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和辽王的恩怨,都是满嘴仁义和一肚子的算计

张居正和辽王的恩怨,都是满嘴仁义和一肚子的算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89 更新时间:2024/1/22 8:30:02

据说朱宪㸅幼年时贪玩不好学,他的生母氏(辽王次妃)就用王府护卫张镇的孙子“神童”居正为榜样教育、激励他。次数多了,朱宪㸅也就恨上了张居正。这本不稀奇,但朱宪㸅却由此干出了歹毒之事,借张居正中举的机会,以庆贺为名用酒灌死了张镇。

张居正入阁后为“复仇”,指使御史弹劾辽王。面对朝廷的勘问,朱宪㸅在王府竖了一面写有“讼冤之纛”的大旗。张居正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送上门来的机会,顺势给朱宪㸅扣上了揭竿而起欲谋逆的帽子,最终将其废爵并圈禁至死。

在这个过程中,刑部左侍郎洪朝选因为不愿意配合张居正诬辽王谋逆而被其记恨。张居正不但找茬把他赶出了朝堂(致仕还乡),还指使福建巡抚劳堪诬其诸多罪名并将他杀害于狱中。

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不但疑点颇多,而且也没看上去那么简单。

由于朝廷的防范,明朝的藩王们即便不想为非作歹、混吃等死,也普遍不愿意朝廷认为自己“能力出众”或“深得民心”。王氏有必要让自己的儿子张居正看齐么,真学成张居正那样,朝廷是会嘉奖还是给“小鞋”穿?

其次,辽王“酒杀”张镇的说法就不见于官方记录(包括当时朝臣的笔记自传),关于张居正和朱宪㸅的矛盾,《明史》里只是记载“有隙”而不是“有仇”。从朝廷给朱宪㸅定的罪名以及张居正日后遭到的清算来看,也不存在为“尊者讳”而故意不提的可能。

最后,洪朝选、朱宪㸅均与张居正死于同一年(万历十年)。如果是张居正报复的话,他有必要拖这么久么?难道之前是为了折磨他们,预知自己的大限后才送他们“归西”?

真相到底如,简单复盘一下“辽王案”,大家就会有自己的结论。

朱宪㸅虽然品行低劣并在藩地各种不法,但因和明世宗有着共同爱好“修仙”,他在嘉靖朝还是混得挺不错的。世宗不但赐他道号“清微忠教真人”和金印,对其赏赐照顾也颇多,辽藩一度“宫室苑囿、声伎狗马之乐甲于诸藩”。

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上呈了他在嘉靖朝的唯一一道奏疏《论时政疏》,里面专门提到了宗室骄纵不法和奢靡。因世宗不予理会,自知没有上位机会的张居正选择“自我放逐”,托辞养病返回家乡荆州呆了三年,以回避朝堂纷争和自保。

此时正春风得意的朱宪㸅,眼见昔日“神童”不得志,大概率不会放过嘲讽张居正的机会,两人之间的怨恨可能就是这么结下的,因为“小器易盈”的张居正是“辱我必当奉还”的性格。

明穆宗登基后,朱宪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隆庆元年十月,巡按湖广御史陈省弹劾他“僣侈乱伦,多杀无辜”。对他早有所闻的穆宗,当月就下旨革去世宗赐予朱宪㸅的道号和金印,并削夺了他三分之一的亲王岁禄。

隆庆二年,御史郜光先再次弹劾朱宪㸅“冒请封名、淫乱从姑、殴死仪宾、禁锢县君、勒诈宗人”等十三项大罪。当年七月朝廷派出刑部左侍郎洪朝选和锦衣卫指挥佥事程相,前往荆州进行勘问。

在这次勘问过程中朱宪㸅竖起那面大旗,湖广按察司副使施笃臣一边派兵包围辽王府,一边向两位钦差状告朱宪㸅欲谋逆。但是洪朝选调查后并未认可施笃臣的状告,也没有转奏朝廷。换句话说,事发当时张居正就不知道这事儿。

十月中旬,洪朝选返回京师,向朝廷汇报了自己的堪问结果。他逐项确认了郜光先弹劾的十三项罪状,但仍不同意“朱宪㸅欲谋逆”的说法,最终朝廷和穆宗认可了他的结论。

上曰:“宪㸅僣拟淫虐,罪恶多端。背违祖训干犯既多官核实参奏,本当尽法。姑革爵禁锢,削除世封。其遣驸马邬景和告太庙,仍以书示各王府知之。拨置群党,俱下御史按问。” 《明穆宗实录·卷二十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就算是张居正和朱宪㸅有深仇大恨,他也没有构陷辽王的必要。以朱宪㸅的罪行,张居正只要“大义凛然”让案子被正常审理就能“报仇”了。而且从时间上来说,张居正除非未卜先知,不然他来不及安排施笃臣“诬告”。

除此之外还有个旁证,《国朝献征录》中关于辽王被废始末的记录中并未提及张居正和朱宪㸅仇怨。这书成书于万历中期,此时张居正已被清算搞臭。如果张居正真的陷害过辽王,作者焦宏不会在这事儿上为张居正遮掩或翻案。

张居正也不是一些人认为的“奉公守法、一心为民”,他从未有过做严以律己的清官的想法,更是视奢靡生活为理所当然。因此他借朱宪㸅垮台的机会侵占了不少辽藩产业,这期间是不是跟洪潮选起了冲突不好说,但是张居正给自己挖了个深坑(后详说)。

荆州的地方官员为了积极表现,早早就将张家封禁起来以备钦差查抄,无法外出的张家人最终被活活饿死了十几个。如果不是这意料之外的惨剧导致的舆论反弹,张居正大概率逃不脱“开棺戮尸”的下场。

然而神宗对张居正“大义凛然”之后,就没什么兴致再对辽藩“大义凛然”了。

虽然确认了张居正侵占辽藩坟地产业,但是神宗并未将查抄的相关所得返还辽藩而是全部收入内库。虽然认同了张居正“陷害亲王”的说法,但是神宗没有同意辽藩恢复王爵的要求,仅同意将朱宪㸅遗骸交予家人葬入辽藩祖坟。

其实都是满嘴的仁义,一肚子的算计。

更多文章

  • 大唐最有才的诗人,3年仅写了2首诗,凭第一首胜过杜甫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诗人中,李白被称作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陈子昂被称“诗骨”,诗狂是贺知章,诗骨是陈子昂,诗豪是刘禹锡,诗魔是白居易,诗鬼是李贺,等等。 这么多优秀的诗人,要挑出最有才的一位其实非常困难,而在这些诗人里,李白杜甫十分有名,不过被学者们公认为是大唐最有才的诗人,3年仅写了2首诗,凭第一首

  • 《水浒传》中武松「鲁智深」那些好汉赶路时为何不骑马,都要步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年间,你有马,相当于你有迈巴赫,大奔都没这精贵,据不可靠资料,全宋上下战马不过八千,宰相都坐驴车,高粱河车神也是驴车,为何是车神,就是驴开出了秋名山86的效果。文 | 饶桐 曹语 芯达人编辑 | 王彦合校对 | 锦萤01 北宋中期毕仲询曾记录这样一件事:有医生李遇见一骑马者,问道:“君马新市

  • 姚崇:三次出任宰相,扑灭蝗灾第一人,可他为何极力抵制佛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姚崇(650年—721年),武则天、中宗、玄宗时宰相。本名元宗。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其父姚懿在贞观年间曾任州都督。姚崇一生三次出任宰相,共居相位十年多。他挽救危局,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对开创开元之治、使唐朝重新走上繁荣和兴盛道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称“救时宰相”。姚崇经科举入仕,始授濮州司

  • 她是苏轼的妹妹,出对联侮辱和尚,结果反被侮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苏轼有个妹妹,也是甚有才华,人称“苏小妹”,因苏轼经常在苏小妹面前夸佛印有才华,这引起了苏小妹的不服,心里想:一个和尚能多有才华?总有一天我要好好的试试他。一日,佛印前往苏轼家去找他,恰逢苏轼不在家,家中只有苏小妹,于是便问她苏轼何时回来。苏小妹一看这是个好时间,正好可以好好的羞辱羞辱他,于是变告诉

  • 西晋简史,三句话了解那个短暂混乱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西晋短暂灭亡的启发,混乱的西晋原文,一口气看完西晋简史

    一般的历史规律,一个终结乱世的新兴王朝,开宗立派的前几代皇帝都能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接下来会有英明的守成君王,开启太平盛世;到达鼎峰之后或许还有中兴之主,锐意改革,重现辉煌!整个西晋却未见一位贤德明主,令人扼腕叹息。第一个时代,“三马同槽”,司马氏建立统一大业“三马同槽”是曹操做的一个梦,梦见三只神

  • 朱元璋最长寿的女儿含山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含山公主幼年丧母,为其童年生活蒙上一层阴影。洪武二十七年,十四岁的含山公主下嫁华阴人尹清。含山公主为尹家生了两个儿子,丈夫尹清颇受建文帝重用,奉命掌后府都督事,一家人其乐融融。可是好景不长,尹清英年早逝,此时含山公主年仅十八岁。朱棣登基后,对含山公主多加照拂,曾下旨修缮公主府。明仁宗继位后,进封含山

  • 私立学校书院教育为何在宋朝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闲话大宋2019-09-04 22:52已关注书院传统发端于五代,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军阀们忙着争地盘,无暇顾及学校教育。民间只能自发兴办教育,培养读书人。宋代是书院的鼎盛时期,宋朝统治者重视文化尊重读书人,扩大了科举录取名额,所谓“早晨还是一个农夫,晚上考中进士成了天子门生”。读书成为改变命运的途径

  • 夔东十三家:不为人知的李自成最后余部,靠什么抗清到康熙年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一、夔东十三家的形成夔东地区是指四川、湖北接壤的地区,以长江三峡为中心,北至湖北房县、竹山、四川大宁、大昌,南至湖北建始、施恩等地。而所谓“夔东十三家”则是指驻扎在该地区的抗清武装,其中以大顺军余部为主,如以兴山县为基地的李来亨部、以大昌县为基地的袁宗第部、以巴东县为基地的刘体纯和塔天保部,后来郝摇

  • 花钱买的官,却深得皇上欢心,雍正四大宠臣唯独他一人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五十八年,李卫任户部侍郎。当时,收缴白银时,某位亲王让下属每收白银一千两就多收十两,名义上被用作库平白银,但实际上是在谋取私利。李卫并不惧怕权力,曾多次劝阻他,但这并未发挥任何作用。后来,他直接在走廊上悬挂了一个标语,上面写着“某王赢钱”,揭露了这位王爷的行为。亲王非常尴尬,不得不停下来。雍正一

  • 地广人稀、政策、主观意愿,为何明朝江西人口大量迁移湖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走西口》剧照 人口迁移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秦汉时期就开始有人口陆续向平原四周流动。历史上有著名的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导致这些迁移出现最突出的原因是战争和自然因素。 而在明朝初期的江西,也发生过一次历史上特别出名的移民事件,那就是"江西填湖广"。湖广指是湖南湖北,是与江西临近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