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如何看待“大义灭亲”

孔子如何看待“大义灭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526 更新时间:2024/1/26 3:57:46

[var1]

一则.秩序

弟子子游出任武城宰,孔子问他那里有什么人才,子游答,有一个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肯定澹台灭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没有公事的时候从不到我的住处,我是他的上司,而他不巴结我。一个是,他走路从不走小路。所谓“行不由径”,径就是小路。这个说法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因为后来澹台灭明也成了孔子的弟子,虽然他长得很丑。

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说他“割不正,不吃”,“席不正,不坐”,进食时,食物切割得不整齐,不方正,不吃。如果大大小小,一团乱麻一样堆放在那里,即使美味无比,也不迁就。就坐前,一定把席子摆得端端正正,否则不会坐下去。

行不由径,割要正,席要正。三件事,看上去都有点无厘头。但三件事之间又有着隐秘的联系。即,分寸感与秩序感。

从现实角度考量,很多自我约束行为,有其实际意义。比如,走小路,抄近道,诚然提高了时效,但风险系数也在提高。小路两旁草木丛生,隐藏着蛇虫之类毒物,不小心就会被咬伤;因为走的人少,小路上的坑坑洼洼要多一些,可能会崴了脚。相反,大路宽敞明亮,危险状况一目了然。

“割正”亦然。食物切割的乱七八糟,虽然味道没变,但吃起来心情会受到影响。一份赏心悦目的饭菜跟一份胡乱摆放的饭菜,给人的心理感受能一样吗?

日本人的美食名气不小,跟他们重视细节不无关系。他们重视颜色的搭配,食物的形状,摆盘,甚至刀在鱼身上的划痕都有讲究,做味增的豆子都是一粒一粒的选出来的。“味增”是一种豆酱,作为原料的豆子,是大,是小,并不影响做出来的品质,但这是全方位的“割正”,或者说,“割正”是简化了的、符号化的美食准则,以此要求自己,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席正”亦如是。一个人坐得歪歪扭扭,或许会影响别人对其内在的判断。今有“外貌协会”,看脸行事,古代并不比今天高明,第一印象也产生作用。看你第一眼就不爽,你的意见,提出的想法可能就会被别人毙掉。

基于利益考量的条条框框,逐渐进化完善,形成了规则与秩序。这些秩序,就是日规范,所谓“礼”。它们约束着人类的言行,帮人类规避掉一些潜在的风险。

而在我们的历史实践中,有些行为是专门针对条条框框的,以打破传统为荣、为乐。你让我把衣角扯平,我偏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你让我定时沐浴,我偏扪虱而谈,一边在裤裆里抠虱子,一边高谈阔论;你让我按部就班,我偏放荡不羁,天马行空。魏晋风度至今仍有拥趸。

结果呢?反传统反僵化反固化,听上去很美,但反完以后,还是要制定新的秩序。秩序是永恒的,反秩序只是建立新秩序的开始。

二则.大义灭亲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为对孔子说,他们家乡有个人偷了羊,他的儿子出面举证,大家都认为这是个正直的人。孔子对此很不屑。他说,我们家乡跟你们家乡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价值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初读此言,第一反应是,孔子太自私了,怎么可以不以大义为重?

但仔细琢磨,还是孔子说的有道理。所谓“大义灭亲”才是一个可怕的词汇。

什么是“亲”,这个很好判断,血缘关系、抚养关系。

但什么是“义”?每个人角度不同,对“义”的判断理解给出的定义不同。很多所谓的义,是阶段性的,地域性的,个人化的,有极大局限乃至完全相反。

而亲情伦理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素,是维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后链条,也就是底线。如果连这个底线都没了,还如称之为“人”?

有人也许会问,难道亲人是个杀人犯你也不管?你去纵容他,包庇他?

其实,所谓亲亲相隐,不是和亲人一起作恶,更不是主动地配合他,而是被动地退却,退到人性的底线。也有些人劝说犯法的亲人去自首,甚至举报之,但目的乃是让亲人的损害减至最低,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义”。请大家注意这个“灭”字。大义灭亲的关键不在“义”与“亲”,而在于“灭”。“亲”灭掉了,情感的阀门就彻底关掉。你就再没负担,为我所用。

殊不知,逼着他放弃人伦,貌似“大义”了,其实极危险。一个连亲情都能够放弃的人,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他对亲人无所顾忌,自然会将这种思维扩散至外部世界,对待他人亦如此。被你利用时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反咬你一口时,同样残忍、嗜血。鼓励“大义灭亲”,把某些人的“恶”调动起来,“统一认识”,养虎自重,会立竿见影地提高效率,最后,却是养虎为患。这种恶,一定会波及始作俑者,绝无其他选择。

你可以举出一万个例子,来肯定“大义灭亲”,但你无法否定人类的“不忍之心”。现在有些法律已经规定,对违法者的亲人可以不举证。乃至,如果妻子举证丈夫会对婚姻造成损害,妻子也可以不举证。这就是保留人与人的一点不忍之心,不忍之情。

(本篇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最奇葩兄妹爱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文姜齐国人,齐傒公的女儿,也是后来齐襄公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后来鲁桓公的夫人,这是文姜的基本的履历,大家先了解一下。春秋时代的初期,齐傒公有了两个绝色的女儿,是当时诸侯国国君,世子竞争的对象,都纷纷的涌向齐都临淄。当时齐女文姜很欣赏一个男子,就是郑国的世子姬忽,于是齐国的国君也是很宠溺自己

  • 第二刷《芈月传》,秦王嬴驷既不爱芈姝也不爱芈月:他只爱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芈月传秦王嬴驷结局,芈姝死前与芈月谈心,芈月妹妹芈姝扮演者

    从互帮互助到反目成仇,芈姝之所以与芈月决裂,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秦王嬴驷。在芈姝眼里,芈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她对芈月那么好,还多次得到妈妈楚威后的庇护,让她逃过一劫。为了救她,她喝了毒水,逼着妈妈派人给芈月治病。为了不让她妈出嫁后给芈月丢脸,她纳了芈月为妾,把芈月带到了秦国,远离了她母亲楚威后的势

  • 走进岢岚 · 离休干部风采 | 冯连春:扛枪卫国 管粮为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冯连春 我的父亲冯连春是河北省满城县人,生于1923年,爷爷去世早,是奶奶带着年幼的姑姑和父亲讨饭度日,过着流浪生活。几年后流落到荆山村,被一位好心的冯姓大叔收留,才安顿下来。父亲14岁就开始独自给大户人家放牛,只为能吃到一口饱饭。[var1]荆山村背靠太行山易县,南面是冀中平原,是我党较早的抗日武

  • 说春秋,赵国平原君因为签订割城协议被赵王骂死,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var1]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在几个兄弟之中属他最有贤能。礼贤下士,对平民态度也很好,人们都很拥护他。在赵国两度为相。[var1]公元前266年,范睢担任秦相,由于他的仇人魏齐藏在平原君家中,就让秦庄襄王把赵胜骗到秦国,平原君宁死也不出卖魏齐,秦王最后还是逼迫赵王

  • 说春秋,秦孝文王送给嬴政的鹿卢剑是一把什么剑,有什么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东周时期中原的古剑的剑首常常被做成圆形和圆盘形,对于这种剑人们一般称之为鹿卢剑。“鹿卢”也称之为“轱辘”。[var1]鹿卢剑是历代秦王的的佩剑,是王权的象征,因为和饮水工具鹿卢很像,所以称之为鹿卢剑。也被称为负手剑,秦王剑和宇宙锋。[var1]据说荆轲刺秦王时候,秦王背的剑就是鹿卢剑。荆

  • 《大秦赋》中的服饰尽力还原秦国历史,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先秦时期,百家争鸣阴阳家推行五行学说,说五行相生相克。各诸侯王对此深信不疑。特别是早年秦文公打猎的时候抓到一条黑龙。[var1]而黑色正好和五行中的水德相对应。所以秦国君自认为属于水德,全国都崇尚黑色。所以有人就认为秦国的衣服大都是黑色的,其实不是这样的。[var1]在秦陵兵马俑中,陶俑

  • 战国中期秦东出-北路秦赵邯郸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秦楚鄢郢之战、秦赵长平之战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任何一国与秦“单挑”,必败无疑。鄢郢之战时,秦昭襄王一个小小的“渑池之会”使赵国几十万大军乖乖的不敢越境半步;长平之战时,秦绝赵粮道,赵请粟于齐,齐王建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

  • 复盘长平之战:赵括真那么好骗,45万大军直接跳进包围圈?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序言 秦昭襄王47年,秦赵大战于长平,此战秦赵双方参与人数高达百万余人,但最终,秦将白起斩杀赵括率领的45万军队,赵国从此再无力角逐天下......这一幕堪称春秋战国以来的最精彩战役,其战斗之伤亡也创造了历史之最,白起因此成为战国杀神,而赵括则被永远地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被指责为“纸上谈兵”。不过,

  • 「春秋故事」宋襄公——因仁义声名鹊起,也因仁义兵败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或许是齐桓公已经提前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葵丘会盟上,齐桓公拉着宋襄公的手,嘱咐他帮忙照顾齐国的太子昭,以防将来其他兄弟威胁太子昭的国君之位。[var1]宋襄公从小便是齐桓公的粉丝,对齐桓公尊王攘夷、号令诸侯的英雄形象是既羡慕又崇拜。面对偶像的嘱托,宋襄公自然是连连点头答应。宋襄公七年,齐

  • 古代一直没有产生出民主、平等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不是借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孟子想要表达的是在君权体系也就是儒家所信奉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下,对于民众要更加重视,而并不是单单把民作为前手作为工具,这种理论在实际运用中,也就是历届封建政府在保证自己稳定的封建统治之下,以民为重而已,其本质依然是维护自己的中央权力,维护自己的封建稳定,这与民主自由大相径庭,民族自由是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