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登基后,为何22年里没有子嗣?原因有些难说出口

朱棣登基后,为何22年里没有子嗣?原因有些难说出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129 更新时间:2024/2/17 18:10:29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庐山诗》

中华上下5000年,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变更,大明王朝持续了几百年,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他的儿子永乐大帝——朱棣,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个贤能的君王,也有学者说他残暴。朱元璋在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后来朱棣谋反夺取了侄子的皇位,把朱允炆也逼得下落不明,对于以前不服从他的旧臣赶尽杀绝,最过分的就是把这些大臣丢进油锅,以此来杀鸡儆猴,这在《明朝那些事》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这些都是他残暴的一面,说他贤能也是有原因的,朱棣在位期间修建都城、评定叛乱、与南阳地区来往、创造了一个繁华昌盛的时代,有历史学家曾言他在位时期所做的贡献比任何君王都要多。但是,朱棣这一生也有令人遗憾的事情,就是在朱棣登基后,为何22年里没有子嗣?原因有些难说出口,没有子嗣并不是说一个孩子都没出生过,在他登基以前有3个儿子,5个女儿,可是在他31岁时,最小的儿子朱高爔出生后,就再也没有过子嗣,而这个孩子也没能顺利长大,这就会让人疑惑为什么后面就再也没有过一儿半女。

朱棣出生于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在他出生时,前线战况激烈,朱元璋不得不亲自出征,就连给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取名的机会都没有,朱元璋就奔赴了前线, 一直到公元1368,朱元璋正式改国号称帝,才为自己这些年出生的儿子取名,这时已经快8岁的朱棣才有了自己的名字,朱棣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并且与朱元璋在性格方面极为相似,可是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只有大哥朱标,这也让朱棣内心很难过,无论怎么做都敌不过大哥在父皇心里的地位。

在公元1370年,朱棣受封为燕王,在去到自己的封地之前,朱元璋让朱棣在凤阳待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让朱棣能够深入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了解百姓疾苦与明朝基业的来之不易,这对他以后的发展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棣生于战争,长于战争,就连去到封地后也经常随军打仗,这一点倒很受朱元璋器重,朱棣是一个很有军事头脑的人,在洪武二十三年,他不费吹灰之力降伏了北元太尉,从此更是名声远扬。

按照这种发展趋势,朱棣应该会成为一个皇帝重用、百姓爱戴的亲王,只要在自己的封地上兢兢业业就好,他的前面有大哥做太子,所以皇位之争根本就轮不到他,所有的转变都发生在朱标的突然去世,本来已成定局的皇位又变得模糊起来,最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居然把朱标的儿子立为新储君,这让很多人都感到疑惑和不满,朱元璋这么多儿子,为何却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成为继承人,虽然不满,但是表面还是表现出这是英明之举。

在朱允炆继承皇位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便开始对这些亲王叔叔们下手,有的收回封地和封号,有的流放边疆,而朱棣这个实力最强悍的亲王自然是朱允炆的眼中钉,采取了很多举措来针对朱棣,面对这样的情形,朱棣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开始了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攻占京城,在攻打进皇宫的那一晚,朱允炆也下落不明,至今还是一大谜团,1402年,朱棣正是称永乐帝,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称帝后的朱棣更加劳累,中国人一直都讲究名正言顺,而朱棣的皇位是谋反而来,自然有很多朱允炆的旧臣不满意这个新皇帝,除此以外,这个时期的明朝根基还不是特别稳定,不仅要建立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还要加快速度稳定朝纲,朱允炆的失踪也成了一大隐患,就害怕哪一天这个侄子东山再起,突然杀了回来,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会被夺取,传闻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是为了寻找朱允炆。这是明朝和朱棣的内忧,边疆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经常来犯,朱棣想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可是并没有什么作用。

结语

朱棣这一生都在为了明朝而奉献自己,成为帝王之后更是鞠躬尽瘁,没有一天是过的舒心的,在朱元璋这一时期就已经废除了宰相这一官职,所有的政务都由皇帝一人处理,后来朱棣也改进了文官制度,创造了内阁的雏形来帮他分担政务,但是明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关乎国家存亡发展的大事也要他亲自处理,朱棣为了守住打下的江山,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政务,随着巨大的压力和年龄增长,根本就没有精力放在生儿育女上面。

参考文献:

《庐山诗》

《明朝那些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末年,那支在卧龙地区杀死大熊猫的探险队,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打着“探险家”幌子的屠夫1907年11月,布鲁克与米尔斯到达了成都,并拜访了英国驻成都代理领事福格森,拿到了推荐信,他们又花了3天时间准备好相应的弹药、补给。他们雇佣了当地最好的脚夫帮他们背辎重,经都江堰进入汶川,拜访了瓦寺官寨的索土司。土司不敢得罪英国人,便安排他们进行了一场狩猎活动,而狩猎的场所

  • 嘉靖登基前,礼部出一道难题,他大怒:要我背叛祖宗,办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当朱厚熜的车驾行至紫禁城下的时候,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礼部要求朱厚熜从东华门进入紫禁城,而朱厚熜坚决不从。从哪个门进入不都是当皇帝吗?为何朱厚熜死活不愿走礼部安排的东华门呢?这看似普通的东华门背后究竟有何玄机呢?原来在进出紫禁城的四个门中,午门、神武门、西华门和东华门,其中东华门的等级低于其他

  • 清朝皇帝多长寿 遗传 自律有很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十二帝中,除了顺治、咸丰、同治帝早逝外,其他帝王还算长寿,本篇做一个详细盘点。一、努尔哈赤 68岁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领、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实际奠基者。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公元1583年,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

  • 朱元璋到寡妇家避祸,临走前担心寡妇怀孕,朱元璋的做法令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英雄多风流,英雄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古代的皇帝了。古时候的皇帝,哪个不是三宫六院,妻妾成群,对他们来说,这些妃子待在自己身边那是妃子们的荣幸,也就不要指望这些皇帝对妃子们负什么责任了,但历史上有一个皇帝,却非常让人意外,他就是朱元璋,相比于其他皇帝,他更具有责任心。朱元璋作为草根出身的皇帝,深知老

  • 清朝时期东北是苦寒之地,山东人为何自发去闯关东,而不南下江浙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这还要从清朝的历史说起,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政权,发源地是东北的满洲地区,清军入关推翻明朝统治,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清朝颁布禁关令,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就是退往关东。满族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剧减,由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

  • 朱元璋“雄猜好杀”,借口更是五花八门,仅有一人幸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借口一:一定要小心“枕边风”朱元璋是草根逆袭成功上位。原来缺啥,现在得到了就开始害怕失去。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兼好友,是从小一起扒鸟窝偷鸟蛋,光着屁股下河摸鱼的交情。哥俩一起创业准备推翻元朝的时候,两人的妻子也成为了好闺蜜,经常互相邀约,一起吃个饭,一起逛个街,好得跟亲姐俩似的。朱元璋与马皇后雕像后来

  • 清朝想要转型到现代国家,会遇到哪些困难无法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随之而来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在整个晚清,这个王朝都在努力的改变,先后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这也是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如果不转型,清朝只会被吊打,毕竟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古代王朝,想要成功转型有多难?尤其是像清朝这种王朝,他想成功转型,会比其他国家更加困难。而哪些因素让清朝转型比较难?1:

  • 清朝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为什么很多人仍在骂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原因一:不懂“死者为大”的道理。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不论是亲朋好友,还是敌人,只要他死了,和他的一切恩怨就已经结束,尊重死者。清朝已经灭亡100多年了。对当代中国人已经没有威胁。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研究清朝,学习其经验,吸取其教训,不能在对清朝历史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抓住几个点骂。这不理智。不止是对清朝

  • 清朝统治手腕有多高明?学西汉放任藩王,汉景帝和康熙使命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收到了尚可喜坚持要退休的上书,只是这退休却从原来的退了就走,改要求让自己儿子继续当藩王,这让康熙帝分外不爽。就立马找了个由头让尚可喜退休,顺带寻思让吴三桂等一众藩王全部滚蛋。可怜这尚可喜,临了依旧被利用,成了康熙帝清算汉族藩王的由头。(康熙皇帝)尚可喜的一生也算传奇。祖籍山西洪洞的他,家里是十八辈农

  • 朱元璋为给蒙古族县令道同报仇,鞭杀勋贵永嘉侯朱亮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汉后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本土思想中最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因此,历朝历代,无论你是否是汉人统治,其最终都会走向“以儒治国”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契丹和满人全民儒化,女真和蒙古族的部分儒化,过去我们常说那是“汉化”,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儒化”。朱元璋在“屠戮功臣”保护自身家族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