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因上党归属而起,秦国在占领上党后转而进攻赵国长平(山西高平),赵国任命廉颇为将抗秦,秦军气盛,廉颇受挫。廉颇遂采取筑垒固守,坚壁不出的消耗战,这时不需要大量骑兵。随着时间推移,赵国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局部战争,而是秦赵两强生死决战。秦国是倾举国之力,全国每人赐爵一级,征兵年龄下调至15岁,赵国也有下调征兵年龄的记载,双方调集的兵力各达40多万,这几乎是双方能调动兵力的极限;这种情况下赵国没有理由,也没有实力不让骑兵精锐参战。
[var1]
既然赵国的骑兵精锐悉数参战(后期,双方对峙两年后),怎么没有战绩,甚至没留下蛛丝马迹呢?个人认为是这样的:双方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壁垒,在壁垒攻防中,攻守双方的骑兵都发挥不了作用。长平之战的战争地形为丘陵山地,使得大规模的骑兵兵团作战没有可能。受制于时代的骑兵装备和战术发展水平,骑兵的战力非常有限;当时的骑兵一无马镫,即使是熟练骑兵,稳定性都很差;二无蹄铁,三无护甲,骑兵的武器配置多为长剑(受制于冶炼技术,也长不到哪里去);所以骑兵的优势只剩下机动性好,反应快速。
[var1]
赵国的骑兵精锐对秦国的步兵野战方阵并无优势可言。秦国的步兵野战是这样排兵布阵的:一般是由若干个千夫编制组成,特点是前锋后出击,最前是重装盾牌,其后是3~5排强弩手,再后是长戟手,再后是无甲陷阵锐士(真正的兵锋),最后才是一般兵卒。当骑兵正面冲击时,中远距离有强弩迎击,而且是一排击发,一排准备击发,一排拉弓上箭,射速很快;当骑兵冲至阵前时,在重装盾牌的掩护下,强弩手后撤,长戟手刺杀,与此同时重装盾牌闪开通道,真正的秦军步兵前锋无甲锐士出击(无甲锐士训练有素,不穿铠甲,身法灵活,再加上秦军功爵制的刺激,战斗力极为强悍),这样骑兵没有多波次的连续冲击根本冲不进秦军的步兵方阵,所以骑兵在秦军步兵面前丝毫战不到便宜。
[var1]
赵国主帅运用骑兵的能力低下,战争初期,廉颇为将,采取的是坚壁不出的防御性消耗战,赵国骑兵精锐没法发挥作用;等到秦国反间计成功,撤下廉颇,换上赵括为将时,赵括没能让赵国两代人积累的骑兵优势发挥任何作用,尽管有地形、战争形态等因素影响。
反观秦国主将白起,不愧是战国四大名将,战神,在诱出赵括全军出击,又久攻不下秦军营垒的情况下,马上派5万骑兵攻占长平关,切断赵军退路;又派5千骑兵切断赵军前后,把赵军分为两段,首位不能相顾;再派2万5骑兵及四马战车切断赵军运粮通道;赵军大势已去,必败无疑了。可怜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成果,赵军的骑兵精锐阿!真是一将无能,“坑”死千军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