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上拿的“笏板”,为什么在清朝被废除了?

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上拿的“笏板”,为什么在清朝被废除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883 更新时间:2024/1/26 3:56:59

这块板子叫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起源已不可考,大概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出现的。《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由此可见笏板就是用来传播信息和记录信息的,这和文字的作用相同。最开始古人上朝应该就带一卷竹筒,读上面的字向皇帝上报工作,只是后来由于多方原因慢慢演化成了笏板,又因为太过繁琐,被废除了。

官员如果用卷起来的竹筒给上级汇报工作,那竹筒里会有凶器吗?遥想当年,秦始皇就是被“荆轲刺秦”的“图穷匕见”吓得“秦王绕柱”,历史血淋淋的教训,导致历代君王都要求将竹筒展开,成为一块木板,慢慢地演变成为笏板。用双手手持,双手不会乱动;双目紧盯着笏板,不会去寻找威胁时机,这样大大增加了君王的安全感,念笏板上的字汇报工作,这样笏板的雏形就由此形成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官员向君主汇报的工作内容增多,一个笏板已经写不下这么多的词汇内容了,汇报的也都是些重要数据,一字不能错,只能加大笏板的数量进行上报。官员上朝时,都会背笏囊,读完一个笏板伸手在笏囊内取出笏板接着读,要连读好几块笏板。数据越来越大,笏板越来越多,行政越来越繁琐,笏板的弊端促渐突出了。

明朝时期,物质促渐丰富,造纸术得到大大提升,奏折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中国明、清两代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反观笏板,又被民间、戏曲界、宗教界大量的继承,在明清小说中就有大量的描述,如;

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儒林外史》

有人要点戏,戏班里自然愿意,打发了个唱旦的拿了个写着戏本名目的笏板来了。”——《儒林外史》

宋江恰才敢抬头舒眼,看见殿上金碧交辉,点着龙灯凤烛;两边都是青衣女童,持笏捧圭,执旌擎扇侍从。——《水浒传》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红楼梦》

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笏板不再是官员的特权,又被“奏折”这一新事物冲击,渐渐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史命,废除已成必然,清朝时便被“奏折”取代了。

结语:美好的事物不一定都是美好的,有可能只是受限于物质条件。孔子的“述而不作”,并非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只是当时书写困难,所以不作。孟子时期书写方便了,所以就作了,并非说他没有这种美好的品行。人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晚清名臣张之洞有个坏习惯,就是昼夜颠倒,经常白天睡觉,晚上才开始处理公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1893年翰林周锡恩因为抄袭文章给张之洞祝寿被张之洞的亲信幕僚赵凤昌戳穿,恼羞成怒之下游说大理寺卿徐致祥弹劾张之洞经常白天睡觉,导致下属“往往候至终日而不得见”,此外还提及张之洞用人不公,任用的赵凤昌替人钻营差缺,“声名甚秽”等等其他罪状。张之洞是一方大员,清廷对于徐致祥的这份奏折也是极为重视,命两

  • 康熙王朝:明珠入狱后卖力工作,被康熙装进囚车,他说:我获救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珠为啥坐在囚车里,康熙王朝片段明珠倒台,乾隆坐囚车进城后续

    首先是他们支持的皇子不同。明珠支持的是自己的外甥,也就是大阿哥胤禔,索额图支持的是自己的外孙,也就是皇太子胤礽。他们都希望自己支持的人能够继承大统,将来自己也能安度晚年。其次,两个人都爱争强好胜,互相都不服气谁。不论是康熙提出了什么问题,两个人总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能自圆其说。因此,明珠和索额图利用

  • 镜头下:晚清皇后妃子和格格们真容,这可真是苦了光绪皇帝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标准宫廷画像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在位34年,却一直没有得到实权,被慈禧太后把控朝政,一生郁郁不得志,抱负无法施展,生不逢时,成为一代令人惋惜的帝王。光从画像看光绪皇帝就已经是一表人才了,长相也算是眉清目秀的,然而他的后宫嫔妃确实有点让大家大跌眼镜。今天我们就从镜头下老照片一起去观看晚清

  • 假如当时康熙“削藩”,吴三桂接受,吴三桂的结果会是怎样,他能颐养天年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康熙等吴三桂老死再撤藩可行吗,吴三桂墓地在哪,吴三桂杀了彝族多少人

    历史上,康熙为了平定三藩,前后战争打了八年之久,足见平三藩之艰难,而平三藩最主要的战争就是朝廷和吴三桂之间的战争。于是就有人假设,如果吴三桂当年老老实实的接受削藩,那么吴三桂是否就可以得善终,颐养天年呢?在陈道明和斯琴高娃主演的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甚至出现了吴三桂假意接受削藩,向朝廷交出平西大将

  • 李鸿章苏州杀降有多残暴 ? 看当时亲眼目睹暴行的外国记者描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同治二年 (1863 ),淮军程学启部万余人马兵临早已孤立无援的苏州城,旋即将苏州团团包围。英国军官戈登率领3100多名外国雇佣军也参加了这场战斗。戈登率洋枪队进驻昆山, 以为淮军后援 。李鸿章、刘铭传、李朝斌等也分别率水、陆大军从北、南两个方向向苏州包抄过来,驻守苏州太平军的后路也被淮军切断。彼时

  • 清朝官员到底有多累?上朝不算累,下班才是最累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清朝时期,官员下班才是最累的!这是为何?早朝前的种种“规矩”清朝大臣上朝前一天,需要将所有资料整理清晰,尤其是皇帝指定办理业务的官员,必须提前预测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将对策、建议梳理清楚,基本要很晚才睡觉。除此之外,有的官员在上朝前不敢吃早饭,甚至喝太多的水。早朝主要内容一般是官员向皇帝汇报工

  • 慈禧究竟能有多奢侈,睡觉不仅有14个太监宫女伺候,还记录这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可咱们的慈禧太后可就大不一样了,那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待遇哪怕是现代,老佛爷睡前和睡后可是得有十几个人忙前忙后的伺候着,而且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有分工。今天梦回就给大家说一说晚清权力最大的慈禧太后究竟是如何睡觉的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地方。据史书记载,在打更之后,宫内的事务处理完毕,宫门大关后,慈禧太后的

  • 康熙够不够资格成为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康熙是不是千古一帝,千古一帝康熙歌曲简谱,康熙千古一帝有多荒唐

    顺治皇帝也成了清军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可惜公元1661年顺治就因病去世,将庞大的大清王朝留给了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即位之时,南有吴三桂等藩王拥兵自重,海外有台湾郑氏家族隐患,北方还有准噶尔虎视眈眈。康熙就在这样严峻的内外形势下正式登临帝位。在古代封建帝王史中,康熙大帝可谓是一个比

  • 缅甸在乾隆年间,为何没有像新疆那样纳入清朝版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乾隆时期,除了对准噶尔的用兵,还对缅甸用兵,可是缅甸始终没有成为大清的一部分,这是怎么回事?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缅甸方面再次向这些内地土司征收贡赋未果,于是出兵入侵中国,这也开始了清缅战争。清缅战争历时七年,前后共发生四次,排面上看缅甸不是对手,可清朝却屡屡损兵折将,就算最后赢了也是

  • 历史杂谈-多尔衮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终在慈禧太后的手中逐渐从一个世界第一的强国演变成了一个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慈禧太后死后清朝由隆裕太后与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临朝称制,但是最终逃不过历史的车轮,因此清朝有了“兴于太后摄政王,亡于太后摄政王”的说法,兴于太后摄政王中的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