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车裂、灭族,你觉得商鞅死的冤吗?其实他没资格喊冤

车裂、灭族,你觉得商鞅死的冤吗?其实他没资格喊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5 更新时间:2023/12/31 19:56:43

这就是很多人印象中的“符号”商鞅,我们会觉得他很冤,很不值,而秦惠文王则是鼠肚鸡肠、忘恩负义之辈。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首先我们要了解,商鞅当年得罪的那位太子爷——秦惠文王,他并不是什么昏庸之辈,更不是什么无能之徒。相反,自商鞅变法以后,真正开始大规模开疆扩土的就是他,他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国君。

秦惠文王上位以后,任用张仪为相,攻魏、灭蜀、破赵、伐韩、战楚、败燕,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可以说秦国真正的强大正是从秦惠文王开始的。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是昏君,又怎么可能是忘恩负义、鼠肚鸡肠之辈?

[var1]

所以,秦惠文王杀商鞅绝对不仅是听信了公子虔的诬陷,或者是因为当初商鞅得罪过他的缘故,这其中自有其必然的原因。

而我们反过来看那位秦国变法成功的大功臣——商鞅,你以为他的变法成功就那么光鲜无暇吗?当然也不是,因为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商鞅的变法若干年内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就不加分辨地说他是对的。

借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陈道明的一台词:“(商鞅)你以为你就那么干净吗?”

战国中后期,诸侯相互侵并已经是一种常态,经过多轮的洗牌,到最后只剩下了所谓的“战国七雄”,下一轮更大地兼并战争已经是在所难免。各国的国君和有识之士自然都明白这个大势,所以,有大志的国君都在招贤纳士,而各路智辩之士、纵横家和胸怀大志之人,都在找机会四处兜售自己的治国理念。

据说,商鞅初见秦孝公的时候,先说王道,后说帝道,可是孝公丝毫不感兴趣,昏昏欲睡,把商鞅当成了只会说空话的虚妄之人。直到第三次,商鞅跟孝公讲霸道,孝公才对他青眼相加,不久之后便决定重用商鞅变法。

[var1]

原因显而易见,什么圣人之治、三王之治都是以封建联盟为根基的,只有霸道才可以满足帝王的权力野心。所谓的霸道就是称王称霸,号令群雄,一统天下,当初的“春秋五霸”是他们向来仰慕的榜样。

从初见秦到得到孝公的信用,商鞅经过了三年的时间,通过三年的时间,他看到了秦孝公的急功近利和政治野心。在此之前,商鞅的政治事业一路红灯,出身于卫国的公族却在自己国家得不到任用,后来投靠魏相公叔座门下,公叔座临终前谏之于魏惠王,可还是被置之不用。

经过在秦国三年的思考,他终于悟透了自己的成功之道,那就是功利性的变法。

到底怎样才能称霸?其实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富国强兵,只有国家富裕了才有发动战争的资本,只有士兵不怕死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怎样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各家都有各家的说法。

但是,商鞅的变法就显得非常粗暴,他的变法不顾人伦、不顾人性,以强制的手段鼓励百姓生产、纳税、杀人,以此达到他“富国强兵”的目的。而商鞅在这个基础上,还加上了一条,那就是“集权”。

集权、富国、强兵,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所有内容,而他使用的所有方法都是强制或暴力的。比如,制定连坐制度,一人有罪,若同什相邻不举报者,与犯罪者同罚;不举报奸细的人腰斩,举报的人和斩敌首级一样,赏赐爵位;从事工商业或者种地不肯出力的人,罚没妻小,成为官家的奴婢;创立了“凿颠(用锥子凿脑门)”、“抽胁(抽取肋骨)”等一系列残酷的刑罚......

[var1]

商鞅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措,以牺牲百姓利益和权利的代价,达到了他“集权富国强兵”的目的,也达到了讨好秦孝公的目的。《商君列传》在称赞商鞅变法的成绩时说道: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私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种境界,恐怕我们现在的社会都达不到,但是,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国君利益的角度上来说的,而这种和谐社会氛围的产生也并不是出于百姓的自愿和自觉,而是源自杀戮和恐惧。

商鞅变法之初,新法推行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很多百姓不堪忍受,有上千百姓到国都请命,希望可以废除新法。对新法不满的包括太子在内的很多贵族,于是商鞅杀鸡儆猴,“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使老百姓不敢再说话。

商鞅变法,触犯新法者众多,商鞅曾在渭水河畔当众判决处罚囚犯,一场判决结束后,浩浩荡荡的渭水被染成了红色。所以,秦国人都害怕商鞅,害怕新法,因为害怕所以使秦国“大治”,但是害怕的背后却是痛恨,开始是对新法的痛恨,最后慢慢地都转变成了对商鞅的痛恨。

而商鞅,把数百年历史的秦国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所有的人都是这台战争机器的零件,就像是明治时期的日本军国主义。而秦国治下的百姓,就像是后来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每个人都在不自由地活着,呼吸着自己不愿意呼吸的苦涩空气。人与人之间变得没有了信任,没有了人情味,人人自危,生怕别人犯罪会牵连自己,生怕别人会诬告自己,生怕身边的陌生人是敌国的间谍......

[var1]

以恐怖统治自己的国民,使国家变成战争机器,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这种强大是不会长久的,因为百姓的愤怒会变成浩浩的洪水,总有堵不住的那天,到那天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了。

更何况,得势之后的商鞅,丝毫不懂得韬光养晦,出入声势浩大,车甲相随,执戟之士趋从,深恐被别人刺杀,这就更让他远离百姓。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秦惠文王上位以后,多年杜门不出的公子虔出来诬指商鞅造反,秦惠文王派人去收捕商鞅,商鞅闻讯则叛逃到死对头魏国,却又被魏国驱逐了出去。商鞅只好再回秦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邑,带兵攻打故郑地,却被秦国大军击溃,商鞅战败被杀。

这下子商鞅的造反之罪算是坐实了,所以,商鞅被带回咸阳闹市,当众五马分尸,商鞅一族也被全部诛杀。这样做,一是为了警告后来者不要学商鞅造反,更是为了给多年受商鞅践踏,多年痛恨商鞅的百姓一个交代,换句话说,这是新君上位的立威和邀买人心。

但是,对于商鞅来说,同样也是自取其祸,罪有应得。

所以,虽然商鞅的变法很成功,商鞅对秦国的功绩每个人都认可,但是,历史对他的评价历来都不高。

他的案,不太容易翻!

更多文章

  • 先秦女军阀巴清,秦始皇的座上宾,也是秦国的大股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巴清和秦始皇什么关系,秦国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后多少年秦国灭亡

    [var1]——巴寡妇清为何人?这个名字不难理解,巴寡妇清中的“巴”指的就是当时的巴郡,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一带,而“寡妇”就是寡妇,没什么特别的,最后的“清”则是这位妇人的名字,换一种叫法也可以简称其为“清寡妇”。 先秦时期的一介女流,既然能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之中,那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地方。不错,这位妇

  • 情种周幽王故事,这部豆瓣评分9.4高分的国产电视剧带你复习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周幽王电视剧,豆瓣评价十大经典历史电视剧,豆瓣评分高的古装爱情电视剧

    1996年,一部讲述东周历史的电视剧《东周列国》开播。可能这部电视剧没能成为如四大名著那般的经典,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那是一个认真拍电视剧的年代,导演与编剧尽可能地还原那段历史,演员在认真地演戏,道具,服装,场景,都十分的考究。如今再看这部电视剧,你会发现就像是是在复习《左传》、

  • 嫪毐最终下场有多惨?除了商鞅外,他的死法在大秦独此一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曾经强调要以法治国并且要树立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而这一思想则被秦始皇嬴政所采纳。法律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也可以预防犯罪、惩戒犯罪者。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正因为秦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从而上层建筑也要做出

  • 甲骨文中的商代:奴隶社会的劳动问题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从甲骨文看商代社会,商代奴隶的悲惨人生,商代奴隶殉葬制度

    编辑姜然姜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为商代是奴隶制社会,但商代劳动力问题仍然存在。当时的劳工问题是什么?商代军队、情报和战术冲突发生后的几天里,据说有数百个盟友承认了商朝的权威,商朝的军事要求绝对只是在要塞部署兵力,在动乱地区维持秩序。虽然农业和行政部门必须雇用一些人员,但毫无疑问,内宗族和外宗族的成

  • 仅剩两城即将亡国时,齐国如何奇迹般再次崛起,并延续百年国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齐国最鼎盛时期有多强,青岛属于齐国还是鲁国,齐国纪录片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众多国家之中,齐国因有春秋时期首霸齐桓公的荫蔽、楚国有楚庄王时期的底子,两个国家在战国时期仍然有着令其他国家不可小觑的实力。齐国(前1044—前221)作为东方的一个大国,最开始是由于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后来田氏代姜后,齐国开始了田齐时代。周安王十六年(前386),田和被当时的周天

  •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为什么要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双规治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邦实行的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分封制与郡县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原因

    不过,刘邦能够成为九五之尊,跟周武王称王,秦始皇称帝,有着根本的不同。不管是周武王还是秦王政他们原本就是贵族,他们和那些出生入死的将领本就是君臣关系,其地位无人可以觊觎。而刘邦而不同,他和那些功臣元勋,当年都是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大家平起平坐。现在,天下大定,并不是刘邦一个人功劳,凭什么只有你刘邦能

  •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损失惨重,秦军换白起登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白起赵括长平之战真相,白起纸上谈兵,白起评价赵括是军事天才

    战国中期,秦国在孝公商君变法之后一家独大,处于单挑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落下风乃至于碾压的地步。六国为了抵抗秦国,要么也试着去变法,要么采用联合的方式去对抗。其中赵国是做得最好的一个,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成为唯一一个可以和秦国在军事有一战之力的国家。史载,秦国和赵国的祖先是同一个人。祖先生了两个孩子

  • 战国四大名将李牧,中国历史抗击匈奴第一人,竟惨遭反间悲惨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上赵国名将李牧怎么死的,李牧战匈奴,赵国与匈奴的战争李牧

    贤明的帝王各有千秋,昏庸的君主千篇一律。战国四大名将李牧,北抗匈奴,南抵强秦,中国历史上抗击匈奴的第一人,最终还是逃不过昏君赵王迁的杀害,悲惨而亡。[var1]而赵国,终于也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李牧死后不久,赵国灭亡。大破匈奴,使之十年不敢南下匈奴是游牧部落相互结盟而成的多民族国家,最早出现在我

  •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其实就是家族化逐渐被职业化取代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区区10年光景,就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即使从秦始皇公元前236年决定灭赵开始计算,到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也只是用了15年的时间,就

  • 《史记》为什么要以公元前476年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史记和春秋的关系,史记为何从三家分晋开始,史记春秋战国版图变迁

    叔孙氏便留下了这只奇兽。子贡不解,问孔子说:“夫子何泣尔?”孔子答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于是孔子开始“因鲁史而作《春秋》”,把从隐公至哀公年间的历史大事都记载了下来。孔子以“西狩获麟”来作为《春秋》的结局,这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想把历史记载到自己动笔修史的那年,并不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