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国仅用3万人差点灭楚,为何秦国要用60万?前者争霸,后者灭国

吴国仅用3万人差点灭楚,为何秦国要用60万?前者争霸,后者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264 更新时间:2024/2/14 11:23:40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号称“带甲百万”的强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诸侯国,在春秋末期差点被新兴的吴国以3万兵马灭掉。到了战国末期,国力已经无比强盛的秦国伐楚,却足足出动了60万兵马,这是为什么呢?

[var1]

柏举之战,以少胜多的典范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命孙武伍子胥为大将,弟弟夫概为前锋,亲自领兵3万进攻楚国。吴国水师强大举世皆知,但楚国位于长江上游,而吴国在下游,水师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于是吴国大军到达淮汭地区后,孙武放弃水军,向南行进。

[var1]

楚国方面一直认为吴国会从水上做文章,将主要防御力量放在了水上,陆战方面则少了几分谨慎。孙武率领三千多将士组成先锋,迅速攻破楚国北部地区大隧、直辕、冥阨三道防线,直入楚国腹地,吴军大部队随后而至,实现了对楚国的奇袭。

楚王得知吴军已经到达汉水地区后慌了神,吴军此时已经距离楚都不远了,而且吴军是奇袭至楚国境内,等待楚国其他地区部队救援已经来不及了。为了争取时间,楚王命令子常、沈尹戌、史皇三位大将前往汉水御敌。

吴国领兵大将乃是孙武,这位被后世称为兵圣的存在用兵自然出神入化,楚国派出的三位大将根本无法抵御吴军的兵锋,吴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攻打到楚国首都郢都。

[var1]

吴军能够攻下楚都也有一些运气成分,楚昭王得知前线败退的消息后,立刻起身向西逃亡,并将守卫都城的楚军精锐调走了大半,因此楚都此时防卫力量薄弱,吴军才会轻而易举地攻破楚都。

吴军在攻破楚都后,在城内烧杀抢掠,伍子胥更是平了楚平王的坟,这一系列举动引起楚国百姓的强烈不满。后来楚国在盟友秦国的支持下赶走了吴军,虽然楚国没有被吴国所灭,但国力遭受巨大打击,说是腰斩也毫不为过。

吴国没有灭掉楚国的多方面因素

首先明确一点,攻破都城并不代表灭国。吴国奇袭令楚国方面应对失措,出动的是驻扎在郢都周围负责警戒工作的部队,真正的精锐部队并没有及时赶到战场,这才导致楚军的溃败。

[var1]

另外楚军高层的决策失误也是导致战败的主要因素。楚军本可以利用本国多山水的地理优势来防御吴军的进犯,但楚军将领却主动出击,与有备而来的吴军正面对抗,导致连连战败,从而导致楚都的陷落。而楚国军队力量并没有被一网打尽,只不过是被吴军的奇袭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没有及时回援而已。

吴国自身也陷入内忧外患之中,根本无力占据楚国领土。前文提到过吴王阖闾攻破楚都之后,命人烧杀抢掠,引起了楚国百姓的不满,楚国人的反抗运动在楚地遍地开花,吴军兵力有限,无法应对如此多的叛乱。而且秦国出兵帮助楚国,使得吴国面临严峻的外部军事压力。

[var1]

此时,吴国内部也发生了叛乱,吴王阖闾之弟夫概在兵败后对吴王愈加不满,干脆提前班师返回吴国,发动叛乱争抢王位。越国也趁机攻打吴国,侵占吴国领土,阖闾腹背受敌,无奈之下只好撤退,最终攻占楚都的吴军还是没有彻底灭掉楚国。

吴、秦伐楚出动兵员数量相差巨大的原因

首先,两国对楚地发动战争的目的不同,吴国是为争霸,而秦国是为灭国。春秋末期,晋楚争霸愈加激烈,晋国扶持吴国牵制楚国,但没想到吴国崛起速度太快,隐隐有成为霸主的趋势。

而吴国和楚国相邻,冲突时常发生,因此吴国发动“柏举之战”的目的是为了重创楚国,保证吴国的霸主地位,而实际上吴国并不具备灭楚的实力。而战国末期,秦国的目标始终如一,那就是灭六国,实现天下一统,因此秦国出动60万大军伐楚显然是做好了占领楚国全境的准备。

[var1]

击败楚军主力,占领楚国都城的确很难,但占领楚国全境才是最难的,吴国3万兵马能做到前者已经殊为不易,想要完成后者,这些兵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楚国疆域那么大,出兵少了无法真正意义上的灭掉楚国,所以后来秦国才会不惜出动60万大军伐楚。

其次,战争方式不同。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率和兵员规模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春秋时期的大战出动数万人已经算是顶天了,而战国时期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所以吴国伐楚时出动3万兵马已经算是大规模入侵,而到了秦国攻楚,出动60万大军才能确保完全占据楚国。

吴国战胜楚国有一定取巧因素在里面,而秦国灭楚则是步步为营。如果秦国也效仿当初吴国的做法,直接攻占都城,那么楚地的百姓会甘心成为秦国百姓吗?答案显然是不能,攻下都城之后要分兵去攻打楚国其他地区,还要安抚楚地百姓,因此秦国不可能出动少量兵马奇袭楚国。

[var1]

其实,秦国在攻打楚国一事上不是没有经历过失败,李信曾经领兵20万伐楚,虽然李信在正面已经击溃了楚国军队,但后来楚地百姓和旧韩百姓又起兵反抗秦军,导致李信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从而惨败。

所以王翦在领命伐楚后,采取的是步步为营的策略,攻下一地便接手城防,同时命人安抚当地百姓,以确保后方安全,因此需要大量军队。

结语

破楚和亡楚是两个不同概念,吴军3万兵马攻破楚都的确很厉害,但吴国根本没有灭掉楚国的能力,它只能削弱楚国的实力,从而实现自己称霸的目的。秦国则誓要灭楚,也有足够的实力去灭楚,所以出动60万兵马显示了秦国灭掉楚国的决心,事实证明,秦国步步为营的战略的确有奇效,楚国最终也被秦国所灭。

更多文章

  • 宋江喧宾夺主,再次代替晁盖发号施令攻打三山,让晁盖倍感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晁盖上山林冲迎接晁盖,私放晁盖的晁盖怎么读,宋江怎么救晁盖

    最开始的时候,还不是这样,毕竟刚刚上山,除了那点儿名气,还真没有什么真枪实刀的功劳可以用来服众。宋江毕竟就是宋江,想到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建立自己的功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就是为了让自己有可以服众的功劳。这其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那就是梁山的老大晁盖晁天王,他是否同意呢?聪明

  • 同为历史上的雄主:朱棣万胜李世民,堪称真正的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轮功绩始皇帝大于朱元璋大于李世民,然后大于朱棣,轮个人能力朱元璋第一没意见吧,毕竟开局一个碗,始皇帝轮个人能力还真比不过朱元璋,始皇帝第2,朱棣第三,毕竟朱棣造反打天下成功了,李世民第四,为啥说李世民个人能力比不过朱棣,朱棣开局800人打一个国家,而李世民开局乱世,造反压力小点!未必就是千古一帝千古

  • 探究宋朝时期美食文化的发展和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文丨铭叔论典编辑丨铭叔论典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美食文化的国家,而宋朝时期的美食文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朝时期,烹调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食材的多样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宴席文化也开始兴盛起来。同时,美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这些美食文化的发展对于后世的美食文化产生了深

  • 秦王孙异人为什么姓孙?原来嬴异人并非姓孙,只是一种王室称呼!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王孙异人简介,历代秦王的名字,嬴异人为什么姓孙

    [var1]秦王孙异人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他姓孙,实际上并非如此。秦王孙异人的全名为嬴异人,秦王孙不过是对出身秦国王室儿孙的一种称呼。嬴异人在赵国做质子时,安国君还没有登上王位,在秦国也只是太子,当时的秦王是秦昭襄王,也就是说秦昭襄王是嬴异人的爷爷,按照辈分来算所以才称呼异人为秦王孙,不仅是嬴异人

  • 丰臣秀吉为什么发动战争攻打大明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丰臣秀吉作为日本战国三杰,几人都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天花板级人物,他们的存在才有机会让日本结束战乱,大致上走向了统一。这三人之所以能成为日本战国时期顶尖人物,主要是他们都有超人的能力,让他们在乱世中保持极大的竞争力,最终创下一世霸业。那么,这三人中启承上启下的人物是谁?我觉得当属丰臣

  • 兵圣吴起的黑白往事:从儒门弃徒到一代名将,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吴起者,卫人也,仕于鲁”,吴起这个人是卫国人,却在鲁国当官,而他的妻子又是齐国的人。这就是矛盾的根源!当时,齐国正在攻打鲁国,吴起就知道自己一飞冲天的机会来了,本来鲁人都准备推他当将军了,可是好事多磨,鲁人对他又起了疑心,因为他妻子是齐国人。[var1]吴起自己就不是鲁国的人,鲁国国君用他的时候难

  • 张献忠死后,有李定国率军抗清,李自成死后,谁挑大梁抗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张献忠战死之后,其余部由其四个义子孙可望及李定国等人,继续统领,坚持抗清斗争,其中,军事才能突出的李定国,一直坚持了十七年,后来,李定国不幸病死。而孙可望则投降了清军,当了可耻的叛徒,后来被清军借狩猎的机会,将其射死。那么,闯王李自成战死之后,他的部队,由谁统领?是谁挑起了大梁?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

  • 【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物篇——陆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康县岸门口镇)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

  • 秦穆公——比秦始皇更厉害的秦国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穆公和秦始皇的辈分,秦穆公和秦始皇差了几代人,秦始皇和秦孝公秦穆公的关系

    毕竟秦始皇的种种事迹为历史留下了五彩斑斓的一笔,反而秦穆公在历史上所留下的内容多多少少显得有一些苍白。[var1]对于秦穆公,大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秦穆公和宋襄公一样妇人之仁,之所以能够成就春秋时期的一番伟业,只是秦穆公运气好了罢了。毕竟当时秦穆公既没有好时机也没有好位置,但是好在秦穆公爱惜

  • 衡水出土一明代石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碑文上刻记的“董仲舒下帷授徒”清晰可辨。故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中新网衡水3月17日电(崔志平 赵栋)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文物管理所17日透露,该县房庄镇榆林村出土一通明代石碑,佐证了汉代大儒董仲舒“下帷授徒”的相关情况。据介绍,此碑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有409年历史。碑体长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