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阻力非常的大,登基后执政,阻力就更加大。因为人们有太多太多疑问了:康熙活着时,明明不看重你,为何你就继位了呢?你与兄弟血浓于水,为何就忍心将他们软禁、削位、甚至杀害呢?十四阿哥与你同父同母,都没能逃脱政治斗争,作为哥哥,你是不是应该解释一下?母亲乌雅氏不认可皇位,短短一年抑郁而终,是否被逼而死?
以上种种疑问,在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压力下,快速流传于民间。
传播者中有两个人格外突出:吕留良和曾静。
在史料的只言片语,人们很容易得出一个浅显结论:这些人不过是传播流言罢了。实则不然,吕留良是明末清初的评论家,影响巨大(注意这点,是后续得铺垫)。
清朝入关之初,吕留良和兄长、侄子随同史可法在南方抵抗,又散尽家财募集私兵充实明军,但最终失败,家人多死,他自己也因为中箭落下病根。清朝建立,吕留良见大势已去,遂一边研究文学,一边寻找社会的弊病进行抨击。反应在他作品中最有棱角的言论莫过于“华夷之分”了。康熙年间,大量吸纳学子,吕留良拒绝出仕甘愿为僧,后世的蔡元培等人将他视为楷模。
多年以后,有一名学子叫曾静,他受到吕留良的影响坚持贯彻反清,他做的最大胆的事情莫过于:鼓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岳飞第二十一世孙)造反,而后者立刻向雍正告发,致使曾静被捕。
按照一般的规律,皇帝抓到反对者会怎么做?处以严刑、游说倒戈?都不是,雍正拿曾静可有大用处:
为了反驳民间种种流言,证明自己的清白,雍正写了一本书叫做《大义觉迷录》,内容不仅反驳了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种钟指控,还顺带宣扬了一下自己的为政思想。
有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我越是大放厥词为自己辩驳什么,观众也就越不相信什么。我还需要去做一点事情。
首先,他赦免了曾静的死罪。世人一看,皇帝都这么做了,一定是胸怀坦荡啊。
其次,雍正命人带着曾静到江宁、杭州、苏州等地进行......宣讲,形式是针对吕留良等人的言论一一反驳。在如此富有形式主义且视觉冲击的现场,民众也不知道该信谁了。
再来看看雍正是怎么对待吕留良的吧:彼时他已经去世,皇帝把他和儿子的尸首挖出来,当众戮尸,其余家人无论多远的血缘,都受到了牵连,要么是斩首,要么是流放宁古塔,光是流放的人,统计下来就超过60。为什么做了差不多的事情,吕留良和曾静的下场差别这么大呢?究其原因,吕留良的影响太大了,不严惩的话,他的学子不会害怕。而曾静不然,且恰恰可以被利用。
这件事情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清朝的文字狱开始了。
《知几录》
如果站在曾静的角度,虽然理想抱负都没了,起码命保住了,也还好?谁知道——
乾隆登基,立刻下了一道圣旨:虽然先皇赦免曾静的反清,但是他依旧触犯“毁谤皇帝”的罪名,还是要被处死。于是,公元1735年,曾静,以及当初一并被赦免的人又被抓了回来,死罪。
后记:
乾隆是怎么想的,大概他不容许有人触犯“天威”吧,进而有一种可能:当初雍正处理吕留良、曾静的办法乾隆是不支持的,只是不敢说而已,等到自己登基这才反复。
不得不感慨,雍正赦免曾静,又利用他宣传《大义觉迷了录》是非常秒的一招,从这里也能看出他的手腕,以“不动声色,暗中操盘”为主,和乾隆许多事情放明面上大有不同。当然了,这招的背后也不能证明雍正真的做了以上坏事,只是社会舆论需要引导,危机公关也不能不做。
最后,为曾静、吕留良默哀一下,他们属于败给时势的人,如果生在晚清或者民国,那么应该活得很痛快吧,起码那里有更多的可能。
本文参考资料:《知几录》《清史稿》
本文图片来源:部分属于《步步惊心》,部分属于《如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