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将韩信死于吕后之手,死前一句话,为何让刘邦脊背发凉?

大将韩信死于吕后之手,死前一句话,为何让刘邦脊背发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477 更新时间:2024/1/24 16:12:55

世人都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些帝王权术是一个帝王无情无义的证明,无论在登上帝位之前,对有功之人有过多少承诺,在新帝登基后都抵不过所谓的功高震主。

曾经在楚汉之争中,大力帮助刘邦打败项羽韩信最终也难逃这样的命运,而在韩信死前曾留下一句遗言:“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那么为何这句没有任何诅咒,只是感叹的遗言刘邦听到后会背脊发凉呢?

从平民百姓到手握兵权

公元前231年,韩信出生于一户平民百姓家庭,在那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年代,底层的百姓可以说是吃不饱穿不暖,不仅如此,作为社会底层,他们还是所有贵族欺辱和剥削的对象,而韩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没有人会想到,生活得如此艰难的韩信会拥有一身用兵才能。

大约在韩信20几岁的时候,天下大乱,各方都爆发了起义来对抗秦朝的暴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心中想要成就一番功业的韩信也想投身这样的时代洪流之中,不过没有钱、也没有兵的他只能选择投奔他人。

一番斟酌下,韩信去往了当时最有实力的项羽帐下,可是项羽并未看到韩信的才能,尽管当时韩信给项羽提了很多的想法,但都没有被采用,韩信自知,在这里他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项羽处受到挫折之后,韩信选择了去投奔刘邦。可是,在这里他仍旧没有得到重用。

韩信只能在刘邦的营帐中做做管理仓库的小活儿,根本得不到上战场的机会。好在,韩信在这里认识了一位赏识他才能的知己——萧何。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刘邦才十分冒险地重用韩信,并将其封为“大将军”。

不过,韩信的才能的确对得起刘邦的这份冒险。在得到萧何的举荐之后,韩信便竭尽全力为刘邦谋划,帮助刘邦夺取了关中之地,还多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更是用兵如神,扭转了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劣势。

由此来看,韩信确实是对得起刘邦当初的知遇之恩的。而在这时,刘邦与韩信之间还是相互信任,没有太多的嫌隙,但随着韩信立下的功劳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不再那么稳固。

轻信小人,功高震主

刘邦与韩信两人关系破裂少不了一人的运作,那就是蒯通。这位人物在韩信灭齐时,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是他献出计策,让韩信叛刘邦。

公元前204年,韩信受刘邦命令率领大军进攻齐国,与此同时,刘邦又派了手下的说客郦食其前去齐劝降,郦食其也不负刘邦所托,短短时间内真就把齐国的国君说动了。

而这时,韩信率领的大军也即将逼近齐国,却又听说了郦食其已经兵不血刃,让齐国投降了。

知道了这个消息的韩信,准备不再攻打齐国,可就在这时,蒯通跳了出来劝告韩信,他认为,韩信应当继续攻打齐国,因为这是刘邦让韩信做的,尽管齐国已经准备投降,但那并不是因为韩信的铁腕手段,更何况,刘邦尚未下令让韩信停止进攻。

另一方面,蒯通告诉韩信,如果将齐国投降一事记为郦食其的功劳,那么就会显得韩信太过无用,毕竟跟随刘邦多年来,韩信不过才占领了几座城池,而如今,郦食其却可以短短时间让齐国投降,相比之下,将来的刘邦会更加重用郦食其,轻视韩信。

韩信相信了蒯通这一番言语,于是真的进攻齐国,而齐国则认为是汉军不守承诺,违背了信义,便杀了前来游说的郦食其,还趁乱逃到了楚地,去寻求项羽的帮助。

齐军原本就打算投降,戒备并不森严,再加上韩信本就用兵如神,所以攻下齐地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为了更好的接管齐地,韩信又听信了蒯通之言,给刘邦送去了一封书信,希望刘邦能够封他为假齐王。

或许在韩信眼中,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但当这一切落到刘邦的眼中,就不一样了,在刘邦看来此时的韩信已经生了反叛之心,刘邦也起了忌惮之意,可为了大局着想,刘邦并未显露出来,而且还给韩信封了真齐王。

等到韩信做了齐王之后,蒯通又开始进言,他认为,韩信如今手握兵权,在楚汉之争中举足轻重,何不自立为王,不必再为人臣子,受人拘束。封建时代但凡有能力的人,大多是会有称王称帝的野心的,想来韩信也不例外。

只是,这一次一向信任蒯通的韩信却没有采纳他这一次的进言,因为韩信始终没有忘记,最开始的他也不过是个平民百姓,到哪里都不受重视,是刘邦给他了信任才成就了他的今天,故而他不会离开刘邦,甚至自立为王。

韩信之死

韩信虽然还时刻记得刘邦当年对他的知遇之恩,但刘邦心中对韩信的忌惮却越来越重。为了架空韩信,在夺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后,刘邦给韩信封官加爵为楚王,后又将韩信贬爵为侯。

征战多年的韩信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压制,尽管当年一起给刘邦打天下的兄弟们都已收敛退隐,他还仍旧张扬,可他的张扬最终为他换来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公元前197年,韩信家臣告发韩信谋反,此时为皇后的吕雉知道此事之后,便找萧何出了个计谋将韩信带入宫中,并以残忍的手法了结了韩信。韩信死前曾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意思就是,当年他应该听蒯通的,自立为王,也许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任人宰割了。

等到刘邦回来知道之后,他终于明白当年是蒯通出的计谋让韩信自立为王。于是刘邦下令,即刻抓捕蒯通,并杀之。

可蒯通却说,当年自己效忠韩信,自然要尽心为韩信出谋划策,天下的谋士都是这样的。最后也是因为蒯通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他才得以苟活。

大将韩信死于吕后之手,死前一句话,为何让刘邦脊背发凉?

更多文章

  • 《大秦帝国》系列中的秦国名相,哪一位对统一的贡献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国十大名相排名,大秦帝国秦国十大猛将,秦国四大名相和功绩

    都知道秦国的统一是举六世之功,六代明君虽然主要,但也少不了为他们出谋划策的秦国名相,今天咱们不妨先不谈君主,来看看这些秦国名相们,哪一位对秦国统一个贡献最大。[var1]商鞅,促成了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在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

  • 历史上以个人武力单挑凶猛来排榜的六大名将,吕布仅排第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1.项羽西楚霸王项籍列历代武将排行榜第一,有诗为证“力拔山兮气盖世”虽然有点夸张,但以项羽的战绩来衡量却也不为过。秦朝末年,项羽和叔父项梁率八千子弟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崛起于江东。巨鹿之战成为项羽的成名战,项羽破釜沉舟,越过漳水,以少胜多,九战九捷,秦将苏角只一回合,就被项羽刺死,王离被生擒,涉间自杀

  • 张仪成功游说六国君主想要达到目的一定要看清这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说穿楚韩张仪因欺骗楚国土地而被憎恨,后来楚怀王为了报仇承诺用黔中土地换张仪。张仪主动前往,但暗中已买通楚国大夫,施展惊人的“金蝉脱壳”计谋,再次成功骗得楚王信任。张仪被释放后他并没有立刻离开楚国,而是大胆的劝谏楚王:我可以劝秦王不要楚国的黔中土地,并且派太子到楚国来做人质,楚国也可以派太

  • 秦始皇用活人烧兵马俑?西安兵马俑裂开后,真相水落石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始皇兵马俑是用活人烧制的吗,秦始皇兵马俑怎么被破坏的,秦始皇兵马俑原先打算用活人吗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兵马俑被发现,兵马俑陪葬坑就震惊了全世界,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秦人究竟是如何烧制兵马俑的也已经成为一个谜团,更让大家惊奇的是所有兵马俑都看起来和真人的大小无异,而且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表情都不一样。因为兵马俑数量众多,而且每一

  • 赵悼襄王赵偃:中兴赵国的明君,却因为选错继承人导致国家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大秦赋》的热播引起了很多热议。此剧服化道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但是剧本拖沓和几位主演的演绎颇受诟病。这部剧虽然口碑时有下降,但是却让一些配角获得了不少的好评。比如统一六国的赵国重臣郭开、女性角色碾压秦始皇母亲赵姬的赵倡后,以及和他俩成为铁三角的赵悼襄王赵偃。在《大秦赋》里本来给赵偃的人物设定很不好

  • 卫子夫受宠卫青战功卓绝,为何汉武帝还要收拾卫家,只因这一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卫子夫与卫青什么关系,卫青与卫子夫谁厉害,卫子夫和卫青是同母异父吗

    后来,汉武帝还主持了卫青的婚姻,将已经寡居的妹妹平阳公主,嫁给了已经成为将军的卫青,换句话说,卫青成为了汉朝皇帝刘彻的妹夫。此外,在军队中,卫青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显然他已经成为汉代皇帝下最杰出的人物。这时,卫青与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年长的卫子夫失宠了,太子刘据的地位处于危险之中。汉武帝已经

  • 生死关头,孙膑是怎样忽悠庞涓,顺利跳槽至齐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膑庞涓36集,刘兰芳评书孙膑与庞涓,孙膑庞涓斗智批注

    作者:廉克飞系列:#战国之舌,鼓荡风云#一个月之后,孙膑伤口基本愈合,但再不能走路,只能盘腿坐在床上。此时,庞涓对孙膑更是关心体贴,一日三餐,极其丰盛。倒使孙膑很过意不去,总想尽自己所能为庞涓做点什么。开始庞涓什么也不让他干,后来孙膑再三要求,他才说:“大哥你就坐在床上,把王老师所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

  • 白起不出,谁与争锋?击魏败楚1600人灭国-大秦第一将司马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最厉害的武将白起,白起为何被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国白起战绩介绍

    这支部队,是当时地球上战力最强的部队,也是华夏第一支特战部队——铁鹰剑士,领队将军为秦国第一名将司马错。 1,大秦悍将司马错 有人会说,大秦第一将不是白起吗?司马错与白起不同时代,此时的白起只有16岁,还是大头兵(根据家谱推算白起生于前331年),司马错的国尉让于白起前,在秦国军事舞台上一直唱主角。

  • 甘罗十二岁成为秦国丞相,之后再无史籍记载,与吕不韦有莫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甘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年丞相,小小的甘罗出身名门,是秦朝左丞相甘茂之孙。有了丞相血脉的甘罗,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政治头脑,加上他过人的智慧,让甘罗在小小年纪的时候就崭露头角。在很早的时候,甘罗就在吕不韦的府内做少庶子,所谓的“少庶子”指的是年轻的家臣,甘罗身为吕不韦的家臣,一直在吕府生活。[var

  • 现在的朝鲜韩国是怎么称呼古代“朝鲜王朝”的,这里面还真有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东亚文化圈中,凡事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尤其是政治伦理方面,更是如此,对于国号、国名、正统等观念尤其看中,于是,这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比较尴尬的事情,比如:在国名和旧国号重名的情况下,朝鲜怎么称呼朝鲜王朝?什么意思呢?以我们中国为例吧,中国历代都有国号,但是从西周以来,也有“中国”这个说法,它指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