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事实上,早在西周时期,中原的华夏族群就已经和西边族群有所往来了。虽然今天我们已经难以确定《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游中的“西王母之国”究竟位于陇右、河西,亦还是西域,但是考古早已证实夏商周三代就已经有和田玉输入中原了。并且春秋时期,由于东出争霸的通道被强大的晋国阻断,秦穆公专注经略西边,辟地千里、称霸西戎。战国时期的秦国同样未曾放过西边的义渠等游牧强邻,将他们相继兼并,为秦国的民风和军力提供了不断锤炼的机会。既然秦人对自己西侧的世界并不陌生,那么到了秦始皇时期,为何反而在东、北、南三个方向有所作为,反而忽略西方了呢。
[var1]
其实,正是因为秦人对西戎、西羌等游牧地区的了解,所以才很清楚这些“边陲之地”相对于中原是多么的贫瘠,因此缺乏征服动力。同时自秦地向西的土地,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不利于农作物的耕种,这对于以耕战和军功爵为国家基础的秦朝来说缺乏吸引力。这和秦始皇占据河套之后就开始修筑长城、不再北进,是一个道理。换言之,西征的成本太高,获得的回报却很少,无法通过征税转化为国力,所以在秦始皇的心目中,属于可有可无的化外之地。
[var1]
同样由于游牧生活的原因,如果秦始皇西征,其所面临的是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城池的族群,非常不利于管理,同时也难以维持秦军的长期驻扎。当然,如果在局势稳定或者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秦朝也是有可能发起西征的。比如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就因熟悉中原农耕和漠北游牧两种社会秩序的运行逻辑,平定中原后不久,又于630年被漠北草原各部首领共尊为“天可汗”。从此到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一路向北、向西,先后建立了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等,势力向西最远处已经绕过了咸海。秦朝时期,秦始皇显然并不具备唐朝初年的历史条件,所以也不会考虑西征。
[var1]
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极力西征,开拓西域。然而这是建立在匈奴的巨大威胁之下的。秦朝时期的匈奴尚且弱小,在秦军铁蹄之下颤栗,并不足以促使秦始皇改变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相反的是,秦朝的威胁不在外部,反而存在于帝国之中。当时的秦朝虽然统一中原,但战争进行得太快,仅仅十年事件六国相继覆灭,这让秦国中下层依然存在大量六国旧贵潜伏力量。加上秦制与山东六国长期以来的民风差异巨大,引起了底层社会和官吏、游侠的反弹,内部不稳。因此秦始皇需要秦军驻扎全国各地,也就没有多余的军事力量西征了。
[var1]
综上所述,随着秦国统一中原的霸业得以完成,秦始皇封禅泰山,秦朝的目光就已经开始逐步转向内部经营。随着秦制推行的不顺,六国旧贵等反秦势力逐步抬头,秦朝就更无法西征了。在西边皆为贫瘠之地的情况下,贸然西征不仅无法稳固统治,反而会空号钱财,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