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陈留起兵开始,一路招兵买马,吸纳人才,如起兵时有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来助。在兖州时,更是得到了荀彧,荀攸,郭嘉,刘晔,程昱等大才的辅助,还有于禁,典韦等人来投。曹操用人一向不拘一格,对于张辽,张郃,徐晃等降将,也是破格重用,这才有了一统中国北方的实力。
不过对于曹操来说,他最喜爱的将领就是关羽了,关羽在汜水关“温酒斩华雄”一战而天下闻名。再看关羽长得丹凤眼,卧蚕眉,五柳长髯,面如重枣,一脸的忠义相,更得曹操欢喜。徐州之战,刘备被打得大败,不得已而投奔河北袁绍处,张飞突围后本芒砀山而去,关羽为了保护两位嫂夫人不得已归顺曹操。曹操得关羽后大喜,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厚恩至极。甚至到了关羽“挂印封金”之时,曹操都没有难为关羽,大度放关羽北去,只是不住叹息:“云长去矣!”
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卧龙先生诸葛亮的作用估计比关羽还要大,毕竟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后事业才有了明显起色。诸葛亮帮助刘备大败曹仁,夏侯惇等辈,还孤身入吴连吴抗曹,多次帮助刘备化险为夷。不禁令人思索,求贤若渴的曹丞相为何没有去卧龙岗访贤,而诸葛亮也没有选择曹操,而是甘心为寄人篱下毫无基业的刘备奔波。思索一番,不禁为古人所叹息,结合原著来看,有以下三点原因,注定曹操得不到诸葛亮!
其一,诸葛亮一心汉室,而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这点很好理解,如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其规划的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且认为荆益两路出兵,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以迎将军”。所以说诸葛亮的志向是重兴汉室。反观曹操虽然是赤壁之战前实力最强的诸侯,但却不是汉室正宗,再加上许都游猎之时欺负汉帝的举动,早已被标上“汉贼”的标签。所以说就算曹操再强,只要不姓刘,不拥护汉室,诸葛亮就不会选择他。这点与荀彧发现曹操有代汉自立心思后,阻挠曹操称公甘心赴死,极为相似。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如果在气节上没有达到古人的标准,岂不是自打耳光。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岂能背叛汉朝。与曹操相比,刘备虽然没有基业,但却有英雄之名,早已是天下尽知的仁义之君。
其二,诸葛亮有才无名。
诸葛亮道号“卧龙”,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还称赞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以说是未登场便有了惊天动地的名号。但谁知刘备投奔刘表多年,在荆州居然不知“龙凤”是何人物,而曹操在夏侯惇出征前,还在询问孔明为何人,若不是诸葛亮好友徐庶介绍,估计曹操帐下无一人知晓。
再者诸葛亮年纪尚轻,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年仅二十六七岁,在关羽张飞等人眼中只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还没相见就被关羽认为恐无才华。曹操虽然爱才如命,但征战北方之时,估计诸葛亮都还是个未成年,曹操手下又都是北方人物,又岂能知道诸葛亮呢?
其三,地域划分,诸葛亮的资源全在荆州。
曹操自陈留起兵开始,所重用的武将除了张辽,张郃等降将外,就属曹氏宗族夏侯惇,曹仁等辈。而倚重的谋士又以颍川人才为主,甚至荀彧为曹操推荐人才时也都是好友,如刘晔,程昱,郭嘉等人,也都是北方人物。
诸葛亮自跟叔父诸葛玄到荆州后,就在荆州扎下脚跟,如岳父黄承彦就是荆州大族,与刘表及蔡氏都有连带关系。所以诸葛亮就属于荆州派人物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动荡不安,而荆州相对安定,曹操东征西讨,忙得不可开交,又哪有机会去寻找其他诸侯手下的人物呢?更何况还是个名声不显的毛头小子呢?当然在曹操与诸葛亮相遇后,两人便成了死敌,两人就更无交集了!
而诸葛亮出山之时,同年曹操重要谋士郭嘉病故,而三顾茅庐之后,命运的天平自然也就偏向刘备了!
综上:诸葛亮与曹操,虽然一个是三国名臣,一个是三国第一诸侯,但在各方面的分析之下,两人无论在政治路线,群众基础以及时机把握方面,都不在一个频道上,也就注定两人只能为敌,不能共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