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内外因来看,楚国为何要三次迁都?

从内外因来看,楚国为何要三次迁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493 更新时间:2024/2/7 3:56:45

对于楚国而言,外部势力的武装威胁是其迁都的主要原因。但是外部的威胁并不是迁都的唯一原因,迁都目的地也是楚国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纪郢至陈郢

1、迁都陈城的内因

楚国对陈的经营历史悠久,有较好的统治基础。同时东部强敌较少,东迁作为楚国战略调整的转折点,楚王必须要考虑好今后的发展去向,此时江淮及东部地区的广阔平原使得楚国将发展目光转移到了东部地区。

[var1]

江淮地区的资源、农业基础能够支撑楚国的发展,且陈城已经过多次修缮,有作为都城的条件,已有城墙、护城河等基础,仅需要对原宫殿进行修补改造即可使用。陈城曾是楚国商业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战国中晚期鸿沟的开挖使得陈城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北可通过鸿沟到达大梁,并与大沟等水系贯通。

向南可到达沙水、颍水等淮河北岸支流,与江淮、长江、太湖流域贯通(图一八),《史记》中称“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证实了陈城在楚国商业贸易中的地位,对陈城的主要性质进行了总结。

[var1]

2、迁都陈城的外因

迁都陈城最重要、最直接原因是楚国原核心区域江汉平原已尽入秦手,秦军从西北方向兵分两路,其中水路由司马错领导,占领了巫郡、黔中郡,从西南方向威胁楚国。

陆路由白起领导,秦军不顾楚国的割地求和,径直攻到鄢城,白起“水溃城东北角”通过洪水淹没了鄢城,消灭了楚国的大量有生力量,而后攻破了郢都,并“烧夷陵”,在原址成立了秦之南郡在“白起拔郢”之后,楚国需要迁都到一个秦国的追兵暂时追不到的地方,此时的陈城偏于东境,秦国如要攻至陈城,北道需要沿黄河借道韩、魏两国,而南道需要进入随枣走廊,攻占大别山区域,楚国还派出春申君出使秦国,以楚太子为人质,换来了与秦国的和平共处。

[var1]

在东迁的第二年,楚国就向北占领了菏水、泗水一带的魏国定陶、方与、莒等地;顷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63年),楚国取鲁国之徐州;考烈王五年(公元前258年),楚国借秦、赵两国长平之战时,灭鲁国,同时也收获了费、邹等诸侯国,楚国的北部疆域在此时扩展到了泰山南麓;考烈王八年,楚国“封鲁君于莒”。

楚国在都于陈城时都城比较安定,国都较为安全稳定,可以组织武装力量对外征伐。

(二)徙于钜阳

[var1]

1、迁都钜阳的内因

在定都陈城期间,楚国多次出兵向东北方向进攻,最远进攻至泰山南麓,灭鲁国,在该阶段楚国的政权内部应是比较稳定的,在此时期迁都主要是出于战略考量。

陈城位于豫东南地区,距离魏国较近,可供楚国势力扩展的范围不大,自考烈王七年起,楚君已将“淮北十二县”封于春申君,由春申君负责淮北地区的总体开发和治理,体现出楚国对江淮地区的重视。

[var1]

结合春申君后来的献地做法,考烈王将他安排至淮北地区主要是为了兴建寿春城,而钜阳位于陈城与寿春间,相对远离中原战事,又能够通过淮河支流便捷的沟通江淮地区。

因此楚国在此阶段迁都于钜阳的内部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后期的经济发展与建设,使都城更接近江淮地区。

2、迁都钜阳的外因

[var1]

楚国在向北征伐鲁国的同时,秦国正在逐步向东逼近,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四十余万尽杀之”,给曾经能与秦国独立抗衡的赵国带来了重创。

战后,秦将白起继续率军向东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与秦相范雎达成协议,通过赵国割六城、韩国割垣雍的条件达成停战。

但是赵国认识到了通过割地并不能长期解决与秦国的威胁,因此与魏国、楚国建立同盟,共同抵御围困邯郸的秦军,经过魏国与楚国军队的合力,保住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击退了秦军,楚国间接报了白起破郢之仇。

[var1]

秦国很快组织力量进行反扑,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将赵摎攻取韩国之阳城、负黍;攻赵国之二十余县,斩杀九万士卒;秦军还一并灭西周国,秦昭襄王五十三年,秦国攻下魏国之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魏国被迫迁都大梁。

秦国军队势如破竹,使楚国感到了危机,陈城距魏国、韩国较近,唇亡齿寒,因此迁都钜阳能够远离中原地区,避免被秦国报复。

(三)钜阳至寿春

[var1]

1、迁都寿春的内因

楚国早在考烈王初期便已安排春申君到江淮地区择址建立都城,钜阳只是当时楚国为了避秦军暂时迁徙的都城。

芍陂、期思等淮河流域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江淮地区成为了不亚于江汉平原的沃野,楚国迁都于此能够获得江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略纵深,也能够获得充足的粮食储备,以供应军队生存和发展需求。

[var1]

寿春城自身条件优渥,通过淮河能够快捷地与淮北地区、江淮地区进行交流,因此迁都寿春能够有助于楚国的发展。

2、迁都寿春的外因

秦国逐步东进,在迁都寿春前,已在魏国割让的酸枣、燕、挑人、许、鄢陵等地设置了东郡,中原各国备受威胁,认识到了合力阻挡秦国的重要性。

[var1]

公元前241年,六国又一次形成了“合纵”之盟,推选楚考烈王为纵长,春申君为指挥官,然而六国已在长期的争霸战争中被秦国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合纵之师”面对秦国溃不成军,楚国战败向南撤退,从函谷关回到了江淮地区,此时的秦国已经不再担心魏国和韩国势力,秦军东进的阻力已经消失,楚国被迫将都城继续向南迁徙,从钜阳迁至寿春。

更多文章

  • 不懂军事的商鞅如何一纸文书尽灭魏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商鞅大战河西魏军,大秦帝国第一部商鞅,商鞅车裂图片

    秦国国君孝公对老搭档卫人公孙鞅十分满意,只是接下来该怎么做,他还是相当虚心地向卫鞅进行了请教,卫鞅意气风发对秦孝公说:“现在秦国内政我替您已经完全整治完毕,秦国的国力也足以傲视天下,如今秦国要向东挺进,首先面对的劲敌就是魏国,秦魏两国互为心腹之患,不是魏吞并秦国,就是秦灭亡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

  • 三国时期有南北两大酒鬼,一人是孔子的后代,另一人却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令恂是孔子后代吗,孔子后代排76代,三国中的八大世外高人

    在《三国演义》中曾经有很多喜欢喝酒的名将,像蜀国五虎将之一的张飞,魏国的猛男许褚,袁绍手下大将淳于琼等。不过在原著中的大多数喜欢喝酒的人都是武将,很少有嗜酒的文人。其实在当时就有南北两大酒鬼,一人是孔子的后代,另一人却鲜为人知。不过他们的嗜酒如命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太多的描写,而在其他文献中有记载

  • 魏国有员将,率领三千人挡住了蜀国三十万兵,可惜他后来不幸病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国五虎将对比蜀国五虎将,吴国vs蜀国vs魏国,魏国蜀国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似乎是一位智谋超过所有人的大军事家。看完原著可以发现在智谋方面没有人能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周瑜、庞统、郭嘉、司马懿等这样智力顶尖的谋士也不是诸葛亮的敌手。可是在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中却遇到了一位“拦路虎”,这人率领三千人挡住了蜀国的三十万兵,多次阻止了诸葛亮的进攻,不

  • 他是魏国最为儒雅的名将,虽打不过赵云二十回合,却非常受人尊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谁能杀得过赵云,赵云能否打过魏国六将,死于赵云枪下的名将

    [var1]李典是曹操手下的名将,不过他的特点不在与冲锋陷阵的勇猛。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刚得到徐庶的辅佐之时,曹操派曹仁进攻新野的刘备,李典为副将;这时候李典有了和赵云一对一决战的机会,不过李典真的不是勇猛型的战将,他和赵云打了十几个回合后,就觉得自己打不过赵云,于是拨马逃走了。这里看来李典具有和

  • 战国第一王魏罃教你知道什么是败家子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魏王魏罃,史上最惨的战国将领,战国魏国最厉害的将领

    然则在秦国扫平六国的过程中,也曾与六国中的劲敌进行过殊死之战,拥有武卒铁军的魏国、胡服骑射的赵国、带甲百万地方千里的楚国,这三国分别在一个阶段都曾是秦国最可怕的死敌。特别是战国时期首先称王的魏国,是最有可能将秦国的崛起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可当时国力强大的魏国却在好大喜功的魏惠王魏罃(音同婴)各种骚操作

  • 唇亡齿寒,蜀国将亡,吴国的援军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蜀国吴国魏国谁赢了,蜀国吴国灭亡时间,魏国蜀国吴国的首领是谁

    [var1]吴国和蜀国是三国时期割据南方的两个地方政权,一个盘踞东南,一个割据西南,和北方的曹魏形成鼎立之势。面对北方强大的曹魏,两国唇亡而齿寒,互为犄角,互为援助,两国抱团取暖,一个覆灭另一个必然跟着灭亡。因此两国的关系非常微妙,即使在夷陵之战吴蜀撕破了脸,但仍然保持着默契的合作。不过公元263年

  • 正史中,三国10位憋屈而死的名将重臣,魏国独占6人,蜀国3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死得最憋屈的十大名将,三国历史上武将哪几位死得最冤,三国死得最悲催的名将有哪些

    [var1]这里来看下正史中,三国10位名将重臣,他们本来在历史上有非常不错的表现,但却都死得非常憋屈,其中魏国独占6人,蜀国3人,吴国1人。[var1]一、魏国6人于禁。早在曹操还没崛起之际,于禁就主动投靠了曹操。于禁跟着曹操足有30多年,算是元老级的曹将了。演义中,于禁非常废,甚至打不过马超9回

  • 如果战国名将李牧没死,是否会抵御住秦军,不让赵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国李牧简介,赵国李牧真的厉害吗,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

    [var1]李牧,在《史记》当中是作为“战国四大名将”的身份,有着单独的传记,再加上吴起和孙膑,战国其余的将领就都没有这样的待遇,也可以看出他在军事上的地位。不过,他却是四大名将中最低的一个。比如廉颇是赵之良将,而李牧是赵之北边良将。北边二字,就是说李牧只是打匈奴厉害的将领而已。李牧战绩要看李牧有没

  • 春秋时期的晋国有多强:称霸两百年,解体后依然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时期晋国为什么能二次崛起,临汾曲沃春秋晋国城,春秋晋国在哪里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诸侯争霸。林立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彼此之间征伐不断,混战不休,一打打了200多年。在漫长的争霸中,晋国力压群雄,一枝独秀,当了长达100多年老大。不是晋国解体,也许统一天下就没秦国什么事了。那么春秋时代的晋国有多强大?[var1]晋国占据了

  • 蜀国名将张飞曾铸造一把宝刀,后被范疆带到吴国,如今失传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我国南北朝的梁朝时期,有位大学者叫陶宏景,他写了本《刀剑录》记载了张飞铸造宝刀的事情。原文写道:“张飞新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入于吴。”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张飞的确铸造了一把宝刀,可是被范疆带到了吴国。不过后来一千多年没有人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