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年不出门、凡事先请示,为自保,张良值得吗?六字概括最为恰当

五年不出门、凡事先请示,为自保,张良值得吗?六字概括最为恰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939 更新时间:2024/1/18 23:21:03

这也是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华夏民族大一统政权。

而在这王权霸业成就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其他人的鼎力相助。

张良韩信萧何被誉为“汉初三杰”,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是功高盖主,必然会引发君主猜忌和怀疑。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三人也迎来了不尽相同的人生命运和结局。

韩信被灭族,萧何积劳成疾、病逝而终。

只有张良一人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作为西汉第一谋臣的张良,最终是怎么做到的呢?

或许用“知进退,明得失”六个字,最能体现他的人生!

天下争霸中的汉初三杰

秦汉之交、群雄逐鹿的风云年代,刘邦在楚汉争霸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他依靠的不是管理制度严密,不是军事兵力强盛。

他的“强”,核心在“人”!

其中,最关键的三个人被誉为汉初三杰风云人物。

分别是,百战百胜的韩信、善用贤人的萧何,以及运筹帷幄的张良。

正是在他们三人的协同配合下,刘邦才得以在楚汉争霸中以弱胜强,取得最终胜利。

韩信以统帅身份跟随刘邦征战沙场,将他国的军队打得连连败溃,被人称为百胜将军。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应该是韩信与赵国的背水一战。

当时的刘邦处境恶劣,只能给韩信三万兵力。

但面对赵国的二十万大军,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可就是在这样兵力悬殊的境况之下,韩信暗暗派了一支几千人的小分队去袭击对方大本营。

紧接着,他让自己的先锋部队先过河,在敌军背水处扎营。

如此,先锋部队处于退无可退的绝境当中,自然会激起旺盛的斗志。

但同时,又不能堵死其生还希望。

因此,当小分队偷袭敌军的消息传到先锋部队的时候,再一次鼓舞了士气。

就这样,轻敌的赵军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背水一战”的战术到如今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却无人再敢使用。

因为这需要考量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从这场战役中也能看出韩信超脱凡人的军事才干。

萧何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兼丞相。

虽然他在计谋和军事上的本领逊色于张良和韩信,但才能出众、慧眼如炬。

早年,萧何就平易近人,待人接物皆有礼数。

其识人的技能更是应用得炉火纯青。

在遇到刘邦时,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地痞流氓之辈。

只有萧何看出此人气宇轩昂,天资风骨,颇具一副贵人之相。

这也为他日后追随刘邦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就连韩信,也是萧何力荐给刘邦的。

然而,韩信因为不被刘邦重用,灰心丧气,骑马离开,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事实上,当时出逃的将军有很多。

但萧何唯独去追了韩信一人。

因为他已经看出,韩信对于汉营而言,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日后一定大有所为。

也正因此,他多次用心良苦地劝说刘邦要重用韩信。

这才有了日后威风凛凛的韩信大将军。

不仅如此,萧何的政务能力也是极强的。

他在押运粮草等后勤事务上做得井井有条,让刘邦无后顾之忧。

因此他被列为西汉建国以来的最大功臣。

而张良则是一直在刘邦身边充当军师的角色。

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的谋略能力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都是张良的策略和计谋。

当初,项羽和刘邦分别率领一支起义军并约定:最先攻下咸阳城的人才可以称王。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项羽一步成功攻破了咸阳城。

项羽知道此事后非常愤怒。

他打算率领四十万大军抢夺咸阳,并一举歼灭只有十万大军的刘邦。

张良得知此事后,建议刘邦不要正面与项羽较量。

而后,他提议在咸阳附近的鸿门设下宴席,让刘邦亲自去鸿门迎接项羽。

并说自己只是看守咸阳,等着项羽来称王的。

这才躲过了一劫。

鸿门宴后,项羽将巴蜀和汉中封给了刘邦。

到了那里,也是张良规劝刘邦要隐忍以谋大事,利用巴蜀物阜民丰之利来暂避混乱局面,伺机而动。

西汉专制下的三杰命运

可以看出,刘邦建立的辉煌帝业并非他一人之功劳,而是千千万万才能与胆识过人的文臣武将共同打拼出的帝国蓝图。

这其中,汉初三杰可以称得上是功高盖主。

就连刘邦自己也曾向群臣承认: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也正是因为三人的功劳最大,后来才成为刘邦最不放心的人。

《史记》中记载:“刘邦慢而悔人,轻士善骂”,心胸有狭隘之嫌。

面对瞬息万变的朝野纷争,所有威胁王权之人,即便没有逆谋之心,刘邦也心生疑虑,想要杀之以除后患。

三人当中,最令世人意难平的当属韩信。

他的军事才干应该说是百年难得一遇,且对刘邦忠心耿耿。

但刘邦对他却从来不放心。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所记载,韩信曾言明: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故背楚而归汉”

韩信早前跟随项羽不被重用,既没有高官厚禄加身,又不能获得施展才华的一席之地。

在无奈之下,他才转投刘邦麾下。

这或许让刘邦一直心有介怀。

而在楚汉争霸中,韩信也曾屡屡犯下大忌。

无论是在荥阳事件,还是郦食其事件中,韩信都表现出对刘邦的不尊重。

直到钟离眛事件,他彻底激怒刘邦。

当时,韩信被分封到楚国后,居然收留了刘邦一直很痛恨的钟离眛。

在刘邦多次逼迫之下,他才勉为其难地让钟离眛自尽。

也是因为此事,他被贬为了淮阴侯。

韩信功高盖主,又不懂收敛,最终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

他被萧何和吕后联手骗至长乐宫,最终以谋反罪,而斩杀。

韩信的死虽然是刘邦授意的,但却跟萧何也脱不了干系。

因此历史上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但不同于韩信的轻狂傲慢,萧何虽然也居功至伟。

但他一直保持低调,居功不自傲,且善于揣摩刘邦心思。

相传,刘邦率兵征讨时,都会问及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

使者都会如实相告:萧相国爱民如子,做了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好事。

刘邦听后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心中已经暗自盘算。

萧何已是一国丞相,位高权重,现在又受百姓的爱戴拥护。

他的心中难免升腾起忧虑。

正所谓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萧何自己也深知引起了刘邦猜忌。

因此在刘邦平定叛乱之后,选择用“自污”的方式来消解刘邦的疑心。

《史记》中对此记载: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

萧何也因此事,晚年入狱受审。

虽然境况凄凉,名声尽毁,但比起韩信,最起码也算保全了性命。

而在三杰当中,结局最为圆满的就是“以三寸舌,为帝王之师”的张良了。

看到韩信等一众功臣都因为刘邦的猜忌,而命葬黄泉。

张良明白,同样的命运迟早有一天也会落在自己的头上。

为求自保,他曾三年不食五谷,五年不出家门,不制造任何刘邦除去自己的借口。

最后,张良来跟刘邦请辞。

刘邦本欲赏赐张良三万户,但都被他婉拒。

而且,张良还多次表示,自己跟随刘邦征战天下只是为了报当年灭国之仇。

如今大仇得报,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因此,他晚年归隐,不问世事,过上了闲云野鹤、求仙问道的逍遥日子,完美地保全了自己的身前身后名。

“知进退 明得失”:张良的自保之法

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懂得自保之道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所谓谋己者擅长自保之道,谋国者可辅一国之军,谋天下者可经天纬地。

而张良将这三重谋略集于一身,最后把谋士之根本定向于谋己。

因为他知道,作为谋士如果不懂自保之道,即便在生前取得多么显赫的功绩,死后也将是一抔黄土,毫无意义。

“狡兔死,走狗烹”,汉初三杰里只有张良算得上全身而退。

他的自保之法就藏在“知进退、明得失”六个字里。

对于权力纷争张良看得非常淡泊。

虽然很多极具智慧的战略计谋都出自张良,但他却甘居幕后,做刘邦背后默默无闻的人。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不抢也正是他胜于韩信和萧何的地方。

萧何是文官,朝中自然有一大批大员追随拥护。

而韩信是武将,常年征战沙场也揽获了很多誓死效忠的将士。

只有张良没有任何官职品衔,仅为刘邦一人所用,自然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而且张良非常懂得揣度刘邦心理,审时度势。

所谓“义不讪上,智不危身”。

张良深知,伴君如伴虎。

所以,他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从来不直接表态,而是先询问过刘邦的态度之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

正如鸿门宴前,张良得知项羽要歼灭刘邦。

在献计时,他会先问: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刘邦也意识到,自己的兵力不足以与项羽抗衡时,他问张良该怎么办。

张良才说出自己的进一步计划。

同时,在这件事上,张良还做到了不揽功。

在劝谏刘邦缓称王的事情上,明明是张良起了关键性作用。

但他却将头等功都转给了樊哙和刘敬。

这不得不让人暗暗称绝。

最后在刘邦得天下之后,要首封张良三万户,这相当于一个诸侯国了。

但张良懂得以情动刘邦,推辞道: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他只留与刘邦最初相遇的地方作为封地,用于日后感情念怀。

刘邦听后大为动容,便同意他离去。

后记:

同为刘邦鞠躬尽瘁的汉初三杰,最终命运却是如此不同。

韩信功不世出,天下无敌,但却以下犯上,招来杀身之祸。

萧何一心为公却受猜忌,难守初心,卷入损他利己的是非纷争。

只有张良一人不被繁华迷乱眼,内心坚守如一。

纵观张良的一生,正如刘邦的评价,他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做事遵从自己的本心,但又不会逾越规矩给自己招揽祸事。

知进退,明得失。

他在审时度势间收放自如,将一个“度”字拿捏得恰当好处,才最终收获了人生的安稳和丰盈。

更多文章

  • 赵括背骂名并不委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括是背锅的,赵括儿子赵盘,雅夫人是赵括的老婆么

    有人说赵括所生活的战国时期还没有纸,所以说赵括“纸上谈兵”是不对的。单从纸的发明时间来看,确实不能说赵括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应该从成语的精神实质上来看这个问题,而不是纠结于那个时候用的是纸还是竹简或布帛。[var1]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实质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赵括是不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汉朝只是徒有虚名?学者:甚至更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古语有言:“丞者,承也。相,助也。”丞相的本职即为上承王命,助理万机。秦朝建立后,丞相统领百官的权力更是被制度化。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正因此,丞相在一定时期内的权力、名称及等级变化,都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内王朝政治生态的发展情况。如在西汉时期,诸侯王国的丞相就发生了从权同中央到徒有虚名的转变

  • 吕布和曹营六将两次对阵,表面上都是逃走,其中暗藏什么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破吕布》中,吕布曾和曹营六将两次对阵,虽然表面上都是逃走,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暗藏什么玄机?吕布第一次和曹营六将对阵曹操带领大军从徐州战场返回,经过艰苦作战,杀死吕布手下大将薛兰、李封,收复兖州,于是进军濮阳。在濮阳城外,曹操和吕布两军对战,曹操便先后派出

  • 官渡之战时,曹操听说孙策攻打许都,为何不回军以防万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北方第一强者袁绍并不喜欢曹操。公元199年,他集结10万精锐要灭掉曹操。曹操立即北上迎敌。袁绍和曹操在北方交战,拖住了曹操的大部分兵力。这时候如果南方有人趁机同时对曹操下手,曹操就会被夹在中间吃亏,十分危险。南方有势力的诸侯,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孙策。刘表胸无大志,不敢得罪曹操。他

  • 《左传》故事楚国扩张路之不意而至的小姨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中国式婚礼之大红色楚文王正愁找不到扩张的理由呢,送上门的肉怎么能不吃,于是,九月,派兵攻打息国,息国求救,蔡国并不知道息和楚国的阴谋,于是派兵营救。楚国按照计划攻打蔡国,在莘击败了蔡国,并且将蔡哀侯俘虏,带回了楚国。[var1]息夫人息妫像蔡哀侯在楚国,一直记恨着息国,便对楚文王说息妫是

  • 《左传》故事晋国再次内乱的源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66年,骊姬很受宠爱,想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于是贿赂晋献公的宠臣梁五和东关嬖五,让他们对献公说:“曲沃,是国君的宗邑。蒲与南屈北屈,是国君的边疆重镇。不可以让这几个城池没有主人。宗邑没有主人,百姓不会尊重您的权威。边疆没有主人,就会让戎狄虎视眈眈。戎狄虎视眈眈,百姓轻视

  • 三国正面对决,有哪些人能击败赵云?数来数去也就这3人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时有谁能打赢赵云,三国赵云单挑记录,三国赵云实力排行榜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猛将虽多,但数来数去,能和赵云排名在同一档次的猛将,也就以下10人而已!所以说,要想知道谁能击败赵云,我们只需要把赵云和这10人拿来对比一下即可!一、吕布战赵云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公认的天下第一猛将,其战斗力之强,就算是关羽张飞联手都没办法占据上风!后来的濮阳之战中,罗贯中更是借

  • 读完商鞅变法与吴起改革,我终于知道,原来法家都是精致利己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起变法的故事简短,法家如何评判商鞅变法,商鞅老师是吴起吗

    商鞅对于吴起的抄袭[var1] 商鞅变法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从“徙木立信”说起吧,这看起来是原创吧?但却不是的,因为在好几十年之前,这一招就已经被吴起玩过了。 吴起在魏国做将军对军队进行改革的时候就曾经做过了一次“车辕立信”。那个时候的吴起下达了一条命令在城北树立了一根车

  • 东汉两位外戚将领,收复西域、平定匈奴,和窦太后都有血缘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论汉朝的外戚将领,西汉有卫青、霍去病,创造了收复河西封狼居胥的壮举,成为华夏武将对外反侵略战争的最高荣誉。即便汉武帝后期颇具争议的李广利也有攻克大宛,平定西域之功劳。进入东汉,汉明帝到汉和帝时期又出现两名外戚将领。他们和西汉的著名皇后窦漪房有血缘关系,他们的名字就是窦宪和窦固。上图_ 窦固(?~88

  • 打败匈奴的汉朝哪位英雄比霍去病还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对抗匈奴11位名将,岳飞评价卫青和霍去病,霍去病丑照和霍去病帅照

    汉朝的强大深入人心,就连当时的罗马帝国都对“汉人”十分钦佩,因为汉朝的人强大。大汉的强弱,是靠军队的战斗力。汉朝的很多名将,总会被拿来和他们比较。有人认为,韩信作为西汉的开国英雄,兵家四圣之一,这样一个用兵如神的人,无愧于战神的称号。但是小编觉得,韩信当年是没有机会去对抗匈奴的。即便他出手了,韩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