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诸葛亮从白帝城接受刘备托孤以来,回到成都之后,基本上就主持朝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成为蜀汉实际上的统治者。但是蜀汉地盘比较小,国力弱,又丧失了荆州,让诸葛亮不得不重视麾下的人才。尤其是为了维持荆州派系在蜀汉的主导权,诸葛亮刻意提拔不少荆州人士。其中一人不得不提,他是诸葛亮提拔的大将,做了一件让诸葛亮后悔的事,下场却成迷。
这个人,陈寿《三国志》并没有单独列传,但是却家喻户晓,因为他一直是诸葛亮的爱徒,荆州派代表人物马谡。说起,马谡,就不得不提马谡的哥哥马良。马良兄弟之中,马良为老大,也是最有才华的人,在荆州历史上很有名气,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刘备在担任荆州牧的时候,马良为州从事,而马良和诸葛亮关系非常好,马良私底下曾称呼诸葛亮为“尊兄”。
因为马良这层关系,马谡自然也成为诸葛亮非常欣赏的对象。马谡也确实表现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担任丞相的诸葛亮,注定要为了匡扶汉室而兴兵北伐,故而对马谡非常器重,让其成为自己的参军,相当于参谋一样,经常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还别说,马谡平时善于出谋略,还真帮了诸葛亮不少忙,比如在诸葛亮南征讨伐雍闿等蛮夷的时候,马谡就提出“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以收服南蛮人心为主。诸葛亮的做法也参考了马谡的建议,斩杀雍闿,并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
正因为有这样的表现在,诸葛亮更欣赏马谡,意图将其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所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可以提拔为大将。话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大将,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诸葛亮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然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张郃统帅五万曹魏大军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地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马谡的街亭惨败,导致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失去北伐最佳的成果。而这位失街亭的当事人,却下场结局成迷。对于马谡的结局,在《三国志》史料记载之中,存在几种说法,《诸葛亮传》的说法是:“戮谡已谢众。”也就是说马谡被诸葛亮杀了。这个事有个旁证,在王平传,《王平传》说:“丞相亮既诛马谡”,也说马谡被诸葛亮杀了。《马良传》的说法是:“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就是马谡被诸葛亮关进了监狱,病死在监狱里面;诸葛亮得到消息以后,哭了。
第三种说法见于向朗传,《向朗传》的原文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按照这个说法马谡是跑了。也就是说关于马谡的结局有三种说法:被诸葛亮杀了,病死在狱中,跑了。三种说法都见于《三国志》,也就是说同一个人陈寿,同一本书《三国志》,三种说法。马谡的结局就是这么扑朔迷离。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