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末期,中原王朝的边疆混乱不堪,战争不断

唐朝末期,中原王朝的边疆混乱不堪,战争不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850 更新时间:2023/12/7 1:24:17

唐贞观二十二年,契丹大贺氏首领窟哥“举部内属”,唐于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氏李”。松漠都督府设立之后,唐“复置东夷都护府于营州,兼统松漠、饶乐地,置东夷校尉”。

一、唐末五代北疆问题的由来

唐在契丹地区实行羁爆府州制度,都护“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总判府事。”武则天时,由于营州官吏“侵入契丹”引起了契丹的反叛,反叛的结果,“使营州的军政统治体系被彻底摧毁,此后二三十年内,营州己成为唐朝军政势力无法达到的‘弃地’。”

开元四年,契丹首领失活表请归附,玄宗以之为松漠郡王兼松漠都督,并于次年复置营州于柳城(今迂宁迂阳),置都督府兼平卢军使,基本恢复了唐朝前期该地区的羁縻府州面貌。开元八年,松漠都督府衙官可突于反,营州都督府再次退入愉关,直至开元二十一年,双方才重新确立臣属关系,营州又迁回柳城,至安禄山反唐之前,营州治所未曾变动。

玄宗时虽然复置营州,但唐朝在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九却大不如前了,故其防御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即从营州转移到了幽州地区。幽州地区兵马强盛,军镇广布,正是为了镇遏“两蕃”(契丹和奚)之用。其实早在玄宗之前,营州“失陷”后,唐朝就已经开始在幽州地区经营了。

按司马光的说法,幽州是唐代最早设置节度使的地区,这并不是偶然的。该年十二月,”壬辰,奚、霄犯塞,掠渔阳、雍奴,出卢龙塞而去。幽州都督薛诚追击之时,弗克。”据胡注,“渔阳县本属幽州,中宗神龙元年分属营州。雍奴县,汉以来属渔阳郡,隋属琢州,唐属幽州。”

我们有理由相信,唐之所以在幽州置节度使,有很大可能就是为了抵御东北二蕃。

“安史”乱后,幽州作为“河朔兰镇”之一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但其仍然承担着北疆边防重任,唐前期打造的“幽州防线”依旧发挥着作用。所谓“藩镇擅地务自安,郭戍斥候益谨,不生事于边,奚、契丹亦鲜入寇”。至唐末,契丹势力膨胀,幽州的力量则在藩镇割据征战中遭到削弱,此消彼长之下,延续百年的“”幽州防线“”出现了松动,故北疆的其他几镇偶尔也会有边防之责,其中颇有涉及成德之处者。

二、“幽云十六州”割让之前的成德镇防务

唐末五代初,北疆防卫还是以唐故“幽州防线”为主,但因双方为量对比之变化彼时的“幽州防线”变成了此时的“幽-定-镇防线”,即以幽州为主,易定次之,成德再次之的阶梯型、层层深入之防线。

实际上在刘仁恭父子治幽州的时期,幽州还能基本上抵御住契丹的进攻。幽州势力最强时辖幽、涿、瀛、莫、平、营、蓟、妫、檀、沧、景、德、蔚、新、武等十五州,兵多将广,地大物博。

刘仁恭父子或烧荒边塞、或阴谋耍诈,虽抵御住了契丹的进犯,但终不能掩盖幽州在与契丹的交往中处于弱势的事实。按姚从吾的研究,刘仁恭的烧荒政策使得契丹无处放牧,因此才西向宣化、大同方面另找出路,与河东李氏集团发生联系。

故此后契丹南下,除了河北之外,河东之云、岚等州也是侵扰的方向之一。凤历元年,刘守光被晋王李存瑁击败,幽州地区遂为河东集团所得。得到幽州极大地增强了河东集团的政治军事力量,但也使之丧失了与契丹在河北地区之间的缓冲。自此之后陷入了东西两面同时受敌于契丹的不利境地。

据统计,终河东一后唐一世,契丹与后唐共发生军事冲突59次,其中契丹发动45次,河东一后唐发动14次。幽云地区为双方冲突多发地区,幽州为目标的军事冲突共计11次,以云州为目标的军事冲突共计7次。其中大的战争有4次,分别是幽州之战、河北之战、定州之战和太原之战。

河北之战:天祐十八年,“十二月辛未,王郁诱契丹阿保机寇幽州,遂引军琢州,陷之。又寇定州,王都遣使告急,帝自镇州率五千骑赴之。”

定州之战:后唐天成三年,义武军节度使王都勾结契丹叛乱,“五月,幽州奏,契丹秃馁领二千骑西南趋定州。丁卯,镇州奏,今月十八日,王师不利于新乐。壬申,王晏球奏,今月二十一日,大破定州贼军及契丹于曲阳,斩获数千人,王都与秃馁数十骑复入于定州。己丑,幽州赵德钧奏,杀契丹千余人于幽州东,获马六百匹。

秋七月甲子,王晏球奏,今月十九日契丹去千骑来援定州,王师逆战于唐河北,大破之。己巳,王晏球奏,此月二十一日,追契丹至易州,掩杀四十里,擒获甚众。八月,壬午,幽州赵德钧奏,于府西邀杀契丹败党数千人,生擒首领惕隐等五十余人。是时,官军袭杀契丹,属秋雨继降,泥泞莫进,人饥马乏,散投村落,所在村民,持白挺殴杀之。行钧出兵接于要路,几无噍类。帝致书喻其本国。”

幽州之战时,契丹先得新州,又乘胜而攻幽州。按新州在幽州之西北部,契丹此次行军,是追击周德威来援新州的三万幽州部队。后者惨败而归,“师徒多丧”。李存瑁派出的三路援军,在易州合兵之后才向幽州进发,而所行经的路线。在此次战役中,幽州之援新州,乃是“幽州防线”的例行做法,战事不利后,周德威固守待援,而援军自易州至,可见幽州与易定在地理上守望相助,共抗契丹。

河北之战时,契丹先攻幽州,陷琢州,又攻定州。按琢州在幽、易之间,攻陷琢州即切断了二者之间在地理上的联系,利于分而克之,契丹之战略不可谓不精妙。王都无法,只能南向求援。庄宗自镇州率五千兵马援定州,双方在新乐进行了一场遭遇战,之后又接连进行了几次战斗,契丹节节败退。

此次战役所行经的路线,亦是太行山南北大走廊,即镇州治所真定县及焦同驿—新乐县—定州治所安喜县及怀德驿—望都县一满城县—易州易县—涞水县一琢州范阳县及金台驿—良乡县—幽州药县一段。此次战役之所以能够取胜,一方面是指挥得当,将士用命;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幽—定—镇”这一阶梯型、层层深入的防御体系。

契丹大军攻克琢州,将幽州与易定分隔开来,使得原本守望相助的两镇各自为战,“幽州—易定”防线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成德镇的存在使得契丹的这一战略部署难以成功。成德位于太行山南北走廊的中段,北有幽州、易定为屏障,南以邢洺、邺都为后援,本身又是实力强大的藩镇。其扼守通道,使得一分为二的契丹军队反而陷入包围之中。

自幽州至成德有二百多公里,即使以契丹骑兵之强大,也断无越过成德,在三百公里长的战线上同时作战的可能。因此,契丹原本分而克之的妙计成了鸡肋之策,若不能速战速决攻克幽州或者易定,就会陷入被三镇围攻的尴尬境地。

周德威曾言:“镇、定之士,长于守城……”。幽州素来武力强大,易定又易守难攻,二者均非易取之地,断无速克之可能。镇、定之兵在野战时或不如北军勇猛,但其却极善守城,故有契丹河北之败。

定州之战时,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因王都是勾结契丹反叛,故可视作契丹不战而得定州。战争依然是发生在太行山南北走廊这条大路上,此次战役实际上可视作另一次幽州之战,只不过后唐的防线从“幽州—易定”防线变成了“幽州—镇州”防线。

后唐军在镇、定前线顶住定州叛军和契丹军队的攻击,幽州则孤悬敌后予以骚扰,长此下去就变成了双方的消耗战。后唐军是主场作战,契丹却要经幽州援定州,本己是艰难,且幽州在赵德钩担任节度使后加强了边备。

在阎沟建城而戍之,“为良乡县,粮道稍通”;又在幽州以东五十里筑潞县而戍之,“近州之民始得稼穑”:又于幽州东北一百余里筑三河县迎蓟州运路,“边人赖之”。赵德钧所统辖的幽州军下还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契丹直,战斗力强大,杀伤力更是骇人听闻,故契丹兵败,王都自焚而死,也是意料中事了。

总结

太原之战时,契丹是在联合了石敬瑭的力量下,自西线走云、应攻后唐。后唐派出的三路援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杨光远之叛使战场形势陡然发生变化,后至于王师惨败,后晋立国,就不赘言了。需要指出的是,在幽云十六州割让之前,河北地区的“幽—定—镇”纵深防御体系从未被攻克,这一方面有赖于幽州之勇悍、易定之险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成德之富强。成德在战争来临时既输财赋又出甲兵,给河北“幽—定—镇”的防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更多文章

  • 唐朝最好的皇室兄弟,哥哥把皇位让给弟弟,弟弟追封哥哥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追封的八位皇帝,唐朝哥哥,哥哥把皇位让给妹妹

    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康熙年间也有“九子夺嫡”的情况,可见皇帝的儿子很多,但皇位却只有一个,为了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必然会发生一些流血事件。这些事实都向我们证明了帝王家的无情,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就没有发生这种事,不仅如此,他跟自己的兄弟感情非常要好,特别是和大哥李成器。 宫廷政变

  • 唐朝两位高人,互相算出死后墓葬会发生怎样变故,一人却深藏不露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墓葬的深度和构造,唐朝最伟大预言家说过的三大预言,唐朝的十大未解之谜

    中国人自古就出许多能人术士,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相信这些道法术士,史上也有很多关于这些道士的传闻。据说,当年唐太宗的手下就有两位这样的高人,分别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他们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 这两人都知识渊博,精通风水占星,而且也颇有成就。相传这两人是师徒关系,袁天罡更是被老百姓称为半人半仙,料事如神,也

  • 唐太宗时期,在魏徵的影响下,君臣之道是如何演变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太宗魏徵,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沟通艺术,魏征建议唐太宗干什么

    “君臣之道”是魏徵与唐太宗经常讨论的话题,主要侧重于如何发挥最高统治者的积极主动性来促使群臣同心协力治理国家,即帝王的驭臣之术。 魏徵在《论治道疏》中引孟子之言说:“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君臣关系和谐融洽相互理解,是中国古代传统士人的理

  • 唐中宗李显的“女人外交”:老婆女儿齐上阵,最后被妻女毒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中宗李显流放地,唐中宗李显与太平公主,中宗李显子女

    唐中宗李显,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帝王之一,以怕老婆著称。这位当了两次皇帝的男人一生都活在女人的阴影中,他的一生都被女人左右,活的非常窝囊。不过这些女人虽然左右了他的生活,但也确确实实的为他夺权上位、稳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第三子。由于他的两个亲哥哥被武则天弄得一死一残,所以

  • 李世民为什么会兵败高句丽?李靖说了5个字,李世民悔之莫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打高句丽为什么会惨败,李世民是征战高句丽而亡吗,李世民出征高句丽一共几次

    亲征高句丽,是李世民最后一次领兵出征,同时也是李世民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不同的是这次兵败不但是李世民过早去世的原因之一,也让后世发生了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李世民一生的转折点,从开明的贞观雄主,从此后变得穷兵黩武,其实跟杨广没啥区别了。显然这种观点,是反对李世民发动这场战争的。另一种观点与之相反:

  • 正史中的杨贵妃和安禄山:互相“对食”,出入后宫如进自家后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贵妃与安禄山私下关系,杨贵妃和安禄山图片,杨贵妃玉瑶和安禄山

    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成语“环肥燕瘦”中的“环肥”指的便是她了。唐朝时期以丰腴为美,这样的审美观念,是以大唐繁华盛世为基准养成的。她被唐玄宗接到宫中时,二人相差34岁,可就算是有这样一个堪称鸿沟级别的年龄差,也没有阻挡李隆基想要得到杨玉环的心。这个皇帝的一生让人又爱又恨,年轻时的他无疑是一位

  • 唐玄宗虽然宠溺杨贵妃,可是因为3个原因,只字未提立皇后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玄宗对杨贵妃有多宠爱,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不同评价,唐玄宗怎样宠杨贵妃

    正是因为自己经历多了,人对很多事情的考虑,就会不一样,比如唐朝的花花皇帝唐玄宗就是这样,虽然自己比较花心,而且有了很多妃子,曾经试图立武惠妃为皇后,遭到大臣反对之后,再遇杨贵妃却只字未提立皇后之事。有人好奇这究竟是为何?其实真实原因无非就以下3点而已。以史为鉴正如开篇所说,人们都善于总结自己的历史,

  • 从五品才人到武周女皇,浅谈武则天的夺权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武则天武周,武则天为什么称自己的朝代为武周,武则天为什么改国号为武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完成了正式登基、更改国号的女性皇帝,虽然历史中实际掌权的女性并不少,可也只有一人完成了这样的壮举。和很多女性掌权者相比,武则天的晋级之路难度更高,甚至可以说冒天下之大不韪,和所有人在作对,那么她究竟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才人,最终成为一代女皇呢?一、早早布局(一)入宫武则天的

  • 李渊目睹李世民除掉自己2个儿子和10个孙子后,无奈选择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渊求李世民放过他的十个孙子,李世民是怎么死的李渊有几个儿子,李渊登基后与李世民的关系

    可惜尽管如此,依旧还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很多时候,可能一个不小心,还是会小命不保,并且失去大权,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玄武门之变,还有李渊与李世民之间的爱恨情仇,都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有人说李渊退位其实是自愿的,他退位之后的晚年生活也很惬意,实际上真的如此么?我喜欢拨开现象看本质,所以今天也带随大家

  • 李世民的妹妹房陵公主,和自己外甥杨豫之在一起,还能离婚又改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房陵公主资料,房陵遗爱,房陵公主杨豫结局

    在古代的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古人特别保守,恰恰相反,在某些方面反而不比我们现代人差。比如唐朝的公主,她们的感情生活极度开放,房陵公主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房陵公主及受父亲李渊的喜爱,在她到了婚嫁年龄之后,就给他选择了当时河南的窦氏家族的窦奉节作为驸马。这个家族也是一方豪强,而且此时的家族也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