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自问,岳飞从未做错任何一件对不起祖国的事情,他反而是所有的宋朝臣子中最为忠贞,也最有大义的民族英雄。但赵构却仍在明知他“精忠报国”的情况下,认可了所谓的“谋反”之罪,这又是何意?大概赵构曾在岳飞的灵位前说的“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一句话能点明了。
岳飞出生于1103年3月,是今河南汤阴人,自幼读书习武,天生神力,前后拜得周同和陈广为师,成为一代武学天才。但岳飞并未碰上一个好时代,他从20岁开始,前后4次从戎,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历经挫折。
公元1122年,岳飞随军前往讨伐贼寇,擒得贼王,但他的父亲病故,于是岳飞不得不辞军守孝。公元1124年,岳飞为了生计,再次从军。第二年,金军南下,宋徽宗避战,禅让皇位于宋钦宗,宋钦宗依然割地求和,但金军仍不满讲和条件,坚持攻宋。
1126年,岳飞所在的平定军兵败,岳飞只得回到家乡。只是他在家乡看见的却是父老乡亲们遭遇金军奴役和杀害的场面。岳飞心中愤慨,而岳母则在他的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字,岳飞再次踏上了讨伐金军的峥嵘之路。
然而,自从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后,局势就已经变了。所谓“天下熙熙结为利来,天下攘攘结为利往”,岳飞的“利”是国土和气节,秦桧等人的“利”是君王的荣宠,而宋高宗赵构的“利”却是皇权的稳固。
话说回来,赵构的皇位更像是捡来的,若不是他的父亲宋徽宗和皇兄宋钦宗赵桓等一众皇亲国戚都被金军抓走,他又侥幸逃脱,南宋开国皇帝的位置也不可能是他的。他为了维持自己上位的正统性,正费劲了心思编造神话传话,谁想岳飞一纸请愿,要收复江山,将徽、钦二帝接回。
收复江山倒是好,至于接回父兄还是算了,说直白点,在赵构压根就没想过非要雪耻,而且他只是迫于形势重用岳飞和韩世忠等将领,实际却是在和王伦、秦桧等人商讨苟且偷生的大计,于是便将岳飞等一众主战派的将领给革职了。
岳飞不甘心,第四次投戎,自己组建岳家军,从头再来,占领地盘,收复失地。赵构终于再次注意到他,只得迫于民心和压力重新启用岳飞。但在古时候,皇帝和国家是两回事。想当年苏武牧羊19年却宁死不屈于匈奴,其实他效忠和感恩的是汉朝的皇帝,而不是所谓的汉朝这个国家。
皇帝就是天,这天下是皇帝的,江山和百姓也都是皇帝的私有物,不管是谁都只是皇帝的奴仆罢了。但是岳飞的思想却过于超前,总是喊着“还我山河”,视收复失地为己任,有要“当家做主”之嫌,他却又不是赵家人,这江山怎么又会属于他?
岳飞常年征战在外,不了解朝中之事,也不明白帝王的心思。他作为武将,只需要尽职尽责地为国出兵保卫家园,但若真迎回了二帝,接下来的朝廷会发生怎样的动荡,他既管不着,也考虑不到。
主战派雪耻,求和派保皇,谁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和皇权好,赵构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选择了后者。1140年,就在岳飞接连收复郑州、洛阳、颍昌等地,大败金军,攻入朱仙镇,眼看就能一雪前耻的时候,他却被赵构以十二道“金字牌”紧急召回。
岳飞看着眼前已经唾手可得的城池,只能班师回朝,然而这次被打压,岳飞却再也没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机会。1142年1月,岳飞在狱中遇害,年仅39岁。宋高宗知道他并不是不忠,却是残酷的皇权之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