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知我监利】史志篇之范蠡功成隐华容

【知我监利】史志篇之范蠡功成隐华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706 更新时间:2024/1/24 23:03:05

知之深,方能爱之切!

监利发布新设专栏 《知我监利》

让您知监利,更爱监利!

北魏著名地理学者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郭仲产《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晋代华容即现在的监利,陶朱冢即范蠡墓。那么范蠡何许人也?他死后真的葬在监利吗?

[var1]

范蠡,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春秋时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他同楚宛令文种一起,以一介书生投奔越王勾践为谋士,追随越王勾践二十二年。他足智多谋,身经百战,擅长辞令,精通外交。他帮助越国灭掉吴国,又率兵向北打过淮河,使齐国和晋国都不得不听从越国的号令,对成就越王勾践的霸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有此大功,他被越王勾践拜为上将军。范蠡得胜回国后,感到自己名声太大,又深知越王勾践的为人,于是不辞而别,离开越国。范蠡带领徒属,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

范蠡一行辗转到了齐国。范蠡在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邸夷子皮”。范蠡早年曾研习理财之道。这次再操经商之业,自然驾轻就熟。他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没过多久,就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范蠡的经商聚财之道,一是掌握好供求关系;二是掌握好物价贵贱的幅度;三是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所以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齐国人觉得“邸夷子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推举他做了相国。不久,范蠡辞去官职,并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送给穷人,从齐国悄悄地消失了。后来,范蠡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开作坊,再次做起了买卖。不久,他又拥有了很大的一笔财富,人们称他为“陶朱公”(即富裕之人)。

《监利县地名志》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回到楚国,定居容城。临死的时候,他嘱人把自己的遗体埋在容城之南夏水之滨。”

《监利县地名志》的这个说法,其依据就是本篇开头所引王隐的《晋书地道记》和盛弘之的《荆州记》等的记载。不过,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列举了众说范蠡之墓在华容西南之后,又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这样说:“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308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似)亲径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

郦道元的这个说法显然有矛盾。按此种说法,在华容埋葬的就不是范蠡,而是西戎令范君,因为范蠡没有做过西戎令。《晋书地道记》明确说“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 而早于郦道元,又曾在荆州为官的郭仲产、盛弘之、刘澄之也都认为范蠡之墓在华容,他们的说法应该更可信。因此,范蠡之墓在华容应该说是确切无疑的,用西戎令范君之墓来推翻范蠡之墓是说不过去的。可否理解为《晋书地道记》所记的华容县西南之碑是范蠡之墓碑,而华容县东十里之碑是西戎令范君之墓碑。西戎令范君可能是范蠡的后代,范蠡隐容城后,他的后人在容城生息、繁衍、为官,去世后葬在容城也应属正常现象。

清末民初湖北宜都人杨守敬,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在《水经注疏》中说:“《晋·地理志》无西戎县,《职官志》,武帝置西戎校尉于长安,此令或校尉之讹。”也就是说,“西戎令范君之墓”可能就是“西戎都尉范君之墓” 文字记载的错误。杨守敬也认为“永嘉在太康之后,《太康地记》言是范蠡,则非指永嘉之‘西戎碑’。郦氏未见‘蠡碑’,但据郭述‘西戎碑’,故有是辨,然实未审。”

郦道元之后的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在他的典志体通史《通典》中也记载了“范蠡隐容城”的事:“监利,汉华容县。干溪水涌出。春秋时,楚章华台在城内。陶朱公冢在华容县西,碑见在。又有荆台是也。”杜佑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其代表作《通典》一书体制宏大,思想深刻,总结过去,反映现实,资料丰富,考证深入,分析透彻,开辟了编纂典章制度通史的新途径,在中国古代的国家行政理论、政治经济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通典》说“陶朱公冢在华容县西,碑见在”,应该说是可靠的。范蠡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他功成身退,归隐华容,也符合他的性格、品德和一贯行为。

你的家乡有故事吗?

评论区聊一聊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国崛起的4大功臣,没有他们,秦始皇不可能一统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带领秦国的崛起,秦国的历史地位和秦始皇的贡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秦国铁骑

    [var1]第二个是范雎。这个长相丑陋、为人粗鄙的魏国人,在来到秦国后成为朝堂重臣。在秦昭襄王的支持下,范雎不断派使者买通六国官员,遇到不听话的直接派人刺杀。范雎主张和远处的齐国结交,对近处的韩魏进行持续打击,并且顺便欺负一下楚国和赵国,白起一战杀掉赵军45万,让秦国统一六国的势头越来越明显。[va

  • 孔子后代曾被灭族、篡位?第43代孙墓葬出土,真相反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指出, “孔末乱孔”据记载发生在五代时期的后梁,南朝刘宋时期曾规定给曲阜孔家5个家族的人作为“洒扫户”,也就是专门打扫家里、维护陵墓的人,而奴仆跟着主人姓,因此这5户人也全都改为孔姓。 到了后梁,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奴仆中一名叫做孔末的人趁乱伙同一批暴徒,

  • 城楼上的两书童,才是空城计最大疑点?难怪司马懿看后会立马撤兵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空城计真的骗过了司马懿吗,司马懿空城计阅读答案,司马懿看穿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

    说起三国,相信很多人对于里面的文臣武将都有所了解,尤其是诸葛亮。诸葛亮智计无双,是三国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在空城计的故事中,竟然能够不费一兵一卒的将司马懿的数万大军吓退,这是障眼法,但是也是一场心理战。司马懿多疑,而诸葛亮就是利用了司马懿的这一点,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引起司马懿的怀疑,让他认定城中有伏兵的

  • 战国七雄中,赵国为什么最后一个称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国和七雄,战国赵国的女人漂亮,战国全面战争赵国攻略

    [var1]一首先,在战国七雄中,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国。早在西周时期,楚国就僭越称王了。楚武王三十七年(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楚武王闻讯大怒说:“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很早就去世。周成王提举我的先公,竟然只封给他子爵的土地,让他住在楚地,蛮夷部族都顺服于

  • 三国乱世里,五大文武双全的名将,第一有些出人意料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陆逊第五位:陆逊陆逊,东吴的大都督。要说周瑜是东吴的开创者之一,那么陆逊就是东吴的守护者。他一生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经历大小战役数百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每战他必亲临战场,充分的展现出了其名将的风采!邓艾第四位:邓艾邓艾,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一生主要致力于抗蜀事业上。前半生主要防

  • 三国乱世里,他被称三国第一谋士,曹操若重用三国或能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贾诩却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在历经三个朝代效忠多位帝王,他的地位崇高且不像司马懿那样被无限猜忌,这也是贾诩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的原因之一!贾诩的“毒士”名头此名非虚,曾因他的毒计直接将大汉的江山彻底给葬送。在当时,吕布王允行刺董卓成功,大权再次回到汉帝手中,西凉旧部群龙无首人心惶惶,汉王朝又不愿意接受

  • 从《韩非子》看皇帝的自我修养之运用权术巩固地位安国定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不用说,搞“刑名之学和“法术之士””的谋臣是大臣们的死对头也是贵族们的死对头。韩非用吴起的话说: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虐民, 此贫国弱兵之道也。翻译白话: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像这样下去,他们就会上逼主而下虐民,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途径。[var1]为什么大臣的权势

  • 刘备袁绍大败后迅速生病去世,为何曹操大败却能精神抖擞活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同样都是输了一场仗,三人的结局差别为何这么大呢?第一,受损失的程度不同。官渡之战,袁绍的11万人马丧失殆尽,所占据的地盘也差不多都落入曹操的手里。而且袁绍看不见复苏的希望,他唯一的办法是退到少数民族乌桓所在的地方。但后来他儿子的实践证明,即便退守到乌桓,依然只有死路一条。夷陵之战,刘备的军队损失虽然

  • 他和典韦一样,为救曹操战死,曹操刻木安葬,但其子被曹丕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他立下如此大功,他的儿子却被曹丕杀了,可以说是一个悲剧,这个人是谁呢?他的名字叫鲍信,群雄讨伐董卓的时候,鲍信还是其中之一,当时鲍信的职位是济北相,相当于太守。青州的黄巾军进入兖州的时候,刘岱准备攻打黄巾军,鲍信说,现在黄巾军有百万之众,声势浩大,老百姓都非常害怕,我们的士卒都无斗志,不能抵挡

  • 他四易其主却备受曹操刘备看重,因是个吃货得怪病早逝被世人遗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自董卓废少帝立献帝,独揽朝政以后,东汉政圌权便名存实亡,而董卓的做法很快引起各路诸侯的不满,开始群起而攻之,天下就此进入乱世之秋,此后经过一场场混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不过,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虽然这个时期战乱不断,同样也涌现出了很多的英雄豪杰,而随着一部《三国演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