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的预言有多准?死后在墓中放了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准?死后在墓中放了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30 更新时间:2024/1/16 18:16:02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准呢?他竟然连自己死后被开棺的事都能算出来。

刘伯温逝世后,他在自己的棺中放了一本书,当他被开棺后,朱元璋竟然因为这本书吓得重新厚葬他。

一生戎马的朱元璋究竟看到了什么吓成这样呢?

难道刘伯温真的预言到了自己会被开棺吗?

刘伯温在民间以神机妙算出名,在朱元璋四处征天下的时间里,刘伯温一直辅佐他直至完成帝业,大明的开创,刘伯温一定有着不菲的功劳。

然而朱元璋在稳坐江山之后,一系列操作让他的一生开始毁誉参半,那就是开始大肆诛杀开国功臣。

虽说刘伯温是在朱元璋大开杀戒之前逝世的,但是至今仍旧有很多人认为“刘伯温的死跟朱元璋脱不开干系”。

1375年,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非常忧心,于是派出了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本来这是一位帝关心臣子的感人事迹,但不想却成了刘伯温的催命符。

御医为刘伯温诊脉后开了药方,随后刘伯温就去按药方抓药,然而本应得到御医诊治而病情大好的刘伯温,此刻却完全相反。

他吃了药后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挤到了一起,这让他非常难受,这个方子刘伯温连吃了半个月,却是越吃越难受,最后他决定要将这件事告诉朱元璋。

这天刘伯温拖着病体终于见到了朱元璋,他告诉朱元璋胡惟庸带御医来探病,并且吃了药方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原以为作为开国功臣,朱元璋听到这件事后应该会立即彻查,但是谁知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爱卿要宽心养病。”

朱元璋的态度让他很是心寒,不等病好,刘伯温硬是辞官返乡,朱元璋得知刘伯温辞官的决心后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专程派人将他护送回乡。

历朝历代都少不了功高盖主被忌惮的事,这点道理他还是明白的,不过在刘伯温的心里,他都已经主动辞官回乡了,那就说明自己没有半点威胁了,皇帝应该能够放过他了。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惊觉自己还是小看了朱元璋。

朱元璋会时常派人送来一些钱粮,这让周围的乡亲们都感叹当今天子仁善,然而这一天,刘伯温却收到一个枕头。

当时正巧他的枕头坏了,还没来得及换朝廷就送来了新的,原本还感动非常的刘伯温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

他昨天才对下人说枕头坏了,朱元璋立马就知道了,这就说明皇帝一直在暗中监视他,哪怕自己已经回到了乡下,也依旧不能从威胁皇位的名单中划去。

那么按照皇帝的性子,会在自己死后就放过自己,放过自己的家人吗?

刘伯温棺中到底放了什么书?

刘伯温逝世后,家人根据他交代的后事,没有厚葬也没有放什么陪葬品,只是简简单单找了一块地,像普通百姓那样将他入土为安。

然而不久之后,事情不出刘伯温所料,他的坟果然还是被刨了。

这边刘伯温刚刚下葬,作为刘伯温死对头的胡惟庸就向朱元璋禀告,说刘伯温为自己选了一个“九龙戏珠的祥和之地”下葬。

这句话让朱元璋的心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要知道,古人的迷信思维远超我们的想象,朱元璋当初让刘伯温四处斩龙脉就是因为迷信,他们认为一个风水宝地能够改变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王朝的命运。

如果刘伯温真的给自己找了一块“九龙戏珠”的宝地,那岂不是说明他也想让自己的刘家出天子吗?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迅速在心中生根发芽,还没等到朱元璋开始有什么行动,又有人向他告密:

刘伯温下葬时棺材里还放了一本书。

这件事让朱元璋越来越坐不住了,都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刘伯温没给自己放什么值钱的陪葬品反而放了一本书,他究竟想做什么呢?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这本书不正常,又联想到他给自己找了一块风水宝地下葬,最终朱元璋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决定将刘伯温的墓地挖开。

这天朱元璋带了不少人浩浩荡荡来到了刘伯温的墓地,只听见他一声令下,士兵们就开始动土,直接将刘伯温的棺材给挖了出来。

但是当他的棺材被撬开以后,朱元璋却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

棺材中的确有一本书,并且已经非常旧了,这本书他很熟悉,还是自己曾经亲手编订的,然而书却是呈打开的方式放在棺中。

只见上面写了6个字:“开棺见尸者死。”

就是这六个字让朱元璋无地自容,并且又十分心惊原来刘伯温早就想到了会有这么一天,这才在自己死后做了这些安排。

想到这些,朱元璋随后就改变了注意,不仅让人重新将棺材复原,还厚葬了刘伯温。

而这本书就是当时大明的最高法令,由刘伯温主持修订,朱元璋亲自批准的《大明律》。

朱元璋看到的这6个字,当时就是针对盗墓的状况制定的。

因为当时的盗墓情况十分猖獗,并且屡禁不止,于是《大明律》中就增加了这么一条规定:只要盗墓贼开棺见到尸体,不管有没有盗窃陪葬品,都会被处以死刑。

面对这本自己曾经亲手制定的法律,如今自己却公然违反了,想到这里,朱元璋放下了对刘伯温的成见,决定不再怀疑他。

那么刘伯温究竟是怎么预见朱元璋会挖自己的坟墓的呢?难道他真的有如此神机妙算吗?

6个字让朱元璋改变主意

其实这一天刘伯温早就想到了。

当初胡惟庸带着御医来给自己看病,御医开出药方后自己的病症反而重了,天下人都知道胡惟庸跟刘伯温有仇,刘伯温肯定是想到了胡惟庸要害自己。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告诉了朱元璋,希望朱元璋来彻查此事,毕竟自己是开国功臣,这些年一直为了皇家忠心耿耿,这点公平皇帝还是要给自己的。

但是朱元璋的反应出乎了他的意料。

事实上这件事根本不难想明白,越是天下人都知道胡惟庸跟刘伯温有仇,胡惟庸才越不可能害他。

毕竟胡惟庸也不是傻子,这么明目张胆的做事,难道不怕皇帝治他的罪吗?那么除非是他受人指使,而能够指使他的人除了当今天子还能有谁呢?

想通了这一点,刘伯温自然就明白皇帝是对自己有所猜忌,这才决定辞官返乡,原本以为这样能向皇帝证明自己的忠心,但是谁能想到即使到了这一步,朱元璋也没有打算放过他。

于是他明白,皇帝原本就对自己抱有猜忌的心理,再加上还有胡惟庸的势力在虎视眈眈,一旦有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皇帝的猜忌。

他侍奉了朱元璋几十年,对于这个难测的君心他再清楚不过了。

于是他嘱咐家人,在他死后,就按照他的要求将《大明律》放进棺中,将来甚至能救整个刘家。

当朱元璋挖开刘伯温的坟墓见到《大明律》后,他瞬间明白自己已经触犯了自己亲手批准的律法,倘若自己都不遵守,如何让天下人信服呢?

另一方面,朱元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明白过来,刘伯温一开始就没有任何不臣之心,现在人已经不在了,就更加不可能了。

而自己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如此怀疑他,这怎么能对得起刘伯温几十年为大明江山的鞍前马后呢?

刘伯温此举是想让朱元璋自己领悟,因为自己尽忠职守了一生都没让他明白的道理,说再多也无用了。

好在最后朱元璋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终于念起这些年刘伯温为大明的付出,于是他最终不但没有动他的家人,反而还下令厚葬了他。

都说“狡兔死,走狗烹”,在古代的封建王朝,天下人的命运都掌握在天子的手中,这样的生活的确是太过窒息了,哪怕是在朝中已经权势滔天,最终的生死也不过是天子的一句话。

后世中关于朱元璋是否下令害死刘伯温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的猜忌心非常重,倘若不是刘伯温算到了他的每一步行动,恐怕根本不能避免被掘坟的命运。

不得不说,刘伯温的确算尽天下事,只是可惜原本应该配享太庙的开国功臣,最后却靠算计才能保住自己不被掘坟的命运,未免太让人唏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疆域有多大?占据半壁江山?实际不到清朝2%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如果我告诉你,太平天国的疆域只有清朝的1-2%,你信吗?一、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腐朽的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雪上加霜的是,这段时间,自然灾害频繁。1846年至1

  • 乾隆办的千叟宴,为何后来成了“夺命宴”,老人:看看我们吃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千叟宴,是清朝皇帝为了在天下臣民面前显示自己与民同乐,同时也是向天下臣民宣示王朝的强盛。古代封建王朝有记载的大规模,也就办了四次千叟宴,还都赶上了清代,还是祖孙两人,即康熙和乾隆,每人各两个,还真是公平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清圣祖康熙皇帝60岁生日,认为 :自秦汉以来,皇帝在位的时

  • 朱棣谋反成功后,意外发现一道圣旨,放声大哭:父亲你害得我好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这段历史,其实最辉煌的阶段是朱棣创造的,朱棣这个皇帝什么都好,但是不管有多少功劳,也不能抹去他得位不正的事实,为了这个,朱棣可谓是用尽心机,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其实他永远都在面对一个不存在的敌人,他的侄儿,朱允炆,好像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把这个叔叔当敌人。朱棣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他攻陷南京,造反成

  • 太平天国最终走向灭亡的真正原因非杨秀清的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他的死被历史学家定义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他就是东王杨秀清,一个天生极具军事才华的优秀人物。杨秀清,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杨秀清属于家庭移民,杨秀清成年后,由于没有田地耕种,他只能以种山烧炭为生,生活十分贫困,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情

  • 咸丰的三个嗜好让他身体严重透支,31岁驾崩,慈禧要背锅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清朝人们都感慨,国家要灭亡了,皇帝的寿命都短了很多,清朝康熙之后的各个皇帝寿命都不短,可是到了咸丰这一代,却如同坏了风气。咸丰帝菜31岁就驾崩了,之后的同治帝和光绪帝都很年轻就去世了,正好慈禧都是在场的。慈禧要背锅吗?同治和光绪短命或许与慈禧有关,毕竟当时的慈禧权利很大,可是咸丰短命慈禧还是影响

  • 朱棣的两位朝鲜嫔妃权贤妃和韩丽妃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对于永乐大帝朱棣的生母,一直有所怀疑并非是马皇后所生。很多人认为朱棣是朱元璋身边一个朝鲜女子所出,这个女子就是硕妃。正是因为朱棣有一半的朝鲜血统,所以在朱棣时期,后宫朝鲜嫔妃是最多的。在朱棣继位后不久,就派身边的宦官黄俨去到了朝鲜,黄俨带去的旨意,就是要求朝鲜的美女去和亲。其实朝鲜将美女送到朝

  • 雍正的三大宠臣下场分别如何,为何唯独李卫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三年十二月三日,清朝名臣李卫,病逝于自己的家中。乾隆帝对此表示了深切哀悼,并赐其谥号为“敏达”。然而在雍正宠幸的重臣里,只有李卫有这样的殊荣,即便是乾隆20年,病死在家中的三朝元老张廷玉,他的下场也难免凄凉。这不禁让人感叹同样作为雍正帝的宠臣,李卫既不像年羹尧等人被雍正猜忌,也不像张廷玉在乾隆朝

  • 朱棣只是攻下南京,为何就宣布称帝了?文武百官又为何臣服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很奇怪,当年朱元璋为了北辰居中,外部众星拱卫而设立的诸王势力,在这时候无一人反对朱棣名为靖难,实则谋逆的行为,给后人一种,朱棣只是拿下了南京就夺取了大明政权的错觉。实际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感觉,并不是后人读史错漏,而是因为朱棣在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极力抹除建文朝对自己的抨击,修改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的史

  • 朱标在世时,朱棣根本不敢有争太子之位的心思,他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时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他立长子朱标为太子,而在他立太子以后,直到他去世,都未曾发生过夺嫡斗争,其他皇子也未曾针对过太子。很多朋友对此感到诧异,朱标到底有多厉害,能把其他皇子压制得死死的,能形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朱标的太子身份是早早确立了的,在朱元璋还自称吴王的时期,就已经将

  • 乾隆问刘墉:大清朝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刘墉也是清朝著名的大臣,在充满腐败的朝堂之上,他是难得的以廉洁公正闻名的官员,他不怕强权,敢于直言...几千年来受到了无数称赞。刘墉的才能很是出众,甚至能和当时的纪晓岚相提并论。当初乾隆突发奇想的想考考刘墉,便问他大清一年死多少人,又出生多少人。这个问题也是真的刁钻,但刘墉巧妙地解决了,不得不说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