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顺治问大清能传几代?高僧预言:十帝在位,九帝囚,一帝在幽州

顺治问大清能传几代?高僧预言:十帝在位,九帝囚,一帝在幽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751 更新时间:2024/1/17 18:56:19

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对于任何一个帝王而言,江山稳固、万世长存都是毕生所求。然而,受限于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帝王无法将国情民生一一量化,对于他们而言,想要了解国家的发展,只能求助于“算命大师”。

清朝顺治皇帝在位时期,同其他帝王一样,也曾找过高僧给清王朝算命,然而高僧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出预言:十帝在位,九帝囚,一帝在幽州。对此,顺治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朝末年,人们才终于明白,高僧不愧是高僧。

一则高深预言

要说清朝历史上哪个皇帝最幸运,顺治当仁不让。作为一个年仅六岁便登基的皇帝,他没有经历过努尔哈赤那般南征北战,也没有经历过皇太极那般勾心权斗,抛开多尔衮干政不谈,他的皇位简直就是老天送来的福利。

不过,作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的皇运却是不长,在位十八年便因绝症而驾崩,去掉多尔衮干政那几年,顺治真正做皇帝的时间只有不到十一年。对于一个毫无经验的帝王而言,要想治理硕大的国家,特别是刚刚经历战乱的大清,十一年显然无法施展拳脚,不得已,顺治只能另辟蹊径。

当时正值佛教在中原发展的高潮,顺治看到了佛教对于民心的稳定能力,于是效仿起历代皇帝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历史上甚至流传出了顺治皇帝出家的言论,不过至今没有得到证实。后世历史学家分析,顺治极有可能想要通过佛教理论达成自己治理国家的目的。

在这段时间之内,顺治结识了一位叫做玉林琇的高僧,玉林琇佛法高深且早已斩断七情六欲隐入山林之中,这让顺治对他感到十分敬佩,于是顺治便忍不住问了高僧一个问题:“大清能传几代?”

在顺治看来,佛法高深的玉林琇,肯定能解答自己的疑问。然而,面对这个问题,玉林琇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稍加思索,说出了一个预言:“十帝在位,九帝囚,一帝在幽州。”顺治还想追问,可高僧却直接闭目摇头,称天机不可泄露,直到顺治病死,他也没能弄明白高僧这番话的含义。

十帝在位九帝囚

顺治没弄明白,便把这句预言当做皇家祖训传给了后代皇帝,不过,一代一代过去,依然没人能弄明白,就这样,日月如梭,斗转星移,转眼清王朝便来到了气数将尽之年,直到末代皇帝溥仪继位,溥仪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高僧当日的预言,居然说的是这个意思。

“十帝在位”,意思是整个清王朝,一共会有十个皇帝。也就是说,早在顺治时期,高僧玉林琇便道出了清王朝的命数,即只能传十代。只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顺治作为清朝第一位皇帝,一时间居然没想明白“十帝在位”的含义。

而“九帝囚”则不能从字面意思上来解读,毕竟帝王怎么可能是囚犯呢。这里的“囚”,代表了一种状态,一种自由和思想都受到限制的状态。

从自由上讲,皇帝看似位高权重,比老百姓自由,但实际上清朝的皇帝并不能只手遮天,朝堂之上有太多官员能限制皇帝权势,当年被多尔衮干政的顺治皇帝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国家事务上,官员们可以出错,可皇帝不能,皇帝若是出错,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甚至是容易导致国家崩溃的。

为了不出错,皇帝们只能生活在既定的框架之内,过着犹如现代上班族一般朝九晚六的生活,甚至,比起现代上班族而言,皇帝们更不自由,因为哪怕上班也有假期,可以外出旅游散心,可皇帝却不能一天不思民生,只能待在皇宫的高墙之中,此时的皇宫,就如同囚牢,而皇帝,就是囚牢中的囚犯。

从思想上讲,溥仪在见识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之后,幡然醒悟,他这时才意识到,清朝两百多年,思想上一直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做出闭关锁国之事,这种把思想局限在过去,不面相未来的做法,不正如同亲手把思想关进囚笼一样吗。

一帝在幽州

至于玉林琇所说的“一帝在幽州”,起初溥仪也没有弄懂这句话的含义,直到自己被赶出皇宫,他这才明白过来,这句话中的“一帝”,说的不就是自己吗。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为了清政府政权稳定,溥仪连忙效仿历代皇帝颁发《罪己诏》,然而此时的百姓已经彻底失去了对清政府的信心,各地方政府逐纷纷离清政府控制,袁世凯拥兵自重,趁机逼迫溥仪退位,溥仪见大势已去,只能答应。

溥仪退位后,按照与民国政府的约定,仍然住在紫禁城内,各种生活开销由民国政府提供。然而,在那个思想火花不断碰撞的年代,溥仪的人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很快,国民党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无视旧清王朝和民国政府签订的优待条例,派军队进入紫禁城,不仅抢走了大量财物,还将溥仪赶了出来。

在溥仪走投无路之时,日本趁虚而入,打算扶植他做傀儡皇帝,建立伪满洲国,为了过上曾经风光无两的生活,溥仪答应了日本的条件。好在日本的野心最终被正义的共产党碾碎,溥仪复辟清朝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从苏联被押送回国,作为帮助过日本的罪人,溥仪被送到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就在这时,溥仪终于明白了那句“一帝在幽州”的含义。“幽州”在古代指代的是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辽宁。

结语

“清朝固步自封导致发展落后于世界”是现代人对过去历史的总结,然而,早在两百多年前的顺治时期,就有着这样一位能看透清朝气数以及清朝问题的僧人,果然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读懂曾国藩,才算读懂了人生:听读书怪才解读曾国藩,收获24个受用一生的成长心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无法拥有乔布斯的天赋,也无法拥有杨澜的才华或马云的机遇,自然复制不了他们的成功。但唯有一人,可佩亦可学。30岁以前,他曾笨得连一首诗都背不好,却靠着守拙二字,克服了懒惰和平庸,被誉为“千古一完人”。30岁以后,他曾受尽职场上的排挤和冷眼,却靠着格局二字,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培养出极高情商。李嘉诚说

  • 宋江自身思想的变化 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67)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朝庭重新下发诏书,第三次诏书内容和以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切念宋江、卢俊义等,素怀忠义,不施暴虐,归顺之心已久,报效之志凛然。虽犯罪恶,各有所由察其衷情,深可怜悯。朕今特差殿前太尉宿无景赍捧诏书,亲到梁山泊,将宋江等大小人员,所犯罪恶尽行赦免。诏书到日,莫负联心,早早归顺,必当重用”,宋江等人全是忠义

  • 朱元璋想除沈万三,问桌上猪蹄叫什么名字,沈万三回3个字保住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这样的人,如果你不是世家大族。必然会招致皇帝的猜忌。沈万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生于元朝,死于明朝。据说啊,是个经商奇才。他非常懂得经营之道。沈家啊,据说有着明朝一半的财富。这样的人物,他怎么能不招朱元璋的眼?这朱元璋啊,一心想抓住他的错处。即便是一道菜也不放过。富有之人啊自然是十分讲。沈万三的家中啊

  • 嘉庆皇帝的八字极好,收割了和珅的11亿两,可惜却只想当个混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嘉庆晚年对和珅的评价,嘉庆皇帝上位后和珅又活了多少年,嘉庆皇帝为什么处理和珅

    中国首富“瓶装水之王”农夫山泉的钟睒睒很有钱吗?他在《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的全球排名是7。在问鼎中国首富的同时,他也取代了印度的穆克什·安巴尼成为亚洲首富。但钟睒睒跟和珅比起来那仍旧是小儿科;根据《亚洲华尔街日报》的估算﹐和珅是十八世纪这一百年中的世界首富!和珅的问题不只是贪,他是当时的第一重臣

  • 明朝开国功臣蓝玉,一生劳苦功高,为何被朱元璋剥皮填草诛杀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从军南征北战,大破元军显锋芒蓝玉一开始从军的时候,曾在开平王常遇春的帐下效力,任职管军镇抚。当时军中很多人认为,蓝玉是因为姐姐嫁给了常遇春,有这层关系,才能跳过普通士兵的阶段,直接当领导。但很快,蓝玉便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不是尸位素餐之徒。蓝玉跟部队一起南征北战,一度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机智谋略屡

  • 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型及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传统儒学占统治地位,宋代传统儒学经过二程、朱熹等的改造形成了适应统治者需要的理学,经史等雅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明代中叶,文化出现了转型,其表现就是理学地位的失坠和俗文化对雅文化的挑战。 一、理学地位的失坠理学在儒、佛、道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北宋时期形成并初步发展;南宋时期进

  • 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600年来身上的谜团至今未解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明仁宗朱高炽就是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在登基前与汉王朱高煦有着多年的储位之争。这场争斗的结果显而易见是朱高炽赢了,可惜的是他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病逝了。明仁宗驾崩之时,朱瞻基如何躲过叔父汉王的埋伏从容登基,成为了至今仍然没有解开的谜团。一、叔父的不甘汉王朱高煦是最像他父亲朱棣的一个儿子,深受他父亲的宠

  •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锯掉了他的棺材头,露出的6个字,吓着他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民间,如果要说足智多谋的话,那么人们必然会聊到两个人头,一个自然是千古传奇的诸葛丞相,另一个则是号称超越诸葛的青田先生刘伯温。诸葛丞相的故事几乎成为了整个亚洲的传奇,甚至还被别的国家当成自己的历史,连鲁迅先生都不得不承认,状诸葛多智近妖。而青田先生刘伯温则更加传奇,他不仅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震烁千古

  • 他手戴乾隆扳指,价值上亿,专家讨要,他仅用6字令专家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乾隆扳指,乾隆后人扳指价格过亿鉴宝,乾隆祖传扳指真假

    清朝皇帝似乎手上都会有一个戒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能被称为戒指,只能说是扳指,扳指往往都戴在大拇指上。这些扳指往往都是用上等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扳指最开始流行是我国的乾隆时期,当时的乾隆特别喜欢摸自己大拇指上面的扳指,到了清朝中后期,不同人手上的扳指象征着他们的地位不同。然而扳指并不是谁都可以佩

  • 明朝200多年没能解决蒙古问题,为何清朝能轻松搞定?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388年,朱元璋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势力,命大将蓝玉率领明军十五万,发动第六次的北伐。在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击溃了元军,俘虏八万余人,至此,北元势力衰弱。到了朱棣即位后,为了打击蒙古的残余势力,朱棣又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后五次亲征蒙古,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蒙古残余势力,但是,也没有彻底打垮。仅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