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其实就是家族化逐渐被职业化取代的过程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其实就是家族化逐渐被职业化取代的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659 更新时间:2024/1/23 8:01:21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区区10年光景,就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即使从秦始皇公元前236年决定灭赵开始计算,到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也只是用了15年的时间,就摧枯拉朽般势灭六国。而此时,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国帝王秦始皇,仅仅39岁,雄心正待盛年。

[var1]

傲视四方、雄据八荒。

为什么一个偏隅蛮荒之秦国,居然在列强争雄的年代,从弱到强,完成了逆袭,笑到了最后?秦国到底凭什么在短短百余年间崛起,一统华夏?

有人说是军事,可谓一点也不假。

秦国的强大,的确首先体现在军事上的强大。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起,军事实力一日千里,名将辈出。如樗里疾、司马错、白起、王翦、蒙骜、蒙恬、李信,王贲等。

秦国拥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兵农合一的军事动员能力。凭军功奖授爵位,而不是像六国一样,代代宗室贵族世袭,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夺功之心。

同时,秦国全民皆兵,不分男女、老少。秦人服兵役的年龄从13岁延亘到60岁,长达43年。云梦秦简《编年记》中写道“庄王十二年,喜治狱鄢。”和“十三年,从军。”可见,当时的秦国,即使小官吏也要从军,服兵役。

又据《汉书·严安传》记载,“丁男被甲,丁转输。”《商君书·兵守》记载,“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为建立起一支英勇善战,能赢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强大军队,秦更是制定了严明而系统的训练管理制度。在吴子《治兵》中记载了当时军队训练的具体方法:如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

正因为军事制度上的完备,才铸造了秦国世代虎狼之师,所向披靡。

[var1]

但唯有军事的强大,不足以说明秦国能一统六国。因为当时能与秦国军事能力一较高下的诸侯之国,还有楚国、赵国。

那秦国统一六国,如果说军事只是其图霸的外衣外,其一统天下的内核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借古智,先认真读一读西汉时期贾谊的名篇《过秦论》,他开篇这样写道: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廖廖数百言,讲尽秦国百余年蟺变之始末、之根本。秦国之所以雄强,莫不是自秦穆公以来,尤自秦孝公七世以来,代代明君,代代重才之结果。而所倚重之才,又莫不是外国客卿之才。这一点在客卿李斯的那一篇《谏逐客书》中,更是说得直白无虞: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正是因为秦王赢政明白了逐客的危险结果,才使得他及时撤销了《逐客书》,延续重用客卿之策,国政才得以顺利推行,统一六国之结果才得以水到渠成。

[var1]

可见,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莫不是明君闪耀下的重用外国客卿之策的结果。换一句今天商战治理中的专业术语而言,即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其实就是家族化治理逐渐被职业化治理取代的过程。

这样表述,不仅让我们能从纷乱繁杂的浩瀚史料中,理清头绪,更能让我们知晓史书今读的现实意义。

如将秦国比作今天商界之独角兽,在始创之初,体小业小,无法聘请外援,一般情况下,都是邀朋唤友、合作打拼,以至企业上下亲缘家族关系第一,确保企业根基牢固;直到山水有转机,企业财大业大,急需放纵之才,开疆拓土,这时才发现企业亲缘,才能已跟不上发展,于是只得招募外来人才加盟,襄助事业。这样一来,亲缘与外才,天然各自的思想差异,注定了在矛盾中发展、在发展中倾轧。

而对于秦国而言,宗族与老秦人所组成的本土联盟,即为家族化成员,原有势力;外国客卿却是职业化成员,外来势力。

接下来,我们就理一理历代秦国之君在高举任用外卿之策时,国君与宗族,本土与外臣等等矛盾,即家族化与职业化之间的矛盾。期间几经倾轧,几番波折,可谓惊心动魄,一波又一波地考验着秦国、考验着秦国之君。

[var1]

一、秦穆公时期

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也是秦国这个偏僻之地职业化之肇。他用五张羊皮赎来贤士百里奚,用重礼将蹇叔请来秦国,用诡计迫使戎国大夫由余投秦,在这三个贤人的辅佐下,秦穆公兼并西戎十二国,“辟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秦秋霸主之一,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期,宗族与外卿之间的矛盾并未升华,这或许因为客卿德才兼备所至。史载百里奚爱民如子,开化民智,这让秦人都十分敬佩他。同时,他人格高尚,虽勤于政务,累了也不坐车,大热天不打伞,每次出门都是步行,感召了秦国上下。

《左传》记载,百里奚死时,“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这也充分体现了百里奚在秦人眼中的地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南阳时看见百里奚墓,便挥笔写下“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这样的诗句。

二、秦孝公时期

战国时期,周室微弱,诸侯争霸,魏、楚、齐等国先后变法,走上富强之路。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被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翟”。

秦孝公即位后,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对国内广施恩惠,赈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政策。为了吸引各地人才为秦国效力,秦孝公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孝公时期是秦国家族化向职业化转型的一个重大分水岭,正国大量求贤,列国人才大量涌入秦国,逐渐进入秦国朝堂,成为宗室贵族与外卿职臣矛盾激发的开始。

卫人公孙鞅(商鞅)“好刑名之学”,他听说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来到了秦国,并向秦孝公提出了自己的“富国强兵之术”,即“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之策,秦孝公钟情霸道,重用公孙鞅,实行商鞅变法。

秦国正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百姓富裕。但商鞅变法却严重侵犯了宗室贵族的利益,最终爆发了矛盾,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示众。

[var1]

三、秦惠文王时期

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并没有终止任用客卿之国策,他之所以车裂商鞅,只不是为了平衡宗室贵族的矛盾罢了。秦国家族化向职业化转型之路依然不可抗力的向前推进。

他同样像他父辈一样,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不仅重用嬴华、异母弟公子疾、司马错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等魏人。

尤其是他重用魏人张仪,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谋士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联盟,破掉了六国的合纵。

以至,在他任期,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四、秦武王时期

秦武王虽然在位只有三年,但是武王的贡献也是极大的。秦武王曾对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可见他之雄心。他不仅要当诸侯国的盟主,更希望坐上周天子的宝座,成就秦一统天下的大国地位,野心之大毫不逊色于他的父亲。

秦国家族化向职业化转型又一次遭遇挫折,外臣、纵横家张仪,被新即位的武王冷落,不再信任,致使其去秦至魏,但是武王并没有忽视人才的选拔、重用。他不仅沿用秦孝公时期形成的用人政策,还首创了丞相制度:“二年,初置丞相”,任宗室樗里疾、楚人甘茂为左、右丞相。

樗里疾被任用为丞相,却不是因为宗室的身份,而是因为他确为有识之士,因足智多谋,有“智囊”之称。而甘茂为楚国人,精通诸子百家,是文武兼通的人才,后凭借军功官至丞相。二人不负武王的器重,为助秦成就霸业立下卓著战功,“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var1]

五、秦昭襄王时期

昭襄王时期,又是秦国从家族化到职业化推进路上的一段辉煌历程。

他在位56年,虽年近花甲,才得以亲政。但此时的秦国已经强大无比。他继续东进,志在灭掉六国主力。先是启用其舅楚人魏冉为相,后用魏人范睢为相,重用名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在长平之战中,活埋赵军45万。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尤其,他启用范雎,是继张仪之后为秦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又一名魏国人,史上留用了他“五跪”范睢求策的历史佳话。

在范雎“固干弱枝”的策略下,秦昭王“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于关外”,拜范雎为相。通过这些改革,秦昭王消除了内部隐患,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政权更加巩固。同时,又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六、秦庄襄王时期

只做了三天的秦孝文王病故后,秦庄襄王即位,虽也刚当三年大位,但却干了两件大事。一是重用卫人吕不韦为相;二是利用燕赵之间的矛盾,攻占了赵37座城池,更加削弱了赵国。

而重用的外相吕不韦,更是影响了秦国后来之世,他不仅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更是在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被拜为相邦,尊称''仲父'',监国12年之久。

与此同时,重用外相、延用外客的结果,更是深化了秦国从家族化到职业化转型之路,且外卿职臣在秦国朝廷位高权重者已超过宗室贵族。

[var1]

七、秦王赢政时期

这是秦国一统天下最后的时刻,也是宗室与客卿发生激烈斗争的一段时期。这是秦国一统天下最后的时刻,也是宗室与客卿发生激烈斗争的一段时期,即秦国从家族化到职业化转型之中最集中的一次爆发。而矛盾爆发的结果,差一点将秦国几百年来的立国之策,击个粉碎,前功尽瘁。

矛盾爆发的导火线是郑国修渠事件。

事起,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但后来被秦识破,引得让秦国一原本被压制的赢姓宗室贵族强烈不满,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迫请秦王赢政把这些人统统撵出秦国。秦王赢政一时无法,只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求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当时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若不是客卿李斯一纸谏言,若不是遇上一代明君秦王赢政,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就极有可能分崩离析。家族宗室、贵族权臣与外卿职臣之间的较量终究没有撼动江山本体。而这一时期的外卿,更是因为遇上了千古明君,发挥各自的才干,谱写了一段中国历史最令人神往的旷古传奇。

[var1]

至此,随着秦国势灭六国、一统天下,天下成为了天下人的天下,秦宗室贵族与外来客卿之间的斗争,即家族化与职业化的相互较量,便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似乎也完成了“历史交割”的任务,隽永地留在了历史的天空中,成为后世研读这一时期的历史,一段独特的历史华章。

追古思今,秦国历400余年筚路蓝缕的奋发历程,对于今天而言,亦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秦国历代之君的奋发作为,善用外卿人才的立国之策,值得我们用心研究与学习;更具体而言,宗室家族与外来客卿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较量,也恰如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传统化与 矛职业化的矛盾现象一般,同样秦国之君的作派尤为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var1]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记》为什么要以公元前476年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史记和春秋的关系,史记为何从三家分晋开始,史记春秋战国版图变迁

    叔孙氏便留下了这只奇兽。子贡不解,问孔子说:“夫子何泣尔?”孔子答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于是孔子开始“因鲁史而作《春秋》”,把从隐公至哀公年间的历史大事都记载了下来。孔子以“西狩获麟”来作为《春秋》的结局,这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想把历史记载到自己动笔修史的那年,并不是因

  • 山西发现三座商代“窑箅式升焰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2022年发掘区航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考古新发现,在忻州市尹村遗址出土了三座商代早期“窑箅式升焰窑”,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时期文化更迭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材料。尹村遗址,位于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是忻州地区重要的龙山至夏商时期遗址

  • 赵国坚持用廉颇,赵国能取得长平之战胜利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国如何打赢长平之战,赵国长平在哪,廉颇能守住长平吗

    赵国军事能力不如秦国秦赵双方在长平战场僵持之前,已经交锋数次。都是以赵国失败而告终,王龁进攻上党,迫使上党太守冯亭退军,上党随即被秦军占领。秦军继续进攻,在前哨战之中,斩杀赵国裨将赵笳,廉颇在利用老马岭、长平关构建防御攻势,秦军猛攻,占领赵军多个战略要地,长平关也陷入了秦军之手。[var1]秦军攻打

  • 秦国是一辆高速奔驰却可能自行散架的战车,吕不韦想为它装上刹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变法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打击旧贵族势力,废除奴隶制,实行土私所有制;军事上实行军功晋升制度,士兵杀一人可以升一级,而且规定17-60岁的男子全部要服兵役;重农抑商,不能创造财富的商人只能位居社会底层。商鞅虽然因为得罪旧贵族被处死,但没有人亡政息,他制定的制度还在被历代秦王一直执行,秦

  • 东汉末日:皇甫讨贼反被污,董卓封侯露骄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凉州乱事,连年未平,朝臣奉诏会议,又觉得聚讼盈廷,莫衷一是;司徒崔烈且欲弃去凉州。时安定都尉傅燮已入为议郎,亦得与议,听了崔烈言论,不由的鼓动热肠,正色厉声道:“司徒可斩!斩了司徒,天下乃安!”三语说出,四座皆惊,崔烈亦为变色;尚书欲顾全崔烈面目,不得不劾傅燮妄言。灵帝召傅燮问状,傅燮从容答道:

  • 蜀汉丞相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却被评:只是普通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能比管仲乐毅吗,管仲乐毅,乐毅和管仲是什么关系

    在《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气到的人,也总会骂一句“诸葛村夫”。那么他真是村夫吗?据正史记载,诸葛亮的父亲是泰山郡丞诸葛珪,叔父是豫章太守诸葛丰。大姐嫁房陵太守蒯祺。二姐嫁荆州土豪庞山民.诸葛亮的岳父是黄承彦、岳母是蔡讽的女儿。诸葛亮的岳母有个姑姑,嫁给了太尉张温。诸葛亮岳母有个弟弟是章陵太守蔡瑁,还有

  • 任见:曹操为父报仇,疾风掠城大开杀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第五章 镇服四方的法宝32曹操击败袁术,声势大振,兖州地盘暂时占定。兖州以北的前盟主袁绍,曹操还是惹不起的。兖州东面的徐州,风调雨顺,百姓安定,当初黄巾反政府军并未影响到这块鱼米之乡。徐州牧陶谦,字恭祖,行伍出身,董卓乱后,群雄割据,陶谦也想有朝一日凭武力及财力争夺天下。袁术被曹操击败后,陶谦认为时

  • 秦国大将白起史称“杀神”,巅峰时期到底有多疯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杀神白起,油管评价杀神白起,杀神白起死后阎王亲自迎接

    “杀神”白起白起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是秦国的军事家最厉害的战神,他征战一生打了很多仗从无败绩,他征伐战场杀害了很多人,他让当时的其他国的士兵将领,只要听到他的名字都闻风丧胆无心恋战,因此那时的人们称白起为“杀神”。我们只听他的称号就能感受到那时的白起有多厉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白起巅峰时期有多狂吧?

  • 汉武帝两大绝世名将:二人虽绝非庸才,但也得靠关系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但现在一些史学家对于他们两个人,却有着不一样的评价。对于他们二人究竟是不是庸才,也成为备受争议的事情。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当时,就根据卫青和霍去病的一些行为对他们二人进行了评价。吕思勉先生描述汉武帝的用兵之道是不可取的,因为卫青和霍去病都属于他的姻亲,所以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有一定的私心。除此

  • 任见:曹操勒马喊道“儿郎们前方有梅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第五章 镇服四方的法宝31荆州刺史刘表讨厌袁术驻在其州郡东北,向这个邻居施加压力,并断绝民间商界跟扬州一带做生意,袁术财源军需缺乏,不得已转往兖州方向图存。兖州地方是曹操的地盘,岂能允许袁术染指。袁术不示弱,将主力部队驻屯在封丘,联络被曹操击败的周边残余,甚至联络匈奴,想吃掉曹操。袁术部署已毕,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