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国“疯子大师”黄侃,为避免重婚而用假名成婚,最终再抛妻弃子

民国“疯子大师”黄侃,为避免重婚而用假名成婚,最终再抛妻弃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00 更新时间:2023/12/30 2:55:30

民国时期的北大有三位著名的学者,被称为“民国三疯子”,他们分别就是章太炎、刘师培和黄侃。而章太炎就是黄侃的老师,忆柔写过章太炎骂慈禧,感兴趣的朋友主页搜索。

在这三个人当中呢,尤以章太炎和黄侃性格最鲜明,因为这对师徒特别喜欢骂人。不同的是,黄侃骂人比较有针对性,炮火主要攻击胡适。年轻的留美博士胡适特别有女人缘,身边常有一些女诗友陪伴,黄侃直接骂得他狗血淋头。

但是有趣的是,黄侃自己的那本桃花账,可是远比胡适更精彩呢!

黄侃自幼就初显天才之相,3岁识字,5岁读书,7岁可以吟诗作对。这样出众的孩子,在唐朝就是天生的宰辅之才。

随着黄侃日益长大,涉猎的知识愈发丰富,对经学、哲学和学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才华横溢。有才的文人通常就比较孤傲,黄侃之所以敢于肆无忌惮地骂人,就是因为他确实腹有诗书,而且是拥有惊世才华。

黄侃之所以和胡适结仇,还是因为胡适刚到北大不久,自己的爱徒傅斯年就转投胡适门下,而且从此忠心耿耿,这可是相当地打脸。所以,黄侃每次给北大学生讲课,一定先用10分钟臭骂胡适一通,胡适的老婆、老爹都被黄侃拿来骂人解气过。

黄侃对胡适的女人缘也很是愤慨,那么他自己又如何呢?

据说黄侃一生有9段婚姻,按照他1903年第一次成婚,到他1935年离世来算。相当于每3年就要换一次老婆,因为老婆太多,孩子也不少生,有17个之多。

以至于当时的报刊对黄侃有这样的评价:“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

这样的评语可比章太炎妻子的那一句“衣冠禽兽”来得生猛多了,因为,在黄侃留下记录的4名妻子里,有3位都有个共同特征:年轻貌美的女学生。

黄侃绝对是师生恋的翘楚。

黄侃的第一段婚姻一直被传为一段佳话,当时,只有7岁的黄侃写了一封家书给父亲,主要是奉祖母之命,管父亲讨要生活费。信中字数不多,却展示了黄侃不俗的文字功力。

偏巧这封信被黄父的好友鼎丞看到了,他认为黄侃小小年纪能如此文采斐然,将来定成气候。于是,这位慧眼识珠的王先生就与黄父结下了儿女亲家。

1903年,18岁的黄侃与王采蘅成婚。这是一位旧时代典型的传统女性,婚后就是不停地传宗接代,为黄侃生下了7个子女。黄侃毕竟是做大事的人,自然不会天天守在家,于是,王采蘅肩扛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族重担,却不知黄侃在花花世界的花花事。

但是呢,王采蘅毕竟只是家庭妇女,她的眼界和胸怀肯定是配不上黄侃的,所以,黄侃时常心猿意马,就在这时,缘分送上门来了。

这个女子叫黄朴,字绍兰,她是章太炎唯一的一位女弟子。

黄绍兰是当之无愧的才女,不仅有才气,还写着一手好书法,只可惜她一生遇人不淑。

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离世,此时,身在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黄绍兰,被学校强令举行“哭临”仪式。可是,倔强的她不仅不服从,还要背对灵位席而坐,差点被开除。

后来,勇敢的黄绍兰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可谓女中豪杰。只是,这位号称辛亥革命花木兰的女子,却因一见黄侃误终身。为了追求她,黄侃直接跑到了上海。

当时,黄侃是这样对黄绍兰求婚的,他说自己因为没有和发妻离婚,若是跟她登记结婚用真名,恐怕会犯重婚罪。于是,他以“某某”的名字与黄绍兰结婚了。

婚后不久,黄绍兰怀孕了,黄侃却以回北京教书的借口“抛妻弃子”。独自挺着孕肚,等待丈夫归来的黄绍兰,还没等到良心发现的黄侃,却等来了另一位孕妇彭欣湘。

原来,黄绍兰和彭欣湘同命相连,都被黄侃用同样的招数骗到了手。愤怒的黄绍兰去状告黄侃时,因为黄侃并未用真名与她结婚,她自己反倒吃了哑巴亏。为此,黄绍兰的父亲与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

章太炎得知此事后,命令黄侃每月必须给黄绍兰母子生活费,却被黄侃以“没钱”为由拒绝了。还是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因同情黄绍兰,便开始接济她,并愤怒地痛斥黄侃“无耻之尤”。

黄侃另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就更让人不齿了,对方是有着“武汉三镇第一美女”之称的黄菊英,是黄侃女儿的同班同学。

当时,黄侃女儿经常带着黄菊英回家玩,结果黄侃近水楼台先得月,对这个天真的女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当年,黄侃以一首《清平乐》俘获了黄绍兰,对付一个小女生更是易如反掌。那一年,黄菊英只有16岁,黄侃已经33岁了。

事实上,黄菊英和黄侃还有一层亲密的关系,她与黄侃属于同族。两个人不顾家族反对,黄菊英更是不惜与家庭决裂,在20岁那年嫁给了黄侃,而她也陪伴黄侃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若黄侃尚在,她或许也非最后一人。

回顾黄侃的一生,有着文人特有的恃才傲物,也有着世俗的七情六欲。他爱最烈的酒,更爱最美的人,放荡不羁,热爱自由,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名作,也留下了风流之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宣宗朱瞻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孙,永乐大帝朱棣因他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太孙却被后人口口歌颂,他就是永乐帝的皇太孙——朱瞻基。朱瞻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是当时燕王朱棣的长子长孙。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曾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皇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予他,并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而朱棣醒后不久就接到了朱瞻基降生的消息。看过孙子后的朱棣喜出望外,认定此

  • 清朝第一贪官,被抄家时却家徒四壁,皇帝:拿锤子把柱子凿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民间传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乾隆之所以对和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全就是在为儿子“打天下”。乾隆一朝确实没人动得了和珅,哪怕乾隆已经让位了个嘉庆,自己做了太上皇,嘉庆也是等乾隆驾崩后料理了和珅。那么和珅究竟有什么本事能得到乾隆的宠幸?又为何说他家财万贯让嘉庆“富得流油”呢?“一代宠臣”和珅和珅是满

  • 南宋抗金名臣崔与之简介 金军慑其威势望风而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姓名:崔与之字:正子、正之号:菊坡谥号:清献所处时代:南宋出生地:宁都出生时间:1158年去世时间:1239年官职: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主要作品:《崔清献公集》崔与之祖籍河南汴京,后来因为靖康之乱,曾祖一辈南迁躲避战乱,先后居于江西宁都、广东河源,到崔与之父亲这辈定居广东增城。崔与之家境清贫,读

  • 乾隆的母亲是谁?4种说法2个身份,评汉八旗已非汉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算命先生可能说的是:皇帝呀,你是我们汉人的后代,你应该反清复明呀。不能数典忘祖,忘记自己是汉人对于乾隆杀算命先生这种根本无法查证的谣传,根本没必要按照历史真实去跟它较真儿。回答者能够说出的根据也无非是小说或影视剧,连野史的资格都不够。钮祜禄氏首先,清朝的各项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皇帝想去微服私访也基本不

  • 呼啸 /石章《玉兔千年空捣药——宋代松鼠水注相关问题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松鼠水注相关问题研究呼啸 /石章呼啸:陕西历史博物馆党政办公室,副研究馆员石章:福建博物院对外交流部,馆员摘要:水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房用具,本文通过对福建博物院所藏“宋龙泉窑松鼠水注”的定名辨析入手,讨论并确定了其造型应是“玉兔捣药”。水丞是文房中的盛水用具,古人基于同类相从的文化习惯和“

  • 明朝太监墓中意外发现一行字,解开世界谜团,让考古专家很激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因为据史书记载中说:郑和的船队中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也就是长137.72米、宽56.34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占地面积。西方学者质疑明朝是否真的建造出这样一艘船,因为明朝是使用木材建造船只,而且这样大的一艘船也不容易控制,更是不能够在海上长期航行。只要拿出明朝当

  • 雍正王朝:康熙晚年官员们挪借库银的局面,有何真实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上一期竹山解析了邬先生和胤禛,在对待太子授意老十三胤祥暗杀郑春华一事上的态度。十三爷救下郑春华,多是出于“侠王”的有情有义本性,而邬先生和胤禛的动机,就不那么能放到台面上说了。可见,这位前半生饱经沧桑、俗世阅历丰富的邬先生,之所以能入四爷胤禛幕府,心甘情愿得为其出谋划策,也还真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类

  • 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朱祁钰如果退位,将皇位还给明英宗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数十万大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大军直逼北京城。于谦建议孙太后立了朱祁钰为帝,并受命率领京城仅有的数万明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正是因为明军的胜利,让朱祁镇失去了价值,最后,被也先放回了明朝。历史上,朱祁钰并没有将皇位还给朱祁镇,而是朱祁镇在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支

  • 乾隆长到12岁才见康熙,只一面就改变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原来,康熙有35个儿子,只有20个平安长大,这20个儿子里有9个都想当皇上,而唯独胤禛不想当皇帝(其实他是装的)。图片来自网络当时,康熙已到晚年,因为儿子们争储的事,心力交瘁,整日失眠。因此,当闲云野鹤一般的胤禛,提出自家圆明园里几百株牡丹竞相绽放,邀请他去赏花时,他立马就答应了。殊不知这一切都是胤

  • 明朝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为何不怕自己被人架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作为国家权力最大的人,从理论上说他可以决定做任何事情,而无论是否合理合规,这就是所谓的皇权至上。然而,皇帝虽然有近乎无限的权力,但个人精力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全国大大小小所有的事务做出决定,所以就需要有人协助。秦朝时这个人就是丞相,西汉初期分为左右相,变成了两个人,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内朝,任命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