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首句寥寥7字,一轮明月、一座雄关,就将数百年的秦汉边境勾勒而出。时光沧桑与萧萧边关,在王昌龄笔下,如此自然唯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王昌龄笔锋转动之间,边关沙场的萧瑟,又重新回到了对人的关怀。
如果龙城飞将还在,胡人的马队又怎么能度过阴山南下呢?问题的关键来了,
那么“龙城飞将”,究竟是指卫青,还是李广呢?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李将军列传》
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茏城”通“龙城”,主要借指匈奴祭天之所和各类胡人,泛指对中原政权有巨大威胁的游牧民族。
卫青奇袭龙城,是汉朝主动出击匈奴,取得的第一场胜利。
其意义代表着,自白登山之围以来,长达近百年的被动防御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汉朝进入了全面反击匈奴的武帝时代。
一个卫青,一个霍去病,一前一后出现在了汉武帝一朝。这对“帝国双璧”,打出了一个国家的尊严,更打出了一个民族的骄傲。所以,自汉而后,虽有数代变迁 ,但唯汉一族而已。
而“飞将”一词,最早源于“飞将军”李广,指的是打仗勇猛爆裂之将,主要强调个人勇武。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志》
单雄信,曹州济阴人。与翟让友善,能马上用枪,密军中号“飞将”。——《新唐书》
但结合“龙城飞将”,和《出塞》的边关环境后,只有“飞将军”李广一人符合。
同时,唐诗中的“飞将”一词,主要就是指无法封侯的李广,比如:
可怜汉飞将,虚筑望乡台。——《飞将》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杂诗》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李白
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塞下曲》
因此,我认为龙城、飞将是并列关系。
龙城指的是卫青,而飞将指的是李广,合起来泛指的是每一个血染沙场的边军将士。
他们一个善攻、一个善守;一个是武帝时期名将,一个是文帝、景帝两朝老臣;一个代表主动出击,一个代表积极的防御。
对亲临边关,和唐军将士同吃同住数年的王昌龄来说。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既是对秦汉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唐军将士戍卫边疆、保卫百姓的赞扬与肯定。
全诗的落点,边塞诗的精髓,全在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