年的征战和磨砺,陈玉成和李秀成各自以强大的实力和出色的战绩脱颖而出,支撑起太平天国的半壁江山。在太平天国后期,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最耀眼的双子星座。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两个人的矛盾也不是一件事促成的,而是各种人事慢慢积累发酵,最终变得无可遮掩无法回避。
隔阂的产生,首先是因为两个人。
一个是李昭寿。李昭寿本是捻军将领,很能打仗,李秀成在安徽作战时收拢过来。李秀成看中了李昭寿的勇敢,也为了跟捻军联络方便,所以一直对他比较纵容。陈玉成呢,特别看不上李昭寿,觉得他军纪不好,还桀骜不驯,总是不听调遣,有一次借故发怒,差一点就杀了李昭寿。可李昭寿是李秀成的部将啊,这是直接打脸啊。虽然最终陈玉成没有真杀了李昭寿,但李秀成的心中也非常不痛快。
第二个是韦俊。
韦俊是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的亲弟弟,也是一位非常能打的高级将领。韦昌辉死于在天京事变,随后被洪秀全认定为罪魁祸首被革除爵位,虽然并未株连韦俊,但他从此不被信任,也受到其他太平军将领的排挤。韦俊跟李秀成关系不错,被排挤得受不了,就想过江投奔李秀成。洪秀全不愿意韦俊跟李秀成合兵,陈玉成也不愿意,于是出兵拦截,两支太平军部队在和州进行了火并,最后陈玉成胜利,韦俊无奈后退,不久投降了清军。对此,李秀成深为不满,两个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随着两个人势力的不断扩大,双方产生了利益之争,这个矛盾更是几乎无法调和。
1860年之前,安徽是陈玉成的地盘,实力强大。李秀成只占据了天京周围的几个城市,很委屈。摧毁江南大营之后,太平军想江苏和浙江进军,江浙一带非常富裕,两个人当然都想占据。于是围绕着地盘归谁,部下互相争夺不休,各施手段。李秀成的部下甚至公开向百姓张贴布告,劝百姓早早逃离,因为“英王兵至”,陈玉成的部队就要来了,忠王想爱护苍生也爱莫能助。如此布告广泛传播,两个人矛盾已经公开化了。
尽管到了这个时候,他们的友谊早已不复存在,成为了路人。但并未公开翻脸,还是保持了基本的礼貌和客气。
各种权衡之下,陈玉成让出了自己在江南的地盘,他的部下全部回到江北。李秀成也勉为其难地放下了自己地盘苏州,为了解救陈玉成的地盘安庆出兵江西湖北。陈玉成为解安庆之围,调遣了李秀成的两个亲信部将,并且都放到了最危险的地方。吴定彩被派入安庆城帮助守城,后来城破后战死。黄金爱是李秀成的女婿,被陈玉成命令断后,也差一点就牺牲。李秀成对此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没当面表示反对。
陈玉成先牺牲,他留下的资料不多,有过对朝政、对天王的不满,但从无丝毫对李秀成的怨言。
两年后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随后在敌人的囚笼中写下长篇自述,给予了陈玉成很大的篇幅,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多陈玉成的英勇事迹,都是从李秀成的记述中才了解的。当他写到陈玉成战败失意的那一段时,语句之中充满了哀伤与惋惜。这两个昔日的知交好友,也许在失败之后,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彼此都已谅解,都放下了不满与意见,想到对方时,只有温情,只有怀念。也许他们也会像我们后人这样“假如”吧?假如,他们始终亲密友好并肩作战,那么,他们的结局,太平天国的结局,也许就是另一种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