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耕地面积和政策变化看秦国崛起的必然性

从耕地面积和政策变化看秦国崛起的必然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083 更新时间:2024/1/14 23:40:21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各种思潮异常活跃,文化多样性突显;各诸侯长期存在互相倾匝的现象,谁能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力模式,谁就能问鼎诸侯霸权,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之下,诸侯之间经常会有一些改革运动。并且多是围绕农业生产进行的,甚至以农业改革为主,像商鞅的“抑商重农”改革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例子。】

[var1]

准备作战的秦军

在古代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没有之一, 甚至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农业社会经济时期,人口数量、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就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三者互为因果关系,互相制约,要想人多就需要更多的粮食,而更多的粮食则需要更多的耕地,反过来大量的耕地则需要更多的人来耕种。尽管气候(含灌溉)和农具,甚至作物品种、类别等都会影响粮食产量,但最基本的影响还是来自于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

土地面积要想扩张,除开垦荒地外,再就是通过战争兼并。秦国早期与戎人混住杂居,远离中原,以畜牧业为主,基本谈不上有什么耕地,正真意义上的耕地面积扩张是在秦襄王救驾周平王取得封地后。随着周王室的东迁,秦国才开始东进关中,定居渭河边,接收了会耕作的百姓,耕地面积才逐渐开始增加。

但是要想通过战争兼并土地,首先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农业经济时期,粮食就是一国的资本。增加土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就是积累资本最务实的办法,也是执政者面临最重要的问题。

春秋晚期出现的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扩大耕作面积、深耕更为有利,再加上牛耕开始普及,以及秦国先后建设的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等水利工程,粮食产量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幅增长,极大促进了秦国的人口增长和国力的提升,秦国也越来越有了兼并的资本。

[var1]

秦统一六国前的疆域图

到秦穆公征服关中,秦惠文王取巴蜀之前,长达近三百年间,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秦国是“僻在雍州”的来由。随着秦国历代国君的不断扩张,尤其在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

秦朝初北击匈奴收河套,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秦朝的疆域大致为:东起辽东,西抵河西、四川,北达阴山,南至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西南至云贵地区。到秦始皇设置郡县制时,已下辖36郡,国土面积已超过34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更是激增。

其后又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恒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由最初的三十六个郡,后来增加至四十八个。国土面积更是增加到400多万平方公里左右,耕地面积同时随着增加。

随着秦国国土面积的扩大,能用于耕作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进入关中后,土地肥沃,从现在的礼县到西安东部是绵延八百里的秦川,《战国策•秦策》称之为:“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var1]

作战中的秦军

土地有了再接下来就是政策,从商鞅制定的《为田开阡陌令》到后来的《田律》,从法规上很好的促进了土地资源的管理,秦国地处西部关中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广阔,但善耕者少,为了促进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耕地由官府按照土地肥沃程度评级,然后统一发放到农民手里,每个成年农民由国家授田“小亩五百”。但亩的面积在商鞅变法后大大增加了,《史记.秦本纪》载,商鞅开阡陌东地渡洛。言开阡陌者,改井田以二百四十步为亩。

《为田律》规定:“田广一步,袤八,则为畛。亩二畛,一百(陌)道。”畛一般是指田地两头的小道,畛是从亩中划出宽一步,长八步而修建,所以一般畛的长度就是亩的宽度,由此可见亩的宽度也是八步。而《氾胜之书》区田法规定“以亩为率,今一亩之地,长一八丈,广四丈八尺",古时六尺为步,十八丈正合三十步,四丈八尺恰是八步,这个虽然是汉制,但是汉承的是秦制,因此《为田律》中亩的长度应该也是三十步,亩的面积正是二百四十步。

备注:按照秦的度量,一尺约相当于0.23米,6尺约为1.38米,那小亩就约相当于190平方米,现在的3分地左右,而五百小亩约相当于现在的 143.8亩。

历史研究需要在证据、推理基础上谨慎对待,目前有记载的文献繁杂,语境也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从春秋时期开始各诸侯国的亩制和容积两个单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纷乱不一。比如亩制有范氏和中行氏的160步为一亩,韩魏的200步为一亩,以及赵氏以240步为一亩,具体参见银雀山汉简《孙子·吴问》。

李悝时期实行的亩制又以100步的小亩为标准。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使用240步的大亩,但统一以后有些地区依然沿用以前的六国亩制,因此对于秦的耕地面积无法很准确判断,所以目前很多关于秦国的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多是论证推断,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对当时历史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var1]

农官在颁布秦律

要扩大耕地面积,秦国提出了两项举措,最直接也最实用,一个是官府论军功赏地,军工越多赏地越多。再一个是鼓励农民多种地,吸引六国移民前来开荒拓地。

秦实行按“军功授田”的多种土地分配制度,由国家向农民统征赋役,以户口为依据,国民一般都能获得国家授予的一百亩田地。官府规定,土地不属于国民的私有财产,国民对授田不得进行买卖,不得进行典质、抵押。彻底破除勋贵对土地的垄断的旧有制度,一边立法“废井田,开阡陌”,一边实行按军功定等级,按等级授田的政策。

《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由此可见,想有更多的耕地,就必须努力作战,用军工换取尊卑,按等级授田的制度相对比井田制更加符合当时百姓的需求,土地不用轮耕,可以长期拥有土地使用权,相对更加稳定,使种地的农户更加安心,有效提高了耕作积极性。

[var1]

准备使用秦弩的士兵

授田制下分配的土地是征收赋税的对象,也是每个受田农户法定的耕作任务。《睡虎地秦简-田律》规定:“人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不管授予的土地是否耕种,都要按照百亩的标准征收赋税。以当时的农耕生产力水平,一个人是很难种这么多土地,之所以给如此多的土地,除秦国本来就地广人稀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土地肥力不够,需要休耕。

另据《睡虎地秦简·司空律》载:“居赀赎债者归田农,种时、治苗时各二旬”,秦国的春耕季节大约在20 天左右,则一个成年劳动力的耕种能力一般不足30亩。《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在战国晚期秦国每个农户家里的成年劳动力,一般只有一男一女两人,耕作百亩即便有休耕田,也是极为沉重的任务。

将耕地和军功绑定起来,一方面鼓励了士兵的作战勇气,一方面快速拓展了耕地面积和耕种效率。

在拓荒方面,秦国鼓励开垦荒地,商鞅认为:“农则易勤,勤则富”,“国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按,主待农战而尊,”将农业发展提高到“立国的”高度。《商君书.垦令》中篇中就有“为国之教,务在垦草”。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在官府严令驱赶和鼓励之下,再加上开荒虽然费时耗力成本高,但是收益也高,所以开垦荒地的人越来越多。

[var1]

鼓励新移民开垦拓荒

秦国本来人口稀少,土地资源丰富,地未尽其力,为了扩大耕地面积,秦国通过免除兵役、徭役和免征十年田赋的优厚条件,不管你是不是秦国人,只要你在秦国开荒种地,超过3亩以上,或种地超过五亩以上,并且三年以上,那这块地就是你的,只要你够努力,你就会拥有更多的土地,这一政策吸引了大批六国的农民跑到秦国种地;晋国人多地少,吸引的晋人最多。

这一措施不仅能够发展农桑,增加社会生产力,还可以不用通过战争兼并人口,轻松将六国移民化为自己的国民,使其成为秦国的劳动生产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垦,秦国可用于耕作的土地大幅增长,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其能用于耕作的土地面积已经远非其他六国相比。

[var1]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国名将蒙恬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蒙恬,蒙恬秦国第一猛将,秦国最后的蒙恬去哪里了

    蒙氏家族住在蒙山脚下,是当地著名的大家族。蒙家兄弟也各个英勇善战,远近有名。战国时期,诸侯分裂,七雄争霸。世界上所有的家庭都看到了机会,想要一个荣耀和财富。当时,蒙氏家族的族长蒙恬的祖父蒙骜投靠了秦国的国君秦昭王。蒙骜出色的军事素质很快就被秦昭王注意到,他在领兵作战中几乎没有失败过。为了表彰他的成就

  • 纪连海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湖北,说争论赖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纪连海原话如下:这个三顾茅庐,这个河南和湖北有争议呢。主要是这个事不赖别人,是赖这个诸葛亮。诸葛亮自己写“躬耕(于)南阳”,对吧?南阳就是河南省的南阳对吧,但实际上呢,西汉的南阳郡的郡治在今天的湖北省。“理由”一:躬耕地争论赖诸葛亮纪连海把南阳、襄阳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赖到诸葛亮头上,可笑至极。诸葛亮在

  • 范雎如何实现“远交近攻”?切断魏国黄河两岸领土,将韩截成三段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范雎在魏国受的屈辱,范雎读ju还是sui,大秦帝国范雎之死

    [var1]望着如狼似虎的秦军,韩桓惠王彻底崩溃了,马上派阳城君入秦,请求献出上党以与秦讲和。随后,韩桓惠王又派阳城君通知上党太守,把上党献给秦国。不想,上党太守却当面拒绝服从命令:“人们常说,‘即便是只有小智慧的人,也知道看守器物不应丢失。’大王先前用下臣为太守,大王和您都曾担心我无法守住上党。现

  • 为何国徽不用康乾线条,用汉唐线条?林徽因:到霍去病的墓前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留给后人凭吊的,唯有一部部史册,以及那些名胜古迹。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中,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消亡,并且日益强大的古国。古代的中国,曾经不止一次攀登上这个世界的最高峰,开创过不止一次万国来朝的空前盛况。可是,近代中国史,却是一部,落满了前人血泪的屈辱史。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虎狼诞生之日-浅谈秦国军功爵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春秋初期诸候国公元前627年,东出偷袭侵郑国的秦国,因郑国商人弦高的计谋无功而返。然而归国途中的秦军,却在崤山受到晋军伏击而全军覆没。实力大损的秦国丧失了争霸天下的实力,只得依托坚固的函谷关自保。[var1]崤山之战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礼乐崩坏”的标志性事件,向天下宣示着战国时代的到来

  • 《大秦帝国》:白起,你若在月宫,嫦娥便是你的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大秦帝国》是著名历史小说家孙皓晖先生历经16年完成的鸿篇巨著。作品从公元前362年少梁之战秦献公中毒箭身亡、21岁的秦孝公嬴渠梁临危受命继任国君讲起;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秦三世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结束,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以小说形式呈现出来。几年前

  • 连横之父到底有多牛?他是如何改变战国格局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合纵为什么斗不过连横,张仪的连横为何能破合纵,连横合纵代表人物

    有一日,楚相宴请门客们喝酒,喝到兴头的楚相将和氏璧拿出来炫耀,结果传来传去,稀世珍宝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因为张仪长相猥琐,楚相宾客都怀疑是张仪偷得,楚相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张仪暴打拷问,但张仪死不承认,此事才不了了之,张仪因此特别痛恨楚国!张仪一看楚国混不下去了,就来到了秦国,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快得到了秦惠

  • 《南明祭》:张献忠终究不是第二个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位张献忠同志,他可是比李自成还要早参加造反的“老革命”,只不过李自成后来居上才把他的风头盖过去了。即便如此那也是天下第二造反大势力,只不过“革命意志”没有李自成坚定,曾几次向明军投降,当然最后都“反了他娘的”。但终究是污点,也正因如此,他的口碑也远不如李自成、事业也没有李自成做得那么大。尤其是

  • 秦国能够强大,商鞅功不可没,为什么最后却身死族灭?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膑评价商鞅,嬴驷为什么临死后悔杀商鞅,商鞅五马分尸

    [var1]卫国宗室的后人卫鞅,最初想在魏国寻找展示才华的舞台,魏国相国公叔痤也有意向魏惠王举荐他。但是,因为公叔痤生病了,所以没有来得及推荐卫鞅。公叔痤去世后,卫鞅听说秦孝公正在招纳人才,就到秦国去了。他以霸道游说秦孝公,得到了秦孝公的认可,于是秦孝公就让卫鞅主持变法。[var1]公元前359年后

  • 三国时期-云台二十八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一、蜀汉云台二十八将1.诸葛亮:功盖三分,官至丞相、益州牧、封武乡侯,谥号忠武。2.关羽:威震华夏,官至前将军、汉寿亭侯,谥号壮缪。3.张飞:气盖万夫,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谥号桓。4.马超:负勇狙戒,官至骠骑将军,封斄阳侯,谥号威。5.黄忠:勇冠三军,官至后将军,封关内侯,谥号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