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刘禅不遗余力提拔诸葛瞻,就知道他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什么了

从刘禅不遗余力提拔诸葛瞻,就知道他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什么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432 更新时间:2024/1/19 12:28:32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的崇高地位可以说是历史地形成的,并不是诸葛亮非要如此,而是历史发展就把他推到了这个位置。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仕之后,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就一直都很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仅次于刘备。但凡需要打仗的时候,都是刘备率军出征,诸葛亮率余众留守,这就已经表明了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地位。刘备入川时,就是诸葛亮率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留守荆州。

在刘备入川遇阻之后,诸葛亮和张飞分别率军入川,支援刘备。入川之后,虽然法正一度非常得势,受到刘备宠信,诸葛亮也得让他三分,但这并不是说,法正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就已经超过了诸葛亮。道理很简单,连刘备集团的创业元老如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都对诸葛亮毕恭毕敬,客客气气,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法正恐怕没有这个地位。

刘备临死前,确实提拔了他认为比较可靠的李严为尚书令,但这不意味着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也可以视为双保险,或者说是让李严协助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而到刘备去世的时候,参与刘备集团创业的主要元老关羽和张飞都已经死了,陈到和赵云虽然地位也比较高,但并未表现出对诸葛亮的不满,反而是支持诸葛亮辅政的。

刘禅生于赤壁之战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07年。到公元223年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虚岁只有17岁,实际上只有16岁,又生长于富贵之中,没有经历过什么政治磨练。刘备事先也未来得及把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比如让他参与军政事务,积累政治经验,这些都没有。所以,当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完全是白纸一张,毫无政治准备。在这种状态下,能够接替刘备执掌蜀汉政权的军政事务的,也就只有诸葛亮了,刘禅是完全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诸葛亮主政期间,内外事务都处理得很好,无论是内部治理,还是对曹魏用兵,即便每次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至少都能够全师而回,保存蜀汉的实力,不至于遭遇重大挫折。有这样一个能臣忠心耿耿的辅佐自己,而他又忙于军政事务,完全没有看出来任何个人野心,即便刘禅年龄越来越大,也还是乐得其所,放手让诸葛亮执掌军政大权的。

此外,“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情况并不是诸葛亮时期才这样,即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也仍然是这样。诸葛亮去世是在公元234年,这时候刘禅虚岁28岁,实岁27岁,已经完全成人了,从年龄来说,完全可以自己主政了,但刘禅仍然选择了接受诸葛亮临终前的安排,也就是让蒋琬费祎先后辅政,他自己则继续当甩手掌柜,每天在宫中吃喝玩乐。

一直到费祎去世之后,当时已经是公元253年,诸葛亮去世都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刘禅才开始自己主政。由董允担任尚书令,但不再像诸葛亮、蒋琬和费祎那样统管内外军政事务,而是把权力分散开来,姜维在外掌军,董允主政。同时,刘禅又宠信黄皓,纵容他干政,一定程度上也对外臣形成了牵制,刘禅自己则居中,形成了其他人相互牵制的格局。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但完全还是个孩子。如果刘禅真的对诸葛亮专权时期非常不满,存心报复的话,完全可以像孙权对待功臣后人那样,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就可以把他投闲置散,晾在一边。但刘禅显然也很清楚,诸葛亮忠贞不二,乃心王室,并没有什么个人野心,所以他对诸葛亮还是非常感激的。

也因此,他才对诸葛瞻很早就开始提拔。到诸葛瞻才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让诸葛瞻尚公主,成为驸马。之后,又不断提拔。到蜀汉被灭之前,诸葛瞻虽然只有38岁,但已经是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地位已经相当高了。甚至可以说,刘禅提拔诸葛瞻不仅不遗余力,而且有点迫不及待的感觉,都等不及诸葛瞻更成熟一些,就要对他委以重任。当然,也可以说,刘禅也已经开始为身后事做安排,是准备在他死后,儿子一旦继位,就要让诸葛瞻来辅政的。

诸葛瞻的地位固然首先是诸葛亮的遗荫,但他能够被提拔得如此之快,如此之高,如此重要,显然是出自刘禅对他的信任,而不是诸葛亮的原因。这和司马懿死的时候,司马师接掌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是两回事。因为司马师的权力是从司马懿手里继承来的,而诸葛瞻的权力完全是刘禅授予的,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更多文章

  • 曹操为什么能架空大汉,不单单是军权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为什么会忠于大汉,大汉架空历史,曹操的军权有多厉害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纷争,势力强者比比皆是,然而曹操为何能够脱颖而出从而架空大汉?这还得从汉末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上聊起了。 初露头角的曹操 曹操在迎接汉献帝之后,汉献帝就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同年封曹操为司空,这时候曹操得权利还没有后来发展的那么大,东汉早就没有丞相了,西汉成帝时设立了三公制

  • 如果甄嬛提前知道了儿子的结局,还会让乾隆登基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甄嬛临死跟乾隆说了啥,乾隆是甄嬛生的吗,乾隆试探甄嬛

    当时,果郡王允礼当时膝下并无子嗣,所以甄嬛提议让六阿哥弘曕过继给果郡王一脉,乾隆听完以后,内心大喜,他原本就担心自己不是甄嬛亲生,到时候甄嬛会偏心弘曕,甚至造反,如此一来,自己的处境就比较尴尬。现下甄嬛提出让弘曕过继给果郡王,皆大欢喜,并且亲口允诺甄嬛:“儿臣定会让他享亲王尊位。”可是在历史上,弘曕

  • 乾隆60岁大寿,刘墉送一桶生姜,群臣嘲笑,乾隆却很开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墉写给乾隆的一段话,乾隆为刘墉求良策,刘墉和乾隆六十大寿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

  • 李自成拥兵100万,为何不敌多尔衮10余万清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多尔衮李自成简介,李自成和多尔衮谁军事强,如果李自成打败多尔衮会怎么办

    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竟然没上学,这是最大的弱点,他自己本身就有局限性,虽然李自成攻占了北京,看看李自成都干了什么?李自成光想着贪图享乐,从来没有想过安抚民心,在李自成的带领下,这样的政权不可能会长久下去。李自成的军队和多尔衮的军队,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李自成的军队,大多数都是农民,整个部队从领

  • 慈禧饭后的上百道剩菜怎么处理?偷运出宫,一道可以卖上百两银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既然如此,那就有一个问题,慈禧饭后的上百道剩菜,是扔掉了呢?还是进行了其他的处理?说出来你可能不大相信,这其中的大部分饭菜其实都会被偷运出宫,有时候一道剩菜可以卖到上百两银子。慈禧吃饭,有着繁琐的程序,所有的菜一道接一道的摆上桌上齐,吃饭的餐具也十分精致,有瓷器,有银质,印着万寿无疆的字样和各种图案

  • 总督,巡抚,提督,清朝这些官员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总督巡抚一览表,总督提督巡抚,提督巡抚总督哪个官大

    先说说巡抚,它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官从二品又称府台,拿到今天类似于省委书记。为啥不是省长呢,确切地说每个省的布政使,主管一个省的行政事务,也是从二品,更像今天的省。布政使在清朝又称藩台。提督则是纯粹的军职,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但是提督统帅的是汉人的绿营军,清朝真正依靠的还是满洲八旗军,驻扎在全国

  • 哲哲、布木布泰、海兰珠,姑侄三人接连嫁皇太极,只是为了生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皇太极和海兰珠,山河恋海兰珠和皇太极所有吻戏,海兰珠皇太极真实故事

    哲哲一直未能生育子嗣,她和她的家族都迫切地希望生下一位带有蒙古血统的儿子,于是几年之后哲哲的侄女布木布泰(后来的孝庄太后)也嫁给了皇太极,成为皇太极的侧福晋。哲哲和布木布泰姑侄两人成为了皇太极后宫之中位分最高的两个人,她们每人都为皇太极生育了三个女儿,竟没有一个儿子。布木布泰的同胞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

  • 21年前《雍正王朝》,被赞历史剧标杆,开局8分钟便是高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雍正王朝历史剧巅峰,雍正王朝经典图解,雍正王朝经典片段45分钟解说

    当时因为黄河暴涨,河南和山东等地的多处河堤决口,淹没了沿岸的田土房屋无数,百姓受灾严重。由这件事而展开故事,出场人物众多,以商量如何赈灾救民为中心,将其中人物分成两个不同派别,显现其矛盾,同时突出表现了男主角的精明和实干,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在片头曲过后是康熙皇帝上朝的镜头,背景的雨声和闪电渲染出紧

  • 大清收复新疆的战后之战: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清收复新疆之战,清朝后期为何要誓死收复新疆,清朝时期谁带兵收复新疆

    到底是左宗棠残忍嗜杀,还是其中另有隐情,让我们来一探究竟。一、民族英雄左宗棠我们都知道左宗棠在内抗击太平天国,在外收复新疆,战功赫赫,为武将的楷模,却不知道他原本是举人出身。左宗棠二十岁时就考中举人,真是年少得意,前途一片大好。可是后来他接连三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这对骄傲的左宗棠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 康熙很早就册立了太子,为何还会出现“九王夺嫡”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康熙不废太子还会有9子夺嫡么,老梁康熙八子夺嫡,九龙夺嫡康熙之死

    康熙立太子是很早的,在康熙十四年就立了太子。所谓“名分早定”,说的就是太子胤礽了。但到了康熙晚期,却出现了“九龙夺嫡”的现象,堪称清朝历史上最惨烈的皇权争夺战。那么,康熙早已册立太子,为何出现“九龙夺嫡”的局面?清朝早期立太子的制度遗留因为满清是“马上得天下”,在创业初期,外部和内部的斗争形势都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