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接手百废待兴的王朝,却“躺平”治国?浅析黄老思想的重要性

刘邦接手百废待兴的王朝,却“躺平”治国?浅析黄老思想的重要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291 更新时间:2024/2/28 0:12:35

然而,在汉朝初期的文化版图中,儒家思想并非是一家独大的地位。

与之截然不同的“黄老思想”反倒占据上风,成为风靡一时的新思潮。

但事实上,这并非是统治者的任意选择,而是迫于政治局势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毕竟短短数十年,叱咤风云的秦帝国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崩离析。

作为后起之秀的刘邦,在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后,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在诸多因素的促成之下,刘邦最终选择了“黄老思想”。

依托黄帝之名,彰显学说正统性

顾名思义,“黄老思想”中的“黄”指称的是黄帝,而“老”指的是老子

一般认为,后人加托黄帝之名,留下了与道家思想极为相近的黄帝一说。

战国时期,道家、黄帝之说便已流行开来。

但当时还尚未结合形成“黄老思想”,而是作为独立的思潮并存。

然而,在诸子百家争相斗艳的时代,任何一门学说既能在今日成为显学,也能因变幻莫测的时代成为昨日黄花。

因此,为了兼采别家之长,不少学派放下门户之见,往往择善而从,寻求学问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以老子思想为表率的理论家们很快发现,黄帝一说与自身学问有几分相似之处。

于是,在探索无为如何有为的政治路线下,双方理论家聚集在了一起。

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就此结合,成为道家的新分支——“黄老思想”。

秦汉之际,“黄老思想”学派基本形成。

以至于汉代文献中有关于“道家”的说法,大部分都是指称“黄老”一说。

如《史记》中曾记载:“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

这里所言的“道家”,便是黄老道家,而非老庄道家。

尽管名称上是兼具黄、老,但黄老道家的核心还在于老子。

黄帝作为传说时代中的人物,流传下来的著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应于当时社会的发展。

但为了衬托出学说本身悠长的历史,同时也是为了和自称继承周礼的儒家相对抗。

老子学说的人选择了依托黄帝之名,以彰显自身学说的正统性。

当然,春秋末年应运而生的老子思想,也在与黄帝学说的融合过程中,依据时代的需要发生了些许的变化,并非是原汁原味的。

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纳入了法家的思想。

或者说,黄老道家实际上是包裹着黄老“无为”的外衣。

内核却仍是不放松控制与镇压的法家思想。

但不论如何,“黄老思想”对百姓所展现的宽容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期待。

只是,光有正统性和期待值并不足以促使汉初统治者选择“黄老思想”。

真正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当时的政治局势。

基于政治现实,“黄老思想”独树一帜

秦朝迅速消亡的原因,在汉初统治者看来,是因为秦朝的严苛刑罚与君王暴政。导致忍无可忍的农民队伍奋起反抗。

陆贾在《新语》中便总结道:“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

这并非是陆贾一人的见解,就连刘邦本人也是这般看法。

刘邦早年做官期间,已经近距离接触过农民队伍,知晓他们对秦朝的怨恨是从何而来。

因而成为汉王后,他靠着反对秦朝暴政的口号,聚拢了天下人心。

这也意味着,汉初统治者若想统治长治久安下去,必定无法延续秦朝的严刑苦诛。

他们只能采取更为温和的方式与民相处。

而此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思想,莫过于儒家和黄老道家。

儒家崇尚仁恩,讲究宗法情谊。

它与秦朝追捧的法家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对待民众的方式也是十分温和。

这不是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文化期待么?

实际上,汉初统治者并非没有考虑过以儒治国。

思想界甚至还因此展开了一场儒道之争。

《史记》记载道:“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但是,相比于黄老道家,儒学缺乏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指的便是秦朝坑儒行径所引发了世人对儒学的轻视。

对于儒学或是儒士来说,秦朝坑儒的做法无疑是暴虐行为。

但对于汉初统治者来说,秦朝的做法并无不妥。

首先,为了实现皇权的绝对统治,实行文化专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唯一的区别便是不同的王朝所尊崇的思想并不一致。

其次,就刘邦个人而言。

他极为敬佩秦始皇的魄力。

拥有“粉丝”滤镜的他自然地也就跟着秦始皇一道拒斥儒学。

那么何谓“地利”呢?

一言以蔽之,“地利”指的是当时凋零的社会经济。

一方面,秦朝统治期间,极度压迫底层民众的利益。

此举导致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了崩溃的地步。

此后,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割据战争又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雪上加霜。

因而,汉朝从秦朝手中接下的社会,并不是一片繁华的,而是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

《汉书》记载道,汉初的人口远不及秦代的数量。

其中,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大约是秦朝时期的十分之三。

大部分人或是死于战乱,或是活生生地被饿死、冻死。

由此看来,汉初的经济状况非常不乐观。

就算地主们想要充实自己的口袋,也无利可图。

社会经济凋零的另一面却是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

这也就意味着,倘若光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去治理国家,那么它只能顾及到一个方面。

即,宽容地让百姓们放手去发展生产。

但时间一长,其问题也暴露出来。

那就是,无法处理因阶级利益冲突引起的暴动等问题。

刘邦

而见识到农民暴动厉害的刘邦,是绝不可能再让历史重现。

换言之,必须要有一种思想,既强调对百姓的宽容,又具有一定的政治威慑力,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基础。

而外具宽容、清净而内行严厉法治的黄老思想恰是如此。

至于“人和”讲的便是围绕在统治者身边的谋士成分。

儒学在秦朝遭遇大劫,侥幸活下来的儒士们虽有为国为民的意愿,然而却没办法得到朝廷的重用。

相反,“黄老思想”的追随者们却活跃在政坛之上。

如萧何、曹参、陈平等人均是刘邦的亲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

刘邦读书不多,对诸子百家了解不多。

可他又是个善于纳谏的好皇帝,对亲信、谋士们的话几乎都能接纳。

当然,接纳的后果便是助力刘邦拿下了天下。

因而,在黄老之学氛围极为浓厚的环境中,尝到甜头的刘邦便顺其自然地以“黄老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无为”最终“不为”:黄老思想的没落

如前所述,“黄老思想”纳入了法家的主张,因而在法治方面保证了政权的基本运行。

但说到底,道家的“无为”是极力排斥法律的。

这是其无法根除的缺陷。

因而,在消极的执法、司法等过程中,“无为”被逐渐地推向极端化和绝对化,变成了绝对的“不为”。

最终给汉朝带来了严重的混乱和危机。

如在吏治方面,不管官职大小一律推崇“无为”.

官员每天按时来到官府不是为了处理政务,而是为了吃喝玩乐。

根据《史记》记载,惠帝二年,曹参接任相位之后,便每日在府邸喝酒。

他还怂恿下级官员给自己唱歌助兴,使整个相府都处在歌舞升平的氛围中。

更有甚者,曹参还鼓励惠帝一道喝酒,不理朝政。

显然,此时的黄老之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

从文帝后期开始,汉朝统治者逐步改变了治国的文化策略,由黄老之学慢慢过渡到儒学。

贾谊正是这一过渡的重要推手。

作为文帝的亲信,贾谊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强调法制的可能。

同时,贾谊数次在文帝面前进谏、历陈社会发展时弊,请求文帝采用儒家思想,实行积极有为的政策。

尽管这些说法在当时未被采用,但给文帝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等到他后期掌权之后,便依照贾谊的说法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方面,文帝采纳儒家“大一统“的思想,极力地削弱诸侯势力。

另一方面,他又在全国范围内强调德行的重要性,推行教化。

种种举措,促使黄老之学备受冷遇,只能走向没落。

与此同时,这些措施又可作为儒家治国理论现成的实践案例。

为武帝时期基本统治思想的转变、全面采用儒家学说提供了理论、实践上的双重准备。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五年不出门、凡事先请示,为自保,张良值得吗?六字概括最为恰当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谋士张良经典语录,张良个人简历,张良赎妻

    这也是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华夏民族大一统政权。而在这王权霸业成就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其他人的鼎力相助。张良、韩信和萧何被誉为“汉初三杰”,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功高盖主,必然会引发君主猜忌和怀疑。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三人也迎来了不尽相同的人生命运和结局。韩信被灭族,萧何积劳成疾、病逝而终。只有

  • 赵括背骂名并不委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括是背锅的,赵括儿子赵盘,雅夫人是赵括的老婆么

    有人说赵括所生活的战国时期还没有纸,所以说赵括“纸上谈兵”是不对的。单从纸的发明时间来看,确实不能说赵括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应该从成语的精神实质上来看这个问题,而不是纠结于那个时候用的是纸还是竹简或布帛。[var1]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实质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赵括是不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汉朝只是徒有虚名?学者:甚至更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古语有言:“丞者,承也。相,助也。”丞相的本职即为上承王命,助理万机。秦朝建立后,丞相统领百官的权力更是被制度化。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正因此,丞相在一定时期内的权力、名称及等级变化,都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内王朝政治生态的发展情况。如在西汉时期,诸侯王国的丞相就发生了从权同中央到徒有虚名的转变

  • 吕布和曹营六将两次对阵,表面上都是逃走,其中暗藏什么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破吕布》中,吕布曾和曹营六将两次对阵,虽然表面上都是逃走,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暗藏什么玄机?吕布第一次和曹营六将对阵曹操带领大军从徐州战场返回,经过艰苦作战,杀死吕布手下大将薛兰、李封,收复兖州,于是进军濮阳。在濮阳城外,曹操和吕布两军对战,曹操便先后派出

  • 官渡之战时,曹操听说孙策攻打许都,为何不回军以防万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北方第一强者袁绍并不喜欢曹操。公元199年,他集结10万精锐要灭掉曹操。曹操立即北上迎敌。袁绍和曹操在北方交战,拖住了曹操的大部分兵力。这时候如果南方有人趁机同时对曹操下手,曹操就会被夹在中间吃亏,十分危险。南方有势力的诸侯,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孙策。刘表胸无大志,不敢得罪曹操。他

  • 《左传》故事楚国扩张路之不意而至的小姨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中国式婚礼之大红色楚文王正愁找不到扩张的理由呢,送上门的肉怎么能不吃,于是,九月,派兵攻打息国,息国求救,蔡国并不知道息和楚国的阴谋,于是派兵营救。楚国按照计划攻打蔡国,在莘击败了蔡国,并且将蔡哀侯俘虏,带回了楚国。[var1]息夫人息妫像蔡哀侯在楚国,一直记恨着息国,便对楚文王说息妫是

  • 《左传》故事晋国再次内乱的源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66年,骊姬很受宠爱,想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于是贿赂晋献公的宠臣梁五和东关嬖五,让他们对献公说:“曲沃,是国君的宗邑。蒲与南屈北屈,是国君的边疆重镇。不可以让这几个城池没有主人。宗邑没有主人,百姓不会尊重您的权威。边疆没有主人,就会让戎狄虎视眈眈。戎狄虎视眈眈,百姓轻视

  • 三国正面对决,有哪些人能击败赵云?数来数去也就这3人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时有谁能打赢赵云,三国赵云单挑记录,三国赵云实力排行榜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猛将虽多,但数来数去,能和赵云排名在同一档次的猛将,也就以下10人而已!所以说,要想知道谁能击败赵云,我们只需要把赵云和这10人拿来对比一下即可!一、吕布战赵云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公认的天下第一猛将,其战斗力之强,就算是关羽张飞联手都没办法占据上风!后来的濮阳之战中,罗贯中更是借

  • 读完商鞅变法与吴起改革,我终于知道,原来法家都是精致利己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起变法的故事简短,法家如何评判商鞅变法,商鞅老师是吴起吗

    商鞅对于吴起的抄袭[var1] 商鞅变法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从“徙木立信”说起吧,这看起来是原创吧?但却不是的,因为在好几十年之前,这一招就已经被吴起玩过了。 吴起在魏国做将军对军队进行改革的时候就曾经做过了一次“车辕立信”。那个时候的吴起下达了一条命令在城北树立了一根车

  • 东汉两位外戚将领,收复西域、平定匈奴,和窦太后都有血缘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论汉朝的外戚将领,西汉有卫青、霍去病,创造了收复河西封狼居胥的壮举,成为华夏武将对外反侵略战争的最高荣誉。即便汉武帝后期颇具争议的李广利也有攻克大宛,平定西域之功劳。进入东汉,汉明帝到汉和帝时期又出现两名外戚将领。他们和西汉的著名皇后窦漪房有血缘关系,他们的名字就是窦宪和窦固。上图_ 窦固(?~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