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说一说清代雍正时期的瓷器: 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为年希尧督理,故称“年窑”。年窑,制品选料奉造,极其精雅,釉色丰富多彩,有数十种之多。最突出的是胭脂水釉,施于器外,由于胎质极薄,里釉极白,便映衬为美丽的粉红色,娇艳欲滴。软彩为当时著名的品种,与康熙硬彩齐名,颜色纷繁,艳丽雅逸。其珐琅彩亦得到很大发展,风 格富丽清润,极具诗情画意。
此时,景德镇瓷业工人技术水平较康熙时期又有所提高,更加着重制瓷质量,精益求精,从而迅速把清代瓷业生产推向工艺精良的发展阶段。这正是康熙时期把瓷器当成鉴赏品而制作的延续,也是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康熙时初创的一些品种,如粉彩、墨彩和琺琅彩,以及传统的斗彩和釉里红等,此时又展新貌;仿古各名窑及仿明宣、成之器,品类更为繁多,有的“参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储巧妙”:有的彩撷宋、元、明、清以来瓷器色釉之优者予以总结,花样翻新,“更上一层楼”。
雍正时期制瓷风气之严肃认真,为随后的乾隆时期所不及。景德镇在几任得力督窑官的佐理下,集中最优秀的工匠,听命于喜爱瓷器的雍正皇帝的直接遣史,甚至一些官窑器的器型、图案、品种,也须御批审定和御出新样后方可奉命灯烧造,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存着清代宫廷画师所设计的进呈图样。这种呈审制度,开始于康熙一朝,延续至晚清时期;某些圆器和图案己成金科玉律,各朝相袭。
1、雍正瓷器造型特征: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器型之美,可与以精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器相提并论,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外形上素有”线条美“之誉。确实增之一分则拙,减之一分则陋,给人以高雅之感。
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3、雍正瓷器胎体特征:雍正时,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结火候适度,因而胎体坚白细润,成型规整,胎薄体轻,可和明代永乐、成化白瓷釉瓷媲美。胎体迎光透视,莹润无瑕,有的略显淡青色(明代多显红润)。大器胎体也能均匀一致,不显厚重;小件器轻巧玲珑。仿古代名窑器的胎体,和宋器那种黑灰色颇为相似,所以称为“铁骨大观”。仿汝器胎体为香灰色或微泛红褐色,文献中比之为“铜骨之汝”。无款的民窑器,胎体均细,无釉砂底也都光滑细润。雍正时期瓷器维新鉴赏交流(guwan0628)景德镇徐先生。
4. 雍正时期釉色品种繁多,历史文献所载有五十七种,与现有实物均能吻合。因此鉴定时,可将此类作品的时代定为雍正七年至十三年之间,可以参考(雍正、乾隆朝唐英督陶纪略注》。
5、釉面有桔皮纹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靑花器釉面亦有平净光润的一类,色调为靑白或粉白。器口仿照康熙加涂一层白釉的器物,有粉靑釉、蓝釉、天蓝釉、仿哥釉的橄揽瓶、双耳瓶、太白坛、砚、洗、炉等。
6、靑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靑翠和晕散数种,用色都很深沉,无飘浮感;晕散的靑花尤具仿宣德的效果,有竞识地用笔重点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7、彩器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珐瑯彩所绘的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圏五光十色的“彩晕”。民蜜中,粉彩器及蚯糙粉彩器,已取代五彩而大量制作。
8、烧制工艺有仰烧、覆烧、支钉烧、裹足烧多种。底部有涂醤釉、蓝釉、黑釉、褐釉、黑漆等多种装饰。仿古色釉器,其足际与釉面御接露胎处有黑色的一环线。
9.那么雍正官窑瓷器款识特点有哪些呢? 雍正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雍正官窑瓷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业内将雍正官款分为无圈、有圈和方圈等,用以区别。珐琅彩器款识有“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写并围有方框的楷书款。在茶叶末、炉均及仿钧器上,则见“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雍正年制”四字古钱形款,则主要见于花盆一类器物底足。 雍正官窑瓷器款识,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青花楷书款与篆书款同时并用。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官窑款“大清雍正年制”,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雍正晚期官窑款,多为宋椠体的正宗小楷,工整秀丽。青花色调大多纯正。也有少数深浅不一的。篆书款书体变化较多,有的方正规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笔路圆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圆圈官窑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正”字的第一、四和五笔书写平正,这是雍正楷书官窑款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