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场辛苦为谁忙,项羽征战一生,难道只为刘邦作嫁衣裳吗?

一场辛苦为谁忙,项羽征战一生,难道只为刘邦作嫁衣裳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877 更新时间:2024/1/28 6:25:14

因此,有人说,刘邦是上天的“宠儿”,项羽是上苍的“弃子”;也有人说,项羽征战一生,只是个作嫁衣裳的可怜人;还有人说,项羽死的是那么的蹊跷,刘邦成功的又是那么的幸运。

虽然,这样去想,有些唯心的意味,但纵观项羽和刘邦一生的生死大事,似乎有过太多巧合,以及让人困惑,又不得不让人多想。

▲刘邦剧照

项羽的成名之战——巨鹿之战。对于此战,用民国学者蔡东藩的话说:“邯(章邯)不败,秦不亡……章邯一去而秦无人,安得不亡!谁谓冥冥中无主宰乎?”。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项羽“巨鹿之战”的胜利,就没有秦国的灭亡。当然,这里讲的灭亡,不是秦始皇说的“一世、二世,乃至万万世”,而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灭亡。

同样,如果秦国不亡,项羽失败被杀,秦国再度雄起,刘邦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尤其是“巨鹿之战”之中的“破釜沉舟”,纵观刘邦手下诸多名将,5万对40万,而且这40万大军中至少有30万的长城边军,谁又能当此重任,唯有霸王项羽吧。

对于秦国的灭亡,蔡东藩也似乎认为是“冥冥中有天意”。

▲刘邦项羽剧照

后来的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几乎被项羽的3万楚军全歼。刘邦一路从彭城(江苏徐州)逃到了灵璧(安徽宿州),其残部却被项羽的楚军三重包围,眼看将被聚歼。

就在这时,谁知好巧不巧,忽然西北暴风猛袭而来,天空飞沙走石,甚至连树木都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令楚军阵营一片混乱。

于是,刘邦抓住良机,成功突围,逃了出来,身边却仅余10余骑跟随,而他的父亲和妻子均成了项羽的俘虏。

再后来的垓下之战,原本项羽在韩信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围攻下,仅率800精骑冲出了重围,甚至还甩掉了灌婴5000精骑的追杀。

虽然,身边仅有100余骑,所幸逃了出来。

谁知,项羽还未来得及高兴,居然又好巧不巧地迷路了。

正当项羽焦急之时,忽然看到一个老农,以为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谁知却是“船漏偏遇打头风”。

原来,这个老农的儿子曾死在楚军的刀下,老农想要报复楚军,于是指了一条错误的路线,直接将楚军引上了一条沼泽之路,从而延缓了楚军的逃跑良机。

这事,你说巧是不巧,这样的一个老农偏偏就在这生死关头出现在了项羽的面前。

▲刘邦项羽剧照

虽说,项羽最终是自杀的,但也可以说,这个老农才是将项羽推向深渊的“黑手”。

最后,再来看看韩信,他投靠刘邦时,刘邦根本就看不上韩信,即使夏侯婴极力推荐,也只让其担任了个看守粮仓的小官,待遇比在项羽身边当亲兵(郎中)还不如。

因此,韩信叹息一声,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于是,在从长安到达南郑的行军途中,韩信趁机逃离军营,打算另觅明主。

然而,就在韩信前脚刚刚逃走,萧何后脚就好巧不巧地赶了回来,并知道了此事,于是来不及向刘邦“请假”,就急忙前去追寻韩信。

当时,刘邦大怒,还以为萧何也背叛自己逃跑了。

最终,在韩信逃跑一两天后,居然好巧不巧地,还真让萧何给追上了。

试想一下,古代军队,一旦发现有将领或士卒逃跑,抓到都是处斩的下场,而且还有连坐之法。所以,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卒,逃跑时应该都非常谨慎,逃跑的线路差不多也是四面八方,难有定数,而智谋无双的韩信却就偏偏给萧何被追到了。你说这究竟是人为,还是天缘。

如果没有韩信,刘邦还能夺得天下吗?这可能谁都能以预料。

同时,在项羽死前,他还曾对身边的28骑大发感慨:我从起兵到现在,经八年、历七十余战,未尝一败,遂称霸天下,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刘邦剧照

项羽打了一辈子仗,七十余仗从无败绩,唯有垓下之战一败,竟然被三国鬼才郭嘉说成“恃勇无谋”。如果真是有勇无谋,能打七十余场从无败绩的胜仗吗?

只此一败,不知为何,项羽居然会认为是天要亡他,这才自杀。自杀时,项羽年仅31岁,刘邦54岁,而刘邦仅比项羽多活了6年。很难想象,如果项羽回到东江,这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

也就是说,随着项羽的自杀,刘邦的天下几乎就是一路阳光,畅通无阻。

这一切的一切,虽说有太多的人为因素,但这一个个的巧合又很是令人感叹,似乎刘邦就是个上天的“宠儿”,也太幸运了;而项羽就是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上苍“弃子”,也太可悲了。

这,或许正应了《红楼梦》中的一首诗: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图片来源网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江的偶像是黄巢吗?答案是否定的,宋江的偶像其实是个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从上面分析很明显宋江根本就看不上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比宋三郎的诗句霸气多了的黄巢,而且从这种嘲笑中,宋江其实也隐含了自己对其拒绝招安做法的嘲笑,结合宋江后来努力寻求招安的做法和当年黄巢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宋江的偶像其实应该是黄巢手下的第一猛将,后来的后梁太祖朱温朱全忠。大家经过对

  • 朱棣继位后,朱允炆结局成谜,朱标妻子和其他子女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建文元年,朱棣彻底翻脸,公然起兵造反,挥师南下,发动了“靖难之役”。但是朱允炆在他的亲叔叔朱棣面前,或许还是太年轻了,缺乏经验和谋略,无论是老将耿炳文,还是“大明战神”李景隆,都没能阻止朱棣大军的南下步伐。这场自家人为争权夺位发生的“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最终以朱允炆失踪,朱棣继位而结束。成王败寇,即

  • 一朝天子一场杀伐,东吴政争之烈,远超现在的宫斗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吴招亲故事简介,东吴名将丁奉简介,东吴陆逊简介

    吴国立国51年,内部的流血政争,差不多就持续了48年。大帝孙权:开启东吴政争流血先河,并为东吴走向衰败埋下祸根229年,孙权称帝,仅仅过去2年多,因自己失察之过,便在第3年引发了震惊三国的“二宫之争”事件,又称“南鲁党争”,即:东吴太子孙和(孙权第三子)与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之间为争夺储君之位,而

  • 朱元璋明明有26个儿子,为什么选择朱允炆继承大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明明儿子很多,恐怕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不缺儿子的皇帝了,但是他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了孙子继承皇位,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最早的时候,朱元璋是有太子的,就是自己的大儿子朱标,而朱标也是马皇后所生,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朱标命不太好,虽然政绩突出,深受朱元璋的喜欢,朱元璋称帝的当年就被立为太子,

  • 秦桧的曾孙秦钜,拉着两个儿子跳入烈火,以身许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桧曾孙秦钜,秦桧身边的两个侍女,秦桧的第29代孙子

    最近因为电影《满江红》,秦桧的恶名再次被人提及。杭州西湖的岳飞墓前,双手被绑、遭人唾说的秦桧夫妇像,更是有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来描述这一现象。因为电影,一些秦姓朋友感觉抬不起头来,因为“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其实大可不必,秦桧是秦桧,与姓不姓秦,甚至即便是他的子孙后代也

  • 刘备亲率大军伐吴,为何大败而归?诸葛亮道破玄机:原是少了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为什么大军伐吴,刘备东征伐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谈伐吴原因

    《三国志》记载,刘备想要伐吴的时候,孙权曾遣使求和,却没有得到刘备的同意。这一场战场打响之后,吴军也一直处于下风。可是到了次年,情况则发生了扭转,“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xiāo)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意思是说,陆逊(陆逊原名

  • 朱元璋爱了她一生,立她的儿子为太子 孙子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的朱元璋最爱谁,朱元璋共有几个太子和女儿,朱元璋和太子对话视频

    大多数皇帝则是后宫佳丽三千朝秦暮楚,不能一心一意一双人。而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却是诸多皇帝中的一股清流,他与自己的发妻马皇后恩爱一生,眼里心里只有她一人,后宫三千粉黛如同虚设。马皇后去世,帝恸哭,悲伤不能自已,朱元璋在之后的有生之年里不再立后。在他内心里,只把马皇后生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家人,太子之位也是

  • 历史上项羽举鼎是真的吗?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当时的计量单位和现在不同,但这个重量也不容小觑,项羽当真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够举起那么重的大鼎吗?历史上项羽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称项羽“力能扛鼎”,宿迁民间也流传着“霸王举鼎”的传说:项羽为了联络桓楚抗秦,举起了四位壮汉合力都不能举起的千斤之鼎。

  • 聊聊宋代货币:不仅有纸币,连茶叶、香料也可以充当货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近几年中国人的钱包恐怕是大幅度“缩水”了。所谓的缩水,指的是我们对钞票的使用和存放的行为大幅度减少。随着这些年电子货币在国人经济生活中的普及,我们对纸币的依赖逐步降低。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纸质货币会退出市场,不再是金融流通领域的价值符号,而成为博物馆中的藏品。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宋朝初期,时称“

  • 王岩叟的所作所为,因何让好友司马光捏了一把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光的优缺点,司马光个人经历,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行为

    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滔滔驾崩后,当了八年孙子的宋哲宗终于得以亲政。宰相刘挚与尚书右丞苏辙因遭谗臣疯狂诋毁,主动上书请求避位。重臣王岩叟劝谏宋哲宗:“陛下亲政以来,排斥奸邪,整顿朝纲,正本清源,真可谓新朝新气象!希望陛下勿忘‘挚与辙之功居多!’臣恳请朝廷严查恶意诋毁二位大臣者有何险恶用心,‘重惜腹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