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宪宗朱见深的困扰:嫡母和生母,两宫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明宪宗朱见深的困扰:嫡母和生母,两宫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012 更新时间:2024/1/19 6:23:48

己巳,上大渐。召皇太子及太监牛玉、傅恭、裴当、黄顺、周善至榻前,谕之曰:自古人生必有死,今朕病以深。傥言有不讳,东宫速择吉日即皇帝位,过百成婚。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终天年。德王等王,俱与善地俾之国。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敛时须沐浴洁净,棺内装用袍服系腰绦环。皇后同东宫自选带皮鞓者,易以绦鞓。衣服不须多,纵多亦无用。择好地建陵寝。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惠妃亦须迁来,以后诸妃次第祔葬。此言俱要遵行毋违!—《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一》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这份临终遗言中,英宗多次提到皇后钱氏,是不是他已经预感到在他死后会有一场滔天巨浪,所以提前打了预防针?事实证明英宗的预感非常准,在他驾崩之后,皇太子朱见深继位。随即新皇帝的生母周贵妃和嫡母钱皇后之间,就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场从宪宗成化朝,一直延续到孝宗弘治朝的两宫之争。

宪宗独白:其实我和生母、嫡母感情都不深

英宗钱皇后,南直隶淮安府海州人(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是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钱贵的女儿,成婚之日在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五月十九日。作为大明开国之后第一个在皇帝登基后册封的皇后,钱氏当年可谓是一时风光无两。但是作为皇后,钱氏始终有一块心病:没有子嗣。而周贵妃是北直隶昌平(今北京昌平)人周能之女,土木堡之变前虽然为英宗生育一子一女(长女重庆公主和长子宪宗朱见深),但在宫中也并没有什么名分。

转机出现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就在这一天,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俘虏,扈从文武重臣和数十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为了凝聚人心,朱祁镇之母孙太后匆忙立两岁的长孙朱见深为皇太子,命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由于朱祁镇没有骨气,被瓦剌人安排在大明境内四处流窜,企图凭他皇帝的身份骗开城池。为了永绝后患,孙太后下旨“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帝,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为了凸显皇太子的地位,其生母周氏被小叔子朱祁钰册封为贵妃,听上去简直讽刺。

一年之后英宗被瓦剌人放回北京。已经尝到权力滋味的新皇帝朱祁钰,将这位太上皇帝软禁在紫禁城外的南宫。至于周贵妃,则离开儿子和太上皇帝住在一起。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朱祁钰将侄子朱见深降封为沂王,而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沂王在孙太后和万宫女的庇护下成长,他的生母周氏则在景泰六年又为英宗生下一个儿子崇王朱见泽。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石亨、徐有贞等人在孙太后的默许之下,和英宗联手发动“夺门之变”,江山又重新回到了朱祁镇手中。为了彻底划清和弟弟的界限,朱祁镇将景泰八年改为天顺元年,沂王朱见深被重新封为皇太子。此外考虑到周氏这个贵妃是弟弟封的,英宗在复辟之后又重新册封周氏为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丙午,册立贵妃周氏及诸妃。遣太平侯张軏为正使,武功伯徐有贞为副使持节行礼。—《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七》

说实话,朱见深对他老爹英宗和老母亲周贵妃,其实都没什么感情,因为彼此之间相处的时间太少了。在他从幼童成长为少年的这段时间里,父母都不在身边,能陪着他的只有祖母孙太后和宫女万贞儿。祖母是先帝宣宗皇后,仍然免不了受到朱祁钰生母吴贤妃的排挤,从皇宫西面的仁寿宫搬来东面的清宁宫。至于自己这个废太子,所有的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只有万宫女愿意张开双臂挡在他弱小无助的身前。

嫡母钱皇后在朱祁镇被俘期间过于伤心哭坏了眼睛,又长时间跪着祈福造成了腿部残疾。生母周贵妃仗着儿子是太子,打算学习婆婆孙太后,将皇后之位取而代之。这一切朱见深看在眼中,却从不参与。只要祖母和万宫女安好,那便足够了。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初四日,圣烈慈寿皇太后崩。孙太后死后,英宗甚至有过换太子的念头。这个离间皇帝和太子之间感情的人是谁?反正不会是周贵妃。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其实我们结合英宗临终前对朱见深的絮叨,这个当初害得他险些再次失去太子之位的人,几乎已经可以呼之欲出了。自太祖朱元璋开始,明朝历代皇帝驾崩,后宫妃子都会殉葬,为何英宗要将其废除呢?太祖、太宗时代,因皇后早已去世,后妃几乎全部殉葬。仁宗时代选了五名妃子,皇后张氏特意安排了她最讨厌的贵妃郭氏。郭贵妃有三个儿子,又是勋贵之后,参考英国公张辅之女的遭遇,按理不应殉葬。宣宗时代除了皇后孙氏、废后胡氏和贤妃吴氏,其他都殉葬了。那么英宗死后,如果不废除殉葬,这份名单该由谁决定呢?会不会闹出贵妃逼皇后殉葬的闹剧呢?笔者以为英宗废除殉葬,主要还是为了自己身后名声着想。

第一回合:两宫太后地位尊卑之争

虽然有英宗遗诏对钱皇后进行保护,但新皇帝毕竟是周贵妃的亲儿子,她有的是底气来挑战正宫的威仪。新皇帝登基,原来的后宫妃嫔自然要升一级。钱皇后和周贵妃理应都升为太后,但两位太后之间地位孰高孰低呢?

周贵妃通过太监夏时传出话来,称钱皇后久病不当称太后,皇帝生母应该独上尊号。内阁显然对此早有准备,首辅李贤的回应非常明确:“遗诏已定,何事多言”。此时大臣们应该都会佩服先帝的先见之明,周贵妃果然开始作妖了。夏时这家伙见风使舵,连连称赞“李公言是也”。但是风声很快传回宫中,周贵妃不屈不挠,再次派太监出来传话。这一次内容之劲爆,连李贤都大感吃惊。

顷之,中官复传贵妃旨:“子为皇帝,母当为太后,岂有无子而称太后者?宣德间有故事。”—《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所谓的宣德间故事,指的就是当年宣宗的原配胡皇后因为没有儿子,被迫退位,把皇后之位让给生了朱祁镇的孙贵妃。宣宗驾崩后,孙皇后升级为孙太后,胡废后则出家做了静慈仙师。现在周贵妃的意思,自然也是要逼钱皇后退位出家。

此时另一位大学士彭时站出来为钱皇后说话,指出胡皇后当年是在宣宗在世之时上表让位,和现在形势不同。而且先帝在复辟之后,也恢复了她的皇后身份。今日之事,与宣德故事不可相提并论。

太监秉持周贵妃的意思,逼问“如是何不草让表”?意思就是现在写也来得及啊!看到没有,如果英宗没有废除殉葬,周贵妃一定会在钱皇后退位之后把她逼死。彭时表示先帝在世之时没有废后,现在谁敢这么做?今天我们内阁要是不站出来,那就是“万世罪人”。

李贤和彭时二人据理力争,坚决不做退让。由于宪宗毕竟刚刚继位,周贵妃也不敢过于任性,最终让钱皇后逃过一劫。而彭时趁热打铁,指出都是太后,钱太后前面应该加两个字以便于区别。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三月初一日,钱皇后被尊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则被尊为皇太后。

甲寅朔,尊母后皇后为慈懿皇太后,母妃皇贵妃为皇太后。是日早,遣太保、会昌侯孙继宗告天地。怀宁侯孙镗告太庙。太子少傅、广宁侯刘安告社稷。上告英宗睿皇帝几筵。躬奉册宝诣圣母皇后宫,恭上尊号为慈懿皇太后。…次诣圣母贵妃宫,恭上尊号为皇太后。—《明宪宗实录卷三》

由于内阁的坚持,这一回合周贵妃完败。不但没能把钱皇后逼到退位,反而在尊号上落了下风。好在日子还长,很快报仇的机会就来了。

第二回合:废立皇后,两宫太后的暗战

在英宗遗诏之中,对儿子的婚事也进行了特别关心,要求他在自己去世百日之后就完婚,不要拖延。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桩深受先皇重视的婚姻,竟然只持续了区区一个月就告终结。这其中到底有些什么隐情呢?

当初朱祁镇在世之时,其实已经为儿子挑了三个人选:吴氏、王氏和柏氏。三人之中英宗本人更中意吴氏,因此天顺八年四月的时候,吴氏被选为皇后。当然这道旨意并非慈懿皇太后所下,而是以周太后的名义发出来的。

戊申,皇太后谕礼部:“今选得都督同知吴俊长女为皇后。大婚有期,合行礼仪,尔礼部会同翰林院定议以闻。”—《明宪宗实录卷四》

七月二十一日,太保、会昌侯孙继宗出任正使,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贤,礼部尚书姚夔出任副使。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册吴氏为皇后。册文之中当然是把吴氏给夸成了一朵花:“咨尔吴氏,毓秀勋门,赋质纯粹。有端庄静一之德,有温和慈惠之仁。”

几位册封使之中,孙继宗是宪宗祖母孝恭章皇后孙氏的兄长,即皇帝的大舅姥爷。李贤是内阁首辅,姚夔是礼部的最高领导,可谓是给足了皇后一家面子。然而仅仅一个月以后的八月二十二日,刚过蜜月期的吴皇后就被突然废黜。消息一出,天下震惊。对于吴皇后为何被废,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祐樘在修纂《明宪宗实录》之时为了避讳,只是含含糊糊地提了一句是因为打了后宫宠妃。

后立未踰月而废,当时传言或谓后宫先有擅宠者被后杖责故及。然宫禁事秘,莫得而详。—《明宪宗实录卷八》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史官在修纂《明史》之时才直言不讳地指出吴皇后之所以被废,就是因为杖责了万贵妃。不但是打了万贵妃,还是特意“摘其过”,也就是故意找茬立威。也许在年轻貌美的吴皇后心中,这位已经35岁的老阿姨早就该滚得离皇帝远远的。

由于年少时的经历,明宪宗其实非常重亲情。但是吴皇后的所作所为,显然已经践踏了他的底线。而借着这个机会,朱见深也打算好好敲打一下此前让他连续吃瘪的内阁。当初宪宗登基刚过去一周,他的亲信、皇太子东宫典玺局局丞王纶就被以牛玉为首的太监势力和李贤、陈文为首的内阁势力联手摆了一道。和皇宫一样,东宫也有太监服侍,他们的管理机构称为东宫六局,其中典玺局的地位最高。《明宪宗实录》对王纶的评价是"事上于东宫,事多专擅",可见其得宠程度。而在皇太后尊号之争中,宪宗母子又在和内阁的对抗中落败,这个场子总是要圆回来的。

当时朱见深向两宫皇太后表明废后的想法之后,慈懿皇太后大为吃惊,力主不可。至于周太后,则坚定地站在了儿子一边。这一次母子同心,把锅甩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头上,称其接受吴氏之父吴俊贿赂,游说慈懿皇太后将皇后人选换成吴氏,其实先帝中意的人选应该是王氏。于是乎牛玉倒台,被发配南京孝陵种菜。其姻亲三千营总兵官、怀远侯孙镗罢官闲住,侄子太常寺少卿兼侍读牛纶、外甥吏部员外郎杨琮都被免官为民。

当年十月十二日,宪宗册立王氏为皇后。这一次的两宫之争,以周太后大获全胜而告终。而宪宗借此机会维护了万贵妃的权威,打压了内廷中自恃老资格的群体,顺便震慑了内阁,可谓一石数鸟。

第三回合:两宫太后究竟谁可祔享太庙

上文说过英宗晚年曾起过换太子的念头,这个吹风之人,十有八九就是慈懿皇太后。故而宪宗本人在登基之后对嫡母和生母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偏心,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两宫皇太后的生日。

慈懿皇太后的生日是六月二十九日,周太后的生日是十月十四日。天顺八年还在大丧期间,寿宴不好大搞。但是到了次年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差距就显现出来了。慈懿皇太后生日“免命妇朝贺”,而到了周太后生日之际,不但文武群臣命妇入内朝贡,皇帝还在午门给文武百官赐宴。

好在这种羞辱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慈懿皇太后崩。钱氏本人固然是一了百了,可是一场更大规模的两宫之争正在酝酿之中。

两天后,宪宗突然召集群臣,说要给慈懿皇太后陵寝选地。这一下子群臣哗然,当初先帝遗诏说得明明白白:“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而比这还要可怕的是钱氏的地位问题,一旦她不能和英宗合葬,周太后的下一步棋一定是不让钱氏祔享太庙,这样相当于废黜了钱氏正宫皇后的地位。此时李贤已经去世,当年正面硬刚周贵妃的彭时升任首辅。

作为多年经历宦海的精英,彭时当然很清楚周太后的担心是什么。于是他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即周太后日后一旦不讳,也可以与英宗合葬并和钱太后一样祔庙。

况千秋万年之后,今皇太后与慈懿皇太后同在陵庙,不相妨碍。且愈足以见二太后生存之日雍和无间,永久之后并美无穷。载诸史册,增我皇明之光,彰我皇上之孝,此臣等所深愿也。—《明宪宗实录卷五十五》

为了让周太后放心,七月初一日礼部尚书姚夔进一步指出“配享英庙,礼亦宜然,是乃天理人情之至也”。但是相信文官们的嘴不如相信这世上有鬼,周太后不同意,坚决要求为钱太后“于裕陵左右择吉地安葬”。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皇帝嫡母去世,生母仍然在世的情况,如何处理,显然会成为后世帝王所依据的范本。对于大臣们来说,慈懿皇太后为嫡,周太后为庶,嫡庶分明,不可乱了礼制。

七月初三日,紫禁城东侧的文华门前,黑压压跪满了无数的文武高官。包括魏国公徐俌、礼部尚书姚夔、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柯全、礼科左给事中魏元、河南等道监察御史康永韶等公、侯、驸马、伯、都督、锦衣卫指挥,以及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掌事官。这些人申诉的焦点是“母后之命固所当重,而祖宗之法尤所当重”。

文华门就在文华殿边上,文华殿是成化皇帝朱见深做皇太子之时的观政之所。但是在继位之后,皇帝退朝后也时常到此召见内阁及文武重臣开小会。现在不但文官集团同仇敌忾,连皇亲勋贵都站出来支持慈懿皇太后,无疑让宪宗母子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最终周太后无奈同意让慈懿皇太后与先帝合葬裕陵。

时文武群臣既上奏,复跪伏文华门前以待,必从而后已。上悉览其奏,复恳请于皇太后,自巳至申,稍见从。遂出数奏,同词批答云:“卿等所言皆合朕意,合葬之礼蒙允行矣。”于是文武群臣皆呼万岁而退。—《明宪宗实录卷五十六》

七月十九日,宪宗亲自为慈懿皇太后上尊号曰:“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简称孝庄睿皇后。九月四日,孝庄睿皇后祔葬于裕陵。九月十五日,孝庄睿皇后神主祔享于太庙。这场名分之争,周太后最终还是输了。

结语: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宪宗朱见深去世,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在去世之前的四月,宪宗为周太后上徽号为圣慈仁寿皇太后。当年九月,孝宗朱祐樘为祖母上徽号为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崩。三月十二日,礼部为周氏上谥号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睿皇后”,一切似乎朝着孝肃睿皇后所计划的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是到了三月十六日,一切都发生了逆转。孝宗在审视裕陵图纸之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隐藏剧情:英宗和钱氏陵墓之间的隧道竟然没有打通,而预留给周氏的隧道却是通的,这显然是当年动的手脚。而此前言之凿凿的文官们也改变口径,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提出太皇太后虽然与英宗合葬,但不可祔庙,去掉帝谥(即明英宗谥号睿皇帝的睿字),仍称太皇太后,别祀于宫中奉慈殿(位于奉先殿西侧)。

三月二十一日,周氏此前孝肃睿皇后的谥号被取消,改谥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太皇太后。这可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周氏争了一辈子的名分,最后被她含辛茹苦一手抚养大的孙子一口否决。当年万贵妃在宫中一手遮天,正是靠着祖母的庇护,孝宗才能平安长大成人。而周氏祔庙的决定,是宪宗当年和内阁一致做出的,孝宗大可推到先帝头上。他之所以这么干,难道是因为自己生母孝穆皇太后纪氏也不能祔庙的缘故么?

于是上亲批会议本曰:“祀享重事,礼当详慎。卿等稽考古典及祖宗庙制既已明白,都准议。特建庙奉享,仍称太皇太后,以伸朕尊亲之意。后世子孙遵守崇奉,永为定制。”—《明孝宗实录卷二百九》

直到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后,才给了曾祖母皇后的身份,将谥号改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皇后”,和原来相比去掉了一个“睿”字。当然世宗此举是为自己亲祖母邵太后上谥号“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后”铺路。如果周氏崩于宪宗在世之时,恐怕会如愿祔享太庙。可惜她寿命太长熬死了儿子,至于孙子么,可真没看出他对祖母的情分。

更多文章

  • 明英宗南宫复辟后,景泰帝朱祁钰及其家人都是什么样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景泰朱祁钰,景泰皇帝朱祁镇朱祁钰,明朝皇帝朱祁钰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孝恭章皇后孙氏。朱祁钰是宣宗次子,生母贤妃吴氏。朱祁钰在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二月被封为郕王,皇位原本和他并无任何关系。但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五日,为了对付犯境的瓦剌太师也先,朱祁镇亲率大军前往大同讨贼。明军于班师途中被困于土木堡,结果在水源断绝之后军

  • 凉国公蓝玉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拿来为皇太子朱标殉葬的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蓝玉对朱标死心塌地,朱元璋处死蓝玉,朱标蓝玉

    在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痛苦之余,这位开国皇帝还要考虑的是太子死了,选谁作为大明帝国的下一任接班人。朱元璋的儿子很多,秦王、晋王、燕王等皇子既早已成年,又戍守一方。但是问题在于如果另选一个儿子,原则是什么?立长还是立贤?接班人困局立长的话,老二秦王既是嫡出,诸子之中年纪又最大。可这位秦王殿下从来就不是一

  • 瘸子帖木儿妄图东征大明,英明神武的朱棣能否挡得住?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帖木儿为啥要东征明朝,帖木儿与朱棣的决战,瘸子帖木儿

    帖木儿,是14世纪称霸中亚和西亚的帖木儿帝国的皇帝,被誉为“世界征服者”。帖木儿自诩为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一直梦想着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他带领着他的部下南征北战,几乎打翻了当时亚洲大陆除明朝以外的所有军事霸权,奥斯曼帝国、蒙古白帐汗国、德里苏丹国、马穆鲁克全部被他踩在脚下。帖木儿的野心极大,在晚年妄图

  • 宋朝拥有强大的水军,为何没有把台湾纳入本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版图有台湾吗,宋朝军队为什么那么厉害,宋朝军队最新消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庶的王朝。宋朝的富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拥有繁盛的海洋贸易,宋朝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商船队和强大的水师。宋朝的商船队远及西亚和东非,水师更是独步天下,堪称世界第一海上力量。不过虽然宋朝拥有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拥有强大的海军,但奇怪的是,宋朝水师那么

  • 赏赐宫女让道士自宫,御膳有头发差点逼死厨师,谁在妖魔化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的瘸腿太监云奇自宫,朱元璋 御膳,朱元璋为什么杀晚上进膳的宫女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笔者今天就举两个和洪武皇帝有关的谣言,来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在不断强化朱元璋的“屠夫”形象,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丘玄清自宫案野史和正史的比较说起武当山,就会让人联想到张三丰。历史上张三丰不但存在,还有亲传弟子在明朝做官。可是这位武当弟子在听说朱元璋要赐给他两个宫女之后,

  • 历史上南朝北伐为何只有朱元璋成功了,别人都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北伐的历史故事,朱元璋能够北伐成功的原因,朱元璋的北伐

    第一,物力南不如北。宋元之前,南方远不如北方发达,历朝历代不是建都洛阳就是建都长安,主要经营重心都放在了中原和关陇地区,对于江南几乎处于放任地步。只要不造反作乱,其他一切好商量。所以东晋小朝廷虽然不乏光复中原的决心勇气和人才,只是打仗要烧钱,所以祖逖中流击水,恒温无功而返。史书说祖逖北伐朝廷故意不给

  • 国破家亡的悲歌:李自成入京,崇祯帝自缢,后宫妃嫔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在北京前后一共待了41天,在此期间制造了无数的杀虐。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崇祯帝的子女,当时后宫之中还有众多的妃嫔、宫人,这些人的命运和结局如何?今天笔者就来做一个盘点,聊一聊其中的主要人物。第一类:自尽殉国懿安张皇后懿安皇后名张嫣,河南祥符人,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被册为皇后,其父张国纪封太

  •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为何大明朝照样转,还逮谁揍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是大明朝历史上最奇葩的皇帝之一。他是明朝皇帝中的“丹鼎派”,在位的大半时间都在深宫中炼丹,罢政将近三十年。但万历虽然三十年不上朝,但大明朝仍然照常运转,不仅国泰民安,还发动了三大征,把叛乱的蒙古人、苗疆土司以及骄狂的倭人打的闻风丧胆,大明扬威海内外。那么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为何大明朝照样转,还能逮

  • 楚昭王朱桢:因一座武昌城,封一位王,记明朝初年南方最壕的亲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昌楚王朱桢后裔寻访,楚昭王朱桢,朱桢个人资料

    但是在明朝,武昌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在于它是楚王家族的封国。大明建国前的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初一日,御驾亲征武昌的朱元璋得胜回朝。这一次湖广之行,彻底扫荡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陈汉政权大将张定边,在无奈之下和皇帝陈理一起投降,湖广全境尽归朱元璋之手。回到南京后老朱双喜临门,他又多了一个大胖小

  • 宋朝时期牛是国家保护动物,为何梁山好汉却经常吃牛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不允许吃牛肉吗,唐宋年间的牛,杀牛惨不忍睹牛肉还吃得下吗

    牛是我国古代的六畜之一,在六畜中地位最高。在农耕社会,牛是我国劳动人民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也是劳动人民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可以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不管从重要性还是感情上,牛在我国古代都具有特殊的地位。正是因为牛的特殊地位,所以牛受到了国家的保护。所有的耕牛都要经过官府备案,谁家丢一头牛绝对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