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余百姓的好警察-赵国灜

大余百姓的好警察-赵国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898 更新时间:2024/2/3 21:15:55

作者/罗开

[var1]

赵国瀛△

赵国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有句老话叫做:“人一走,茶就凉”。赵老走了,但县城一些退了休的人群,时不时还会谈论起赵国灜的事情,毕竟他在派出所呆的时间太久了,接触的人事太多了,在群众中留下的形象与口碑太好了。所以,虽然他人走了,还有人念叨他。

我虽然与赵国灜有过断断续续的几面之交,但对他的情况也只懂得皮而已,而他平凡又不平凡的业绩,高风亮节又平易近人的精神,却与他的人品一样,弥留在人世间。

做为赵国灜的朋友,我想把我知道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告慰逝者,激励后人,以尽朋友之责。

县城是1958年成立派出所的,当时挂牌:大余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因南安镇人口等条件尚缺),赵国灜被选调派出所,开始了他的从警生涯。

1963年,我调新组建的大余县公安局消防队,与派出所同住县城中心老菜市场旁边的一幢民宅(现金鑫幼儿园旧址),共同的生活工作,我与赵国灜相识相知。

赵国灜是派出所的户籍民警,工作量很大,白天要做好日的户籍工作,接待前来办事报案的群众,晚上要对县城各旅社客栈送来的号簿(旅客登记簿)进行查验,发现可疑问题情况要到旅店去(旅客中常夹杂盲目外流人员及流窜犯罪嫌疑人),必要时,将可疑人带回派出所审查,对需收容拘留人员,还得整理材料表格报县公安局领导签字,再送到看守所羁押。这一折腾就是三更半夜凌晨了,第二天仍要早起做好户籍接待工作。

赵国灜同志身体不太好,眼睛又近视,特别是晚间查旅店,往往是单枪匹马。目睹他日夜繁忙,我能帮他分担点什么呢?经队领导许可,我协同赵国灜夜间值勤检查旅店。查旅店看似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却潜藏危机。旅店的客房一般都很小,摆放床铺桌凳,仅有二三平米空间,问询人员时,实际上就是面对面零距离接触,若万一遇上抗拒检查的亡命之徒,连退步都没有。赵在查看证件物品时,要拿到眼前很近才看得清楚,此时,我护卫在他身边,以防不测。我这样做,虽微不足道,但体现的是同志+朋友的情谊与责任。也使他能一次次顺利地完成任务,安全归队。

1963年冬,赵国灜到赣州人民医院做鼻腔手术,领导安排我代替他的工作。

1964年,县看守所搬至北门外水库里,派出所和消防队就迁到老看守所(现农业农村局),派出所居外,消防队住里,我们二个单位还同在一个大院。派出所经常情况下就三个人,一个所长,一个外勤,一个内勤(户籍),人少事多。赵国灜的工作仍然是白+黑,还是那么的忙,还是那么的累。在赵国灜的“字典”里就没有什么星期天节假日,一年365天,他都坚守在派出所,一心扑在工作上,以所为家,以所为荣,忙里忙外,无怨无悔,为他挚爱的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青春和热血。

[var1]

作者与赵国瀛在一起,拍摄于1965年△

有一年,派出所收到来自广东某地的一封信,述说一位大余籍女子于解放前流落广东,与家人断绝联系,寻求帮助找亲人。因时隔久远,来信线索模糊,难度很大,但赵国灜没有放弃,查档案,下街道,访群众,终于在下放的农村人员中找到了要找的人,圆了失散几十年的亲人重逢之梦。

由于赵国灜同志工作踏实,成绩突出,年年都被县公安局评为五好民警(先进工作者),并多次受到省地县表彰,胸大红花,载誉归来。

1969年,我从消防队退伍,离别了赵国灜。

1974年12月,经大余县委批准,成立南安镇民兵指挥部,成员有:会忠(镇党委副书记)、刘经伦(镇武装部长)、赵国灜(派出所长)等,下设办公室及民兵中队、纠察队(12人),任命我为纠察队队长。纠察队驻扎在南安(已更名)派出所,任务是民兵走上社会,与公安干警一道,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与时任派出所长的赵国灜又走到了一起。

[var1]

(1974年大余县民兵指挥部成立合影。箭头1为作者罗开文,箭头2为时任南安镇武装部长刘经伦,箭头3为时任南安镇党委副书记王会忠,箭头4为时任南安派出所所长赵国瀛)

当年还处在文革时期,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国内社会矛盾复杂,派出所重担在肩。纠察队的加入,使得只有几个人的派出所如虎添翼。在此期间,赵所长言传身教,为纠察队员辅导政治学习,传授业务知识,提高执勤办案能力。派出所与纠察队同心协力,紧密配合,主动岀击,积极做好社会面的控制,加强夜间巡逻,打击流窜犯罪,确保了县城及首脑机关要害单位的安全。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大余县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行各业生产正常,赵所长和他的战友们负重前行功不可没。

1976年,形势好转,纠察队完成使命,撤离派出所。

以后,赵国灜同志荣调县公安局任副教导员,后来改任副政委,县公安交警大队成立,兼首任教导员。

赵国灜同志是千千万万人民警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平安大余,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一身正气,二袖清风,秉公执法,爱憎分明,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位好警察。

安息吧,赵老——大余人民不会忘记您!

更多文章

  • 资治通鉴:汉武帝人才观,有才不能尽用,杀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资治通鉴汉武帝的记载,资治通鉴汉武帝与董仲舒,从帝王角度看资治通鉴

    这段话的大意是,汲黯认为汉武帝求贤若渴,但是由于汉武帝性严峻,人才未尽其用便因犯法、欺罔就杀掉,这样下去天下还有哪些人才可用?汲黯汉武帝的回答:1、无论在哪个朝代,从来不缺人才,就看你能不能够识别人才,如果能够识别人才,那就不缺人才了。2、人才好比有用的工具,有才能但是没有充分发挥,与没有才一样,直

  • 周平王东迁,开启春秋战国大乱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烽火戏诸侯“檿弧箕箙,几亡周国。”是周宣王末年散布于镐京地区的流言,檿(yǎn)弧即桑木做的弓,箕箙(fú)即箕木做的箭袋,意思就是说桑木做的弓,箕木做的箭袋将亡周国。周宣王听到后,心里一震,立即下令捕杀出售这两样东西的人。据传一对靠此营生的夫妇因此逃亡到褒国,途中捡到一个女婴。关于女婴

  • 秦始皇一生经历了多次暗杀,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好,我是大海青岛,咱们今天来说一说秦始皇被刺杀的故事。雄才大略,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他的一生中,曾经遇到过多次暗杀,每一次都惊险万分,但每一次秦始皇都幸运而又完美的躲过,并且毫发无伤。在秦始皇遭遇的所有暗杀中第二次暗杀的谋划者,让人有点小感动,但是格局不大,因为主要是出于个

  •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生,却为何又被反噬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死后秦国是否还参与变法,商鞅死后变法为啥没有被废除,商鞅死于自己的变法

    魏惠王听完后,默然不说话。公孙座退其左右。私下对魏惠王说,你如果不能重用商鞅,就把他杀掉,以免日后他留下祸患。魏惠王点头许诺便出去了。[var1]图片来源于头条公孙座叫来商鞅,把他给魏惠王的提议告诉商鞅,让他赶快逃离魏国,如果晚了就来不及了。商鞅却很淡定地说,你建议魏惠王用我,他不采纳。你建议他杀我

  • 被诸葛亮拿捏的周瑜,历史上有多牛?他不死没有刘备什么事(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他曾经主张囚禁刘备消除威胁,分散其手下关羽、张飞等猛将,可惜最后没有被孙权所采纳。他曾向孙权提出攻取益州,联合张鲁和马超逐步蚕食曹操的策略,可惜却在计划开始之际便不幸病逝,导致整个计划刚刚开始便被扼杀。他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如若不是英年早逝,恐怕历史的书卷中,后续真的就没有刘备什么事情了。他就是我们

  • 刘关张殒命都因东吴,诸葛亮为什么始终把魏国当做生死大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刘关张的兄弟情是千秋忠义还是其他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也不对张飞被杀后刘备淡然的表态“嘛!飞死矣”来深究刘备当时真正的心态。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备集团凭着借来的荆州成就了横跨荆益蜀汉;但是盛极而衰,在两三年内因为荆州刘关张先后殒命。这才有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历史事件,但是诸葛亮执掌蜀

  • 诸葛亮躬耕地:刘备南下“古隆中”和北上卧龙岗,哪个更危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建安十二年(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我们想知道的是:刘备南下南郡“古隆中”还是北上南阳卧龙岗危险?显然刘备不可能去南郡“古隆中”三顾茅庐。从诸葛亮和刘表关系看刘表对诸葛亮不好,以至于诸葛亮在叔父去世后“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住着“草庐”,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竟然让外人刘备诛杀

  • 再问一遍:屈原姓什么?一次性搞懂姓、氏、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屈原姓什么,屈原是以姓和名命名的吗,屈原姓熊还是芈

    我在湖北宜昌待过一段时间,经常在一家名为“味鲜”的餐馆吃饭,店里千张炒肉那道菜很合胃口,十多年过去了还是记忆深刻。老板姓屈,人称屈总,干干瘦瘦的,很和蔼。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忽然间就想起了一个问题:屈老板,真的姓屈吗?似乎在宜昌那里,姓屈的格外多。其实,我真正想问的是,屈原,屈大夫,姓什么?

  • 赵飞燕 VS 王昭君、西施、貂蝉、杨玉环四大美女,谁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飞燕美图100张,杨玉环和赵飞燕,王政君有多爱赵飞燕

    在历史的记载中,赵飞燕是美女中的极品,以体态轻盈瘦弱著称,堪称史诗级的绝色佳人。她独领风骚于后宫,让汉成帝神魂颠倒,夜夜临幸,由此被人扣上了“淫惑皇帝”的罪名。在我国,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事实上,这是一种荒唐的历史偏见,是对女人的歧视,把帝王的昏庸无道和荒诞嫁祸于一个女人,这是一种人为的历史手法,

  • 晁错死在仇人的计谋下,确实憋屈,这算不算汉景帝的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晁错,西汉名士,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高祖七年(前200),晁错出生。早年,他跟从法家学者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他因为个人文采入朝为官,成为太常掌故。 后来,晁错受太常派遣,跟随伏生学习儒家思想,专攻《尚书》。学成归来后,晁错成为太子舍人,来到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身边工作。在被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