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说春秋,赵国平原君因为签订割城协议被赵王骂死,是真的吗?

说春秋,赵国平原君因为签订割城协议被赵王骂死,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26 更新时间:2024/2/25 13:58:35

[var1]

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是赵武的儿子,在几个兄弟之中属他最有贤能。礼贤下士,对平民态度也很好,人们都很拥护他。在赵国两度为相。

[var1]

公元前266年,范睢担任秦相,由于他的仇人魏齐藏在平原君家中,就让秦庄襄王把赵胜骗到秦国,平原君宁死也不出卖魏齐,秦王最后还是逼迫赵王杀死魏齐,才把赵胜放归赵国。

[var1]

公元前262年,秦国吞并韩国,韩国上党郡不想归秦而想归赵。赵王害怕强秦不敢接纳,在赵胜的建议下才接受上党郡的归入。这也惹怒秦国引发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爆发,秦军歼灭赵军四十五万精锐,杀死赵国主将赵括,围攻赵都邯郸。赵国从此开始衰落。

[var1]

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救,要带二十一个有勇有谋的门客跟随,结果选的十九个再也选不出来了,这时候一个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荐要和平原君一起去。他开始还看不起毛遂,结果去了楚国,凭借毛遂的一番口舌,打动楚国,订立盟约。

[var1]

赵胜回到赵国,楚国援兵没到,他很是担忧赵国会被秦军击破,这是他听从门客李同的建议,散尽家财,让丁入伍,很快招募敢死队三千人,让他们加入赵军和秦军决战而取得胜利,这时候刚好楚魏援军赶到。秦军只好撤退。

[var1]

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赵胜去世。在历史中并不是因为割地而被赵王骂死。这时候虽然赵国击退燕国有所恢复。可是面对强秦,赵国还是很惧怕的,所以说割地保全自己也是大势所趋,不能全部归罪于平原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说春秋,秦孝文王送给嬴政的鹿卢剑是一把什么剑,有什么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东周时期中原的古剑的剑首常常被做成圆形和圆盘形,对于这种剑人们一般称之为鹿卢剑。“鹿卢”也称之为“轱辘”。[var1]鹿卢剑是历代秦王的的佩剑,是王权的象征,因为和饮水工具鹿卢很像,所以称之为鹿卢剑。也被称为负手剑,秦王剑和宇宙锋。[var1]据说荆轲刺秦王时候,秦王背的剑就是鹿卢剑。荆

  • 《大秦赋》中的服饰尽力还原秦国历史,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先秦时期,百家争鸣阴阳家推行五行学说,说五行相生相克。各诸侯王对此深信不疑。特别是早年秦文公打猎的时候抓到一条黑龙。[var1]而黑色正好和五行中的水德相对应。所以秦国君自认为属于水德,全国都崇尚黑色。所以有人就认为秦国的衣服大都是黑色的,其实不是这样的。[var1]在秦陵兵马俑中,陶俑

  • 战国中期秦东出-北路秦赵邯郸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秦楚鄢郢之战、秦赵长平之战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任何一国与秦“单挑”,必败无疑。鄢郢之战时,秦昭襄王一个小小的“渑池之会”使赵国几十万大军乖乖的不敢越境半步;长平之战时,秦绝赵粮道,赵请粟于齐,齐王建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

  • 复盘长平之战:赵括真那么好骗,45万大军直接跳进包围圈?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序言 秦昭襄王47年,秦赵大战于长平,此战秦赵双方参与人数高达百万余人,但最终,秦将白起斩杀赵括率领的45万军队,赵国从此再无力角逐天下......这一幕堪称春秋战国以来的最精彩战役,其战斗之伤亡也创造了历史之最,白起因此成为战国杀神,而赵括则被永远地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被指责为“纸上谈兵”。不过,

  • 「春秋故事」宋襄公——因仁义声名鹊起,也因仁义兵败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或许是齐桓公已经提前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葵丘会盟上,齐桓公拉着宋襄公的手,嘱咐他帮忙照顾齐国的太子昭,以防将来其他兄弟威胁太子昭的国君之位。[var1]宋襄公从小便是齐桓公的粉丝,对齐桓公尊王攘夷、号令诸侯的英雄形象是既羡慕又崇拜。面对偶像的嘱托,宋襄公自然是连连点头答应。宋襄公七年,齐

  • 古代一直没有产生出民主、平等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不是借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孟子想要表达的是在君权体系也就是儒家所信奉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下,对于民众要更加重视,而并不是单单把民作为前手作为工具,这种理论在实际运用中,也就是历届封建政府在保证自己稳定的封建统治之下,以民为重而已,其本质依然是维护自己的中央权力,维护自己的封建稳定,这与民主自由大相径庭,民族自由是针

  • 秦献公薨逝后秦孝公即位,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为秦国打下良好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若是谈论正史,那么秦献公的长子是谁,历史根本没有明说,也没有记载,而秦献公具体有几个儿子,几本主流的正史都没有记载。若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战国时期的国君即位,主要的方法就是两种,也是最常见的、覆盖诸侯国最多的三种:一、长子(嫡长子)继承君位。二、非常时期,立贤不立长,这一种隐患很大。三、继承人之间

  • 秦武王夺取宜阳使山东六国转攻为守,对秦国统一有极大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6位君主中,也有很多水分。比如说秦孝文王,也就是安国君,他在位仅仅3天就薨逝了,他能有什么出色的政绩呢?再比如说秦庄襄王,也就是异人,他是秦始皇的父亲。不过他在位也不过只有3年时间,期间政绩平平,也没留下什么旷世之举。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秦惠文王任用张仪瓦解六国联盟,任用司马错灭

  • 义渠一度大败秦国,秦国为解决后顾之忧在秦昭襄王时将其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据史料记载,义渠戎国的祖先来自远古的舜。大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为了感谢舜的禅让之功,就将舜的小儿子封到西戎担任羌人的首领(也有可能是发配)。这就是《晋书》记载的:“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所以,五胡十六国后秦的开国皇帝姚苌就往自己脸上贴金,自称是舜的后裔。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原居宁夏固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且看战国四公子的一生功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四公子人品排名,战国四公子功过是非,有关战国四公子的评价

    一、狡兔三窟——孟尝君田文[var1]孟尝君田文(生卒年不详),山东淄博人。田婴之子,袭封于薛,好客自喜,广罗宾客三千,不以贤愚贵贱一视同仁。尝入秦为相,遭谗被囚,得门客之力脱身。回齐国担任宰相,因名高其主而独擅齐国之权,为齐湣王猜忌,投奔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宰相,联合诸候,击破齐国。及齐襄王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