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692 更新时间:2024/2/10 14:08:35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统一造成了极大麻烦。所以朱元璋统一后采取许多专制暴力手段压制江苏士子。坑害东南士子的明朝最终又被东南士子坑死,这也算是风顺轮流转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元末明初,张士诚、朱元璋和东南士子的恩恩怨怨。

一、张士诚的政权

张士诚是江苏泰州人,生于1323年,早年盐贩。古代贩私盐和今天贩毒一个罪,抓到就杀,所以他早年也是个胆大的主。

私盐贩子张士诚

《明太祖实录》说,1353年正月,张士诚向富人家卖私盐,富人抵赖不给钱,还侮辱他,所以他集合手下小弟18人,杀了富商并揭竿而起。这一年的三月,张士诚的义军打下了第一个城市泰州,以泰州为中心,他的军队开始攻占江苏各地。1354年正月,张士诚以高邮为都城,正式建立大周政权,1363年改称吴王。至1365年朱元璋进攻张士诚之前,张士诚的地盘两千余里,南到浙江绍兴,北到江苏徐州,西部则以河南汝南、安徽凤阳、江苏盱眙一线为界,东临大海,有兵士数十万。因为张士诚占据了东南最富裕的地段,所以时人评价元末诸路义军“友谅最(残忍),士诚最富”。

张士诚攻打泰州

《苏州府志》说,元代蒙古对东的剥削极重,“(北地)无不养给于江南”。张士诚起义后占的地盘大部分是自己的老家江苏,古代的统治者又都习惯优待家乡父老,加上张士诚本人就是基层百姓出身,自己也受过元朝的残酷剥削,所以张士诚特别优待治下百姓。他统治时期大力发展水利,并屡屡劝导基层官吏要优待百姓、劝课农桑。在张士诚统治下,东南的赋税远比元朝轻,因此治下的百姓都特别支持他。

元朝的奢侈

二、张士诚的文治政策

张士诚的剥削虽然轻,但凭借东南富裕的产出,张士诚的政权成了元末乱世中最繁荣的地方。东南地区自古文人辈出,加上经济的推动,张士诚政权开始了文治化建设,表现在轻视武事、自身腐化、优待文人三方面。而这种不合时宜的文治化,正是张士诚政权灭亡的原因之一。碍于篇幅,我们只谈张士诚优待东南士子的政策。

张士诚对文人的态度,一开始就展现了与其他农民起义的不同。张士诚起义之初就十分礼遇文人。他认为元末乱局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礼崩乐坏、人伦道义丧失。所以在占据高邮的1354年,张士诚就下令“凡知名之士取用之”,让这些文人来“兴教化,固人伦”。1356年,张士诚建造了礼贤馆,招募天下文人士子来东南。在元末乱世中,只会写字的文人最为轻贱,但张士诚的礼贤馆一出,一时间天下士子都想投靠张士诚以求安身,但碍于地域限制,最终投奔张士诚的只能是东南士子。对这些士子,张士诚从不吝惜赏赐,“凡郡人以才望称者皆受伪爵”。

张士诚

张士诚对文人的重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用文人当官,许多文人成了一方大员。比如泰州大儒、幼时被称为神童的马玉麟被授予平江路总管,负责平江路军政;文人夏思忠被授予杭州路总管,负责杭州路军政;浙江诗人陈基则被授予参太尉军事,类似总参谋长。

2、大兴科教。1354年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张士诚就下令治下各县兴办学校。张士诚势力扩展到浙江时,在都城开设弘文馆,将治下所有官吏子弟、民间有才能的学生全部召了过来,进行了全国大考试,然后划定分数线,只要过了分数线就能留在弘文馆做学问,由张士诚提供奖学金,保证他们吃喝不愁。1358年,张士诚还进行了科举,选取了进士36人。1363年,就是张士诚改称吴王那年,张士诚开恩科。元末诗人戴良大赞张士诚的文治政策,“不废治朝崇儒之典”。

3、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同清代动辄文字狱相比,张士诚治下的东南政治环境还是很宽松的。在张士诚的占领区存在一股文人结社,名叫“玉山雅集”,其头目是江苏昆山大儒顾瑛。顾瑛的儿子是元朝从三品水军副万户,顾瑛本人是支持元朝统治的,多次拒绝张士诚的征辟,还多次在玉山(今江苏昆山)这个地方召集文人士子发表反政府演讲。面对这个反政府分子,张士诚一笑了之,还不禁止手下的官员和顾瑛结交,也不派人监视顾瑛的行动。

元末的士人

三、朱元璋对东南文人的政策

同张士诚相比,朱元璋出身贫农,吃苦更多,朱元璋对权力的集中欲更强。同临近的江苏、浙江相比,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极穷,这种不公平的地域资源分配,使得朱元璋更为痛恨江浙人。加上张士诚对东南文人、百姓的优待,使得张士诚在东南士林中名声极佳,东南人拥戴张士诚,给朱元璋的统一造成了极大麻烦。所以朱元璋统一后对东南士人的清算也就开始了。

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杀死了包括神童马玉麟在内的大批文人;另一部分士人则被发配到凤阳劳改,这些人以顾瑛和吴中四杰中的杨基徐贲为代表。这些被发配的人,一路上受到虐待、缺医少药,好不容易到了凤阳,生活也是极其凄惨贫苦,杨基就曾写《忆昔行赠杨仲》,回忆在凤阳的日子。

在凤阳经过劳改之后,侥幸不死的部分士人也被朱元璋提拔了起来,代表有高、杨基、徐贲、张羽、王行、谢肃、唐肃。这些人都是文人,有才能,以为被提拔起来就能再度指点江山,比如高启就说“文章期君归黼黻,借问报政何时成?”,充分展现了他对光明未来的幻想。

高启(右)

很快这些文人的幻想就破灭了。苏州知府魏观修请高启给自己的府衙写个记,这个府衙是张士诚的宫殿遗址,所以高启写的《上梁文》就有“龙蟠虎踞”四字。1374年,朱元璋以高启写《上梁文》是为张士诚招魂为借口,将其腰斩。和高启命运类似的文人还有很多,杨基因诬陷而被罢免,送到劳改所劳改赎罪,最后死在劳改所。张羽无故被发配岭南,半道接到让他回京的圣旨,张羽惧怕,遂投龙江而死。王行被蓝玉连累,全家被杀。谢肃犯事,被杀。唐肃在朱元璋面前横放筷子,意思是自己吃饱了,但是在天子还没吃饱的时候,自己先说吃饱了,就被指责为大不敬,最终被流放,死于流放地。东南士子遭遇可见一斑。

朱元璋

文史君说

很明显,同张士诚相比,朱元璋对东南士子的态度堪称严厉。不仅是对东南文人,有明一代,对东南的赋税较其他地方都重。张士诚对东南的统治可以说是正确又不正确的,正确在于他能实行宽松的政治环境,礼遇东南文人,错误在于在大乱之世就实行文治。面对手段阴鸷的朱元璋,张士诚的失败是注定的。而失去张士诚的庇护,东南文人的命运注定是黑暗的,面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结果,东南士子只能发出“伤心莫问前朝事”的悲叹。但到了明朝中后期,东南士子又左右了明朝的政局,致使明朝陷入党争,最终明朝在李闯和后金的相互配合下灭亡。坑害东南士子的明朝最终又被东南士子坑死,这也算是因果轮回了。

参考文献

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孙炳元:《论大周诚王张士诚》,《扬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任崇岳:《张士诚评价当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德宗继位后,马燧出镇晋阳,东征叛藩西伐叛将,开启一生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以后,晋阳面对来自两个方面的军事压力:一是活动于塞北地区的回纥。二是太行山以东跋扈一时的河北藩镇。就前者而言,晋阳处于守势;就后者而言,晋阳则处于攻势。总之,晋阳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唐大历十四年五月,唐代宗驾崩,唐德宗即位,其即位伊始就加强晋阳的防备,以河阳镇遏使马燧为太原尹、北都

  • 杨玉环有一特殊癖好,旁人很嫌弃唐玄宗特别喜欢,说有助于睡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本身是他儿子的媳妇,可是自从见到她之后,玄宗就对其一见倾心,之后茶不思饭不想,为了得到杨玉环,李隆基横刀夺爱直接把他从儿子身边抢了过来,就召进后宫之中。我们常说唐朝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时代,可是不要误会古人的眼光,可能古时候的审美和现在有点不同,可是大体上却是想通的,杨贵妃的确略微胖一点,可是

  • 推翻元朝后,朱元璋是怎样处置十万蒙古女子的?真相出乎意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怎么推翻元朝,朱元璋灭亡元朝,朱元璋是怎么把蒙古人消灭的

    说起白手起家,出身草莽的皇帝,那明太祖朱元璋肯定是最典型的例子,要知道他当初只是贫困百姓出身,没钱没势的,甚至连解决自己温饱都是问题,可是谁能想到后来他成为起义军首领,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虽然说朱元璋的故事很励志,在位期间也是励精图治,但是他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杀伐果断,为了掌权还屠杀了不少的无辜之人

  • 李自成攻入皇城后,皇宫中的嫔妃结局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世界虽然政党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可全世界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世界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血与泪的教训。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次战争的背后,不论是输的一方还是赢的一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破败不堪的国家,受苦受难的人民,满目疮痍的山河,所有的一切,都让人心痛不已。中国历史上无

  • 唐太宗想去泰山封禅,魏征却说:你功劳大,有资格,但就是不准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他开始让人修建一些宫殿和园林,甚至还想重建洛阳宫,这可是当年他下令拆掉的呀。好在朝中还有魏征、张玄素等人拦着、劝着,并十分不客气地拿着夏桀、商纣、杨广等著名暴君和他作比较,他才暂时放弃了这些念头。不过,有一个古往今来皇帝的终极梦想,他还是很想实现的。这个梦想据说从舜、禹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秦汉

  •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想杀猪吃猪肉怎么办?老朱的方法令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猪与朱同音,这样一来平时人们说起吃猪肉,杀猪之类的话,朱元璋不会感到不适吗?其实根据史料记载,答案显然是不会的。明朝对于皇帝姓名的避讳,主要是避讳名,而不避讳姓。比如曾经有个开元县,因为和朱元璋有一个字相同,于是就开成了开原县。而像猪和朱,却很少有人避讳,包括杀猪行业也是如此。同时在书中,也没有对猪

  • 宋朝步人甲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能支撑宋朝三百年不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再者说,步人甲根本也算不得一个兵种,更为准确地来说,步人甲是一种着重防御的军械装备。而且,步人甲所出现的时期,是南宋时代。根本谈不到支撑宋朝三百年不亡。充其量,也就是在延续南宋国祚上起了作用。一个王朝的存亡,与军械或许有关,但军械也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关系。宋朝国祚的延续靠的根本不是步人甲。它靠的是“先

  • 康熙驾崩之后,十四阿哥仗着什么敢大闹灵宫,毫不收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驾崩后,远在西北担任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丧来到康熙的灵柩前,十四阿哥便大哭大闹,雍正到了仍然不知收敛。十四阿哥仗着什么敢大闹灵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仗着他和雍正是一个娘胎里生出来的,换成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这个胆量。雍正在继位之前,在兄弟们和大臣中的口碑并不是很好,兄弟中只有老十三、老十七和雍

  • 元朝遗留问题:满清从始至终的痛处,为何回民与清廷格格不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穆斯林在中国境内的大量定居,是在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古老的世俗国家,穆斯林的治理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明朝灭亡后,清廷入主中原。由于满清来自关外,对伊斯兰教和回族缺乏了解,再加上明代回回社会的本土化,清朝统治者并未意识到回回与汉族的区别。而是强调

  • 朱元璋问死囚:祖为谁?死囚回答后,朱元璋:赦免,再赐免死五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起步低,在夺得天下当上皇帝后,许多人身份比他高,毕竟靠的是别人的智慧和力量,心中不踏实,疑心重。所以他怕有功之臣夺他的天下。因此朱元璋废除相权集中皇权,还对曾经一起卖命的兄弟们实行了“清君侧”。朱元璋首先是给有功之臣统统加官进爵,赐良田以及丹书铁券。表面上是不忘开国功臣笼络人心,为自己效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