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屈原:说真话,办实事,比不上小人几句话,问题到底出在哪?

屈原:说真话,办实事,比不上小人几句话,问题到底出在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14 更新时间:2024/2/6 11:44:39

从此人间有了端午节,也有了他历久弥新的传说。

[var1]

这个人就是楚国贵族之后三闾大夫屈原

史书上有记载,屈原小的时候非常聪慧,见多识广,文采斐然。后来进入仕途,内外都是一把好手,对内,他是协助君王制定政策的大臣,是谋略家,对外,他负责接待各国的来访者,是外交官。

这样一个有才华并深得君王信任的大夫,后来为何会走到自投汨罗江的地步,他到底是失败给了谁?

1. 败给上官大夫

屈原才华横溢,协助楚怀王制定了许多新的政策法令,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所以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和赏识。

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时候,楚国的另外一位大臣上官大夫,就对屈原心生嫉妒了,他逮住一个机会,对楚怀王说:

“屈原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大王您让他制定法令,他每颁布一次,都会向众人夸耀说,除了他,没人能制定的出来!”

楚怀王听了,很是愤怒,想不到屈原竟然连他也不放在眼里,就罢免了屈原的官位,还把他流放去了外地。

实际上,楚怀王年轻时也立志要做个明君,希望把楚国治理得越来越强大,百姓也能安居乐业,所以一向亲近贤人,为什么仅仅是听了上官大夫的几句话,就流放了他一向赏识的屈原呢?

[var1]

屈原剧照

其实,上官大夫的谗言只是一个导火索,屈原在制定和颁布各种新政策的过程中,早已触犯到了贵族们的利益,由此对楚国王室内外关系的撼动,包括引发的一些潜在的矛盾和危机,楚怀王不是不清楚。

但人都是矛盾的,既希望变革,也害怕改变。在某一个时刻,大概楚怀王也希望屈原消失,还楚国一个安定吧,即便是暂时的。

另外,屈原这一次被流放后,并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也没有写忏悔书给楚怀王,相反,他写下了后来流传千古的《离骚》,在诗中一再地表明和强调自己是高尚清洁的香草兰花,绝不会与旧贵族们同流合污。

当《离骚》中的诗句传到楚怀王的耳朵里,更加坐实了屈原自视清高的罪名,这个时候,上官大夫等人再次趁机添油加醋,更加深了楚怀王对屈原的不满。

2. 败给秦国张仪

当时的楚国和秦国,都是大国,暗地里都想吞并对方。有一段时间,楚国、齐国、魏国等六个国家,就联合在一起,准备攻打秦国,这在当时叫“合纵”。

秦国知道后,当时秦国的宰相,也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谋士张仪,就想出来一个办法,去游说楚国,破坏掉楚国和齐国的合作关系。

[var1]

张仪剧照

张仪老谋深算,来到楚国后,先去拜访了屈原。

他送给屈原一双白玉璧,希望屈原可以说服楚怀王退出齐楚联盟,屈原一听,严词拒绝,并对张仪说:

“你这是要亡我楚国!”

见利用屈原这条路行不通,张仪脑筋一转,又去找到了楚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张仪拿出白玉璧,表明来意,郑袖高兴地收下礼物,痛快地答应了张仪。之后,郑袖就找到楚怀王,开始使劲儿“吹风”,说秦国使者张仪来了,他找到屈原,说要献给楚国六百里地,以使两国交好,但屈原从中作梗,这件事恐怕成不了了。

[var1]

郑袖剧照

楚怀王听了,立刻对屈原生出了不满。

第二天上朝,楚怀王就想看看屈原到底会怎么说,等张仪到了后,张仪对楚怀王说:“秦愿献上六百里地与楚交好!”

还没等楚怀王说话,屈原赶紧劝阻说:

“这是秦国的计谋,大王万万不可上当!”

楚怀王见张仪说得很诚恳,倒是屈原要坏楚国的好事,一怒之下,又下令流放了他。

然后,楚国的使者跟着张仪去了秦国,打算领取六百里的地,可是,回到秦国的张仪却“翻脸不认账”,他指着地图说:

“我说的是六里地,哪里是六百里!”

楚国使者一听,很愤怒,赶紧回去告诉了楚怀王。

此时,楚怀王终于想起了屈原,也相信了屈原,但为时已晚。

楚怀王也是个血性男儿,怎可受此侮辱,于是就向秦王开战了。打了一年多,双方都损失惨重。在这个过程中,楚国还弄丢了一座城池。此时,齐国还在生楚国的气,根本不愿意出手相助。

[var1]

楚怀王剧照

后来秦国和楚国议和,楚怀王为了出这口恶气,对秦王说:“我就要张仪的人头!”

张仪也很有胆识,一个人就到了楚国,但他可不是来送死的。

这一次,张仪故技重施,先给楚国的一些奸臣送礼,也再次找到郑袖,希望她帮助自己求情。当然,张仪也送上了丰厚的礼物。

就这样,楚怀王再听信谗言,竟然放走了张仪。

那个时候,屈原正外出办事,等屈原回来后知道了,问楚怀王为何不杀掉张仪,此时楚怀王也后悔了,但为时已晚。望着眼前的楚怀王,屈原绝望地摇了摇头,离开了。

屈原,一个才华横溢的楚国大臣,张仪,一个不过是靠嘴巴四处游说的说客,屈原却输给了他。

3.败给公子子兰

子兰是楚怀王的幼子,贪图享乐,无心为国。

[var1]

子兰剧照

有一次,秦国派使者来邀请楚怀王去做客,说是谈结盟的事情,屈原极力反对,说:

“秦国是虎狼之国,从来不讲信用,您千万不要去!”

但公子子兰却说:

“您应该去,现在秦国强大,楚国弱,秦国主动与我们交好,应该抓住机会,若是不去,秦国觉得丢了面子,又会攻打楚国。”

于是,楚怀王听了小儿子的话,出发去了秦国。果然如屈原所料,秦国扣留了楚怀王,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才肯放人。楚怀王断然拒绝,但也无计可施,只能乖乖地做“俘虏”。

这个时候,屈原还在被流放中,但他一直心系楚国,盼着楚怀王能早日回国,并幡然醒悟,远离小人,重用忠臣,强大楚国。在这期间,他写了很多诗以表达心中的期待和志向。

子兰知道后,觉得屈原所说的小人就是他,更憎恨屈原了。再加上当初是因为他劝楚怀王去秦才导致楚怀王被扣,楚国很多人都对他有意见,这让子兰的内心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

三年后,楚怀王死在了秦国,他的儿子楚襄王继位,把弟弟子兰封为令尹,趁着屈原还没回来,令尹赶紧向新王进言,又说了屈原一大堆的坏话,导致屈原被流放地更远了。

公元前278年,秦国白起攻占了楚国首都,彻底宣告了楚国的灭亡,流放在外的屈原知道后,绝望地走向了汨罗江。

[var1]

屈原劝楚怀王以善恶,说秦国没有信用,不安好心,子兰却劝楚怀王以利害关系,说如果不去,秦国会攻打楚国。

屈原的劝说,都是主观的,是他“觉得”,并且没有根据。

子兰的劝说却有一定的客观性、逻辑性,能够让楚怀王看到可以预见的未来,所以赢得了楚怀王的信任。

大才子屈原,就这样被一个贪图享乐的纨绔公子打败了,想想真是一个悲剧,更是一个闹剧。

4.败给“关系”

我们常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利益。更准确地说,是只有利害关系。

屈原是个忠臣,但他太相信君明臣贤,一直努力叫醒楚怀王,一直等待楚怀王幡然醒悟,为此,性格耿直的屈原一次又一次直言相劝。

但当时的楚怀王,也身处复杂的利益关系中,难免善恶不分、对错难辨。只要有小人“吹风”,屈原很轻易地就败下阵来。

这事儿,也不能只怪楚怀王昏庸。

再看屈原同时代的张仪、范雎等人,都是平民出身,却都成就了一番大业,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不指望君王信任自己,不一味地表忠心,而是懂得有逻辑地陈述利害关系,让君王清晰地看到可能的得和失,反而赢得信任,找到用武之地,做出了成就。

而屈原,出身贵族,一直自视清高,缺乏一种“曲径通幽”的劝谏能力。

而且在一次次被流放的过程中,非但不反思自己,还一再以诗言志,表明自己的正确,更彰显了自己的清高,又怎么能扭转局面呢?

说到底,屈原是败给了“关系”。

[var1]

在君臣关系中,一再地失去信任。

在同事关系中,又因为被嫉妒而不自知,或者是知道了但不屑于处理,一再地被陷害,直到抑郁至极,跳江自杀。

5. 写在最后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很多道理放到今天也一样适用。

在家庭生活中,亲友相聚在一起,生活琐事居多,矛盾也不少,但亲情友情能融化很多的矛盾。

但是在职场中,大家是一个团队,在一起就是利益关系,说大了是团队的利益、公司的利益,换一个更好听的名词叫目标,现在流行的是目标量化,说到底还是利益清晰。

在团队中,只表忠心,只讲情谊和信任,不讲目标和利害一定是行不通,也走不远的。

今天,我们怀念屈原,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是自然流露,但其实还应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借助屈原悲剧的一生做更多理性的反思,一个有才华的人,应该在有限的人生中,学会借鉴前人的经验,通过制定清晰的目标,明确利害关系,去成就一番看得见的事业。身与名共存,而不是身受困辱,空留遗憾。

留名,但未成事,是屈原永远的遗憾。

在2300年后的今天,再回头去看,其实他大可不必遗憾,当年楚国灭亡让他心痛,但他的爱国精神却永远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后人。

[var1]

更多文章

  • 屈原投江自尽殉了楚怀王,第二个楚怀王葬身鱼腹,像是回报了屈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楚怀王之死,楚怀王与屈原的故事,楚怀王叫什么名字

    一次上当受骗没关系,楚怀王竟然答应秦国的又一次鬼话,亲身赴秦,讨要那600亩地[捂脸]果然如屈原所说,被秦国扣留、关押。不过被扣留的楚怀王还算有点骨头,怎么也不同意秦国要挟割地的要求,最后屈死秦国。[var1]国王客死他乡,楚人甚哀之,所以当时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我们楚国人就是埋汰得最后只剩

  • 刀斧枪戟,跃马扬威,看三国一百O八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使用画戟3人1.吕布:诛董卓,为国锄奸,可惜令名不终。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鲜不败亡,终为曹操擒杀。2.典韦:膂力过人,使一双铁戟八十斤。折冲左右,号称古之恶来。张绣叛乱,仓卒应敌,死于乱箭之下。3.太史慈:猿臂工射,弦不虚发。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合肥之役,为张辽伏击,死于乱箭之下。二

  • 孔子问7岁小孩天上有几颗星?小孩回答后,孔子立马跪地拜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去世后,后人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在册,最终编著成儒家经典名作《论语》。孔子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影响,用一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来形容毫不夸张。[var1]作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上与他相关的事数不胜

  • 关羽北伐时,曹操准备再次迁都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应对关羽北伐,曹操迁都许昌完整版,新三国曹操挟天子迁都许昌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斩杀庞德,曹操准备再次“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邺城。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司马懿)、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三国志·关羽传》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三国志·蒋济传》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

  • 武公,这个牛人让楚国丢掉了统一六国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公说服楚国放弃算计周朝,武公简历,楚国有可能统一六国吗

    周王十分害怕,派东周的能臣干将武公来到楚国做游说工作。武公找到对令尹昭子,对他说:周朝可不能被楚国你们灭掉。昭子说:谁说我们楚国要灭掉周朝,那是没有的事。不过,我想问问,周王室衰微,留着也没啥用,为什么就不能灭掉周朝?[var1] 武公定了定神,回答说: 周王室现在的地盘,满打满算,加起来也不过方圆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现在的发达国家都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10的大秦帝国首先看看我们的东边恶邻日本,公元前210时,日本人分为绳文人和弥生人,当时的日本还是处于旧石器末代时期。秦始皇派出求长生不老的徐福,传说最后带着500童男童女去了日本,并带去当时的先进技术,促进的日本社会的发展。公元前210的日本再看看当时的欧洲,当时的欧洲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 大余百姓的好警察-赵国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大余朱智猛事件处理结果,大余公安,大余有钱人排名

    作者/罗开文[var1]赵国瀛△赵国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有句老话叫做:“人一走,茶就凉”。赵老走了,但县城一些退了休的人群,时不时还会谈论起赵国灜的事情,毕竟他在派出所呆的时间太久了,接触的人和事太多了,在群众中留下的形象与口碑太好了。所以,虽然他人走

  • 资治通鉴:汉武帝人才观,有才不能尽用,杀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资治通鉴汉武帝的记载,资治通鉴汉武帝与董仲舒,从帝王角度看资治通鉴

    这段话的大意是,汲黯认为汉武帝求贤若渴,但是由于汉武帝性严峻,人才未尽其用便因犯法、欺罔就杀掉,这样下去天下还有哪些人才可用?汲黯汉武帝的回答:1、无论在哪个朝代,从来不缺人才,就看你能不能够识别人才,如果能够识别人才,那就不缺人才了。2、人才好比有用的工具,有才能但是没有充分发挥,与没有才一样,直

  • 周平王东迁,开启春秋战国大乱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烽火戏诸侯“檿弧箕箙,几亡周国。”是周宣王末年散布于镐京地区的流言,檿(yǎn)弧即桑木做的弓,箕箙(fú)即箕木做的箭袋,意思就是说桑木做的弓,箕木做的箭袋将亡周国。周宣王听到后,心里一震,立即下令捕杀出售这两样东西的人。据传一对靠此营生的夫妇因此逃亡到褒国,途中捡到一个女婴。关于女婴

  • 秦始皇一生经历了多次暗杀,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好,我是大海青岛,咱们今天来说一说秦始皇被刺杀的故事。雄才大略,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他的一生中,曾经遇到过多次暗杀,每一次都惊险万分,但每一次秦始皇都幸运而又完美的躲过,并且毫发无伤。在秦始皇遭遇的所有暗杀中第二次暗杀的谋划者,让人有点小感动,但是格局不大,因为主要是出于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