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走进岢岚 · 离休干部风采 | 冯连春:扛枪卫国 管粮为民

走进岢岚 · 离休干部风采 | 冯连春:扛枪卫国 管粮为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636 更新时间:2024/1/21 16:58:41

冯连春

我的父亲冯连春是河北省满城县人,生于1923年,爷爷去世早,是奶奶带着年幼的姑姑和父亲讨饭度日,过着流浪生活。几年后流落到荆山村,被一位好心的冯姓大叔收留,才安顿下来。父亲14岁就开始独自给大户人家放牛,只为能吃到一口饱饭。

[var1]

荆山村背靠太行山易县,南面是冀中平原,是我党较早的抗日武装活动地区。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1941年1月,17岁的父亲参加革命队伍,成为满城二区区小队的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晋察冀军区整合各县大队,区小队为主力部队,以应对日军的大扫荡,父亲随部队成为一分区的战士。父亲人小胆大,作战机警勇敢,1943年被选调到一分区司令部(杨成武任司令员)警卫连当警卫员。1944年成立军区直属武工队,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员。小说《敌后武工队》描写的就是他们直属武工队的真实故事。小说里的许多情节都是父亲和他身边战友经历过的事情。更为可贵的是“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就发生在父亲部队里。幸存的英雄学义就是同父亲生活战斗在一起的战友。

1945年父亲所在部队改编为察哈尔军区。父亲跟随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长方当侦察员,后任政治部侦察组长,曾参加过著名的张家口战役、北京土城战役、定兴、盂县等战役。1949年军区改编为六十八军,司令员年生是长征干部,开国中将。父亲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太原古城外围战斗。在一次化装侦察中,父亲带的侦察组在上兰村附近的飞机场察看敌情时,路遇一伙敌军。狭路相逢勇者胜,父亲当机立断,擒贼先擒,父亲首先靠上去手枪顶住校官,勇敢的侦察组战友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未开一枪,将敌军生擒,俘虏校官两名,尉官四名及数名随从士兵,缴获手枪十支。经审讯,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为部队分割包围,解放太原提供了可靠情报。4月24日太原古城解放,在庆功会上,侦察组集体立功,父亲个人立三等功一次,并获金星水笔一支、笔记本一本的物质奖励。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被派到华北军区速成中学学习,后在军区干部训练团任助理员。1953年在组织的帮助下,30岁的父亲才经审查批准,与母亲李素梅组成家庭,育有二男二女。母亲现年89岁,身体健康,儿女孝顺,安度晚年。

1955年父亲被授予上尉军衔,荣获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奖章。

1957年全国开展“反右”运动,父亲因在大会上说了“农村老家粮食不够吃,双轮双铧犁不能用”等实际情况,在后期的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中右分子,给予留党察看二年处分,降职转业到举目无亲偏远山区的岢岚县粮食局工作。享有随军家属待遇的母亲和我们姐弟3人,也在六二年压缩成农户在三井村落户。虽经历了不公的待遇,但父亲依然不计功利荣辱、个人得失,坚信共产党,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为党勤奋工作。

父亲工作的三井粮站,掌管着岢岚北川地区的公粮收购和所有干部职工的口粮供应。他工作非常认真,从不搞特殊批供,对自己严格要求。我家在农村没劳力,分的粮极少且次,在村里是典型的缺粮户,身为站长的父亲从不多买一斤粮食回家,我家是村里唯一在自留地里种玉米,并以此为主食的家庭。每到秋收季节,粮站人欢马叫,交公粮的队伍排成长队,全站职工连轴转,不管忙到晚上几点,也绝不让社员把粮拉回去。为防止粮食受潮,父亲领着职工不计报酬,每天早上人拉平车去河道拉石、拉沙,自建一栋无器材库房。父亲全身心地忙于粮站工作,整天有干不完的工作管不完的事。有时忙得连家也顾不上回,他一直保持军人本色,一支自制的猎枪常年陪伴自己,保护着国家财产的安全。多年来粮站的各项工作都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父亲的为人,在乡间也有很好的口碑。

“文革”中,父亲因坚持原则也受过批斗。大字报贴满我家租住的小屋。在一次批斗会上,父亲像铁人一样屹立着,不低头认罪,主持人便动手强压,相持中父亲解开大衣,露出挂满军功章的胸膛。一个山区县的小镇哪见过这阵势,群众顺势退场,夺权派也傻了眼,批斗会再没有组织起来,此举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1968年父亲回老家探亲,去距老家二里远的满城县神星镇逛集贸市场,看到一个摆地摊的佝偻老人,似曾相识,父亲驻足仔细端详,对方也开始看父亲。看着看着,父亲激动地喊出,“宋学义”,与此同时对方也大吼,“冯连春。”

“血染青春共死生,两鬓斑白难忘君!”

生死别,战友情! 两行泪,四目望,

相拥数分。 惊爆路人!

二十年后喜相逢。 忆旧事,缅怀战友,

一杯水酒洒黄尘, 素菜两盘喜泪盈!

父亲激动地多次讲述他和英雄宋学义见面的场景。

1978年,山西省军区派两名干部来岢岚,父亲当面宣读了关于纠正反右期间的错误决定的文件,并诚恳询问有什么困难和要求。面对自己农村户口,4个孩子无法就业的现实,激动的父亲只顾打听其他战友的情况,对组织未提任要求。并毅然决然地在决定书上签下了“感谢党的关怀”6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博大胸怀。而作为长子的我,看着我们姐弟都在农村务农,感叹这迟到的喜讯,特意为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冯延昭”。

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贫苦出身,参军入党,从军19年,地方工作28年,为国扛枪,为民管粮。现在回忆起来,父亲就是因为保持了一个革命军人对党忠诚、公而忘私的优良传统,传承了以国家利益为重、人民利益为先的优秀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去。这样的精神实际上已潜移默化传承到我们的心灵深处,使儿女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砥砺前行,勇往直前!

艰苦的战斗生涯严重摧残了父亲的身体,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肺结核的父亲一直坚持工作,直到1984年8月办理了离休,离休后享受副县级待遇。父亲本应充分享受生活,安度晚年,但是天不遂人愿,父亲于1986年因突发脑溢血,离开了我们,享年只有63岁。虽然没来得及给我们讲述他的英勇战斗故事,但言传身教就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勤俭朴素的家风,正直厚道的品质,我们将永远铭记并传承下去。

我们依照父亲1952年抗美援朝请战血书上“穿军装入棺材”的遗嘱,把保存的一套带一杠三星军衔的新军装和他用生命换来的全部军功章陪葬给了父亲。

父亲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父亲的精神永存!

子女:冯希良 冯希凤

冯希虎(共同回忆) 李玉忠(整理)

编后记:

历时近两年,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荣光——岢岚离休干部风采录》一书日前和读者见面了。

全书分上下两册,共编录1949年10月1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岢岚县离休干部384人,编撰文章 290 篇。全书通过老干部自述、亲朋和战友追忆等方式,回顾了他们的初心故事和奋斗历程,真实记录了 384 名离休老干部的光辉历程,全书附录中还编录了18名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编撰文章12篇。

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一帧帧珍贵难得的照片,生动诠释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信念追求和人生境界。其间既有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忆,又有对先进典型的由衷赞美,既有对家乡巨变的热情讴歌,又有对人生感悟的情感抒发;既是一部岢岚老干部的成长史、奋斗史和革命史,也是岢岚近代革命斗争史、生产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的精彩缩影和生动写照,平凡中见伟大、细微中见精神,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如本书序中所言:“岁月铭记着老干部的奋斗足迹,历史记载着老同志的光荣业绩。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是的,“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学习传承老干部精神是我们的应有的责任。

来源:中共岢岚县委组织部 中共岢岚县委老干部局

编辑:贾大伟

岢岚县融媒体中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说春秋,赵国平原君因为签订割城协议被赵王骂死,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var1]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在几个兄弟之中属他最有贤能。礼贤下士,对平民态度也很好,人们都很拥护他。在赵国两度为相。[var1]公元前266年,范睢担任秦相,由于他的仇人魏齐藏在平原君家中,就让秦庄襄王把赵胜骗到秦国,平原君宁死也不出卖魏齐,秦王最后还是逼迫赵王

  • 说春秋,秦孝文王送给嬴政的鹿卢剑是一把什么剑,有什么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东周时期中原的古剑的剑首常常被做成圆形和圆盘形,对于这种剑人们一般称之为鹿卢剑。“鹿卢”也称之为“轱辘”。[var1]鹿卢剑是历代秦王的的佩剑,是王权的象征,因为和饮水工具鹿卢很像,所以称之为鹿卢剑。也被称为负手剑,秦王剑和宇宙锋。[var1]据说荆轲刺秦王时候,秦王背的剑就是鹿卢剑。荆

  • 《大秦赋》中的服饰尽力还原秦国历史,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先秦时期,百家争鸣阴阳家推行五行学说,说五行相生相克。各诸侯王对此深信不疑。特别是早年秦文公打猎的时候抓到一条黑龙。[var1]而黑色正好和五行中的水德相对应。所以秦国君自认为属于水德,全国都崇尚黑色。所以有人就认为秦国的衣服大都是黑色的,其实不是这样的。[var1]在秦陵兵马俑中,陶俑

  • 战国中期秦东出-北路秦赵邯郸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秦楚鄢郢之战、秦赵长平之战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任何一国与秦“单挑”,必败无疑。鄢郢之战时,秦昭襄王一个小小的“渑池之会”使赵国几十万大军乖乖的不敢越境半步;长平之战时,秦绝赵粮道,赵请粟于齐,齐王建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

  • 复盘长平之战:赵括真那么好骗,45万大军直接跳进包围圈?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序言 秦昭襄王47年,秦赵大战于长平,此战秦赵双方参与人数高达百万余人,但最终,秦将白起斩杀赵括率领的45万军队,赵国从此再无力角逐天下......这一幕堪称春秋战国以来的最精彩战役,其战斗之伤亡也创造了历史之最,白起因此成为战国杀神,而赵括则被永远地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被指责为“纸上谈兵”。不过,

  • 「春秋故事」宋襄公——因仁义声名鹊起,也因仁义兵败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或许是齐桓公已经提前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葵丘会盟上,齐桓公拉着宋襄公的手,嘱咐他帮忙照顾齐国的太子昭,以防将来其他兄弟威胁太子昭的国君之位。[var1]宋襄公从小便是齐桓公的粉丝,对齐桓公尊王攘夷、号令诸侯的英雄形象是既羡慕又崇拜。面对偶像的嘱托,宋襄公自然是连连点头答应。宋襄公七年,齐

  • 古代一直没有产生出民主、平等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不是借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孟子想要表达的是在君权体系也就是儒家所信奉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下,对于民众要更加重视,而并不是单单把民作为前手作为工具,这种理论在实际运用中,也就是历届封建政府在保证自己稳定的封建统治之下,以民为重而已,其本质依然是维护自己的中央权力,维护自己的封建稳定,这与民主自由大相径庭,民族自由是针

  • 秦献公薨逝后秦孝公即位,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为秦国打下良好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若是谈论正史,那么秦献公的长子是谁,历史根本没有明说,也没有记载,而秦献公具体有几个儿子,几本主流的正史都没有记载。若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战国时期的国君即位,主要的方法就是两种,也是最常见的、覆盖诸侯国最多的三种:一、长子(嫡长子)继承君位。二、非常时期,立贤不立长,这一种隐患很大。三、继承人之间

  • 秦武王夺取宜阳使山东六国转攻为守,对秦国统一有极大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6位君主中,也有很多水分。比如说秦孝文王,也就是安国君,他在位仅仅3天就薨逝了,他能有什么出色的政绩呢?再比如说秦庄襄王,也就是异人,他是秦始皇的父亲。不过他在位也不过只有3年时间,期间政绩平平,也没留下什么旷世之举。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秦惠文王任用张仪瓦解六国联盟,任用司马错灭

  • 义渠一度大败秦国,秦国为解决后顾之忧在秦昭襄王时将其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据史料记载,义渠戎国的祖先来自远古的舜。大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为了感谢舜的禅让之功,就将舜的小儿子封到西戎担任羌人的首领(也有可能是发配)。这就是《晋书》记载的:“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所以,五胡十六国后秦的开国皇帝姚苌就往自己脸上贴金,自称是舜的后裔。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原居宁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