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开文
[var1]
赵国瀛△
赵国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有句老话叫做:“人一走,茶就凉”。赵老走了,但县城一些退了休的人群,时不时还会谈论起赵国灜的事情,毕竟他在派出所呆的时间太久了,接触的人和事太多了,在群众中留下的形象与口碑太好了。所以,虽然他人走了,还有人念叨他。
我虽然与赵国灜有过断断续续的几面之交,但对他的情况也只懂得皮毛而已,而他平凡又不平凡的业绩,高风亮节又平易近人的精神,却与他的人品一样,弥留在人世间。
做为赵国灜的朋友,我想把我知道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告慰逝者,激励后人,以尽朋友之责。
大余县城是1958年成立派出所的,当时挂牌:大余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因南安镇人口等条件尚缺),赵国灜被选调派出所,开始了他的从警生涯。
1963年,我调新组建的大余县公安局消防队,与派出所同住县城中心老菜市场旁边的一幢民宅(现金鑫幼儿园旧址),共同的生活工作,我与赵国灜相识相知。
赵国灜是派出所的户籍民警,工作量很大,白天要做好日常的户籍工作,接待前来办事报案的群众,晚上要对县城各旅社客栈送来的号簿(旅客登记簿)进行查验,发现可疑问题情况要到旅店去(旅客中常夹杂盲目外流人员及流窜犯罪嫌疑人),必要时,将可疑人带回派出所审查,对需收容拘留人员,还得整理材料表格报县公安局领导签字,再送到看守所羁押。这一折腾就是三更半夜凌晨了,第二天仍要早起做好户籍接待工作。
赵国灜同志身体不太好,眼睛又近视,特别是晚间查旅店,往往是单枪匹马。目睹他日夜繁忙,我能帮他分担点什么呢?经队领导许可,我协同赵国灜夜间值勤检查旅店。查旅店看似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却潜藏危机。旅店的客房一般都很小,摆放床铺桌凳,仅有二三平米空间,问询人员时,实际上就是面对面零距离接触,若万一遇上抗拒检查的亡命之徒,连退步都没有。赵在查看证件物品时,要拿到眼前很近才看得清楚,此时,我护卫在他身边,以防不测。我这样做,虽微不足道,但体现的是同志+朋友的情谊与责任。也使他能一次次顺利地完成任务,安全归队。
1963年冬,赵国灜到赣州人民医院做鼻腔手术,领导安排我代替他的工作。
1964年,县看守所搬至北门外水库里,派出所和消防队就迁到老看守所(现农业农村局),派出所居外,消防队住里,我们二个单位还同在一个大院。派出所经常情况下就三个人,一个所长,一个外勤,一个内勤(户籍),人少事多。赵国灜的工作仍然是白+黑,还是那么的忙,还是那么的累。在赵国灜的“字典”里就没有什么星期天节假日,一年365天,他都坚守在派出所,一心扑在工作上,以所为家,以所为荣,忙里忙外,无怨无悔,为他挚爱的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青春和热血。
[var1]
作者与赵国瀛在一起,拍摄于1965年△
有一年,派出所收到来自广东某地的一封信,述说一位大余籍女子于解放前流落广东,与家人断绝联系,寻求帮助找亲人。因时隔久远,来信线索模糊,难度很大,但赵国灜没有放弃,查档案,下街道,访群众,终于在下放的农村人员中找到了要找的人,圆了失散几十年的亲人重逢之梦。
由于赵国灜同志工作踏实,成绩突出,年年都被县公安局评为五好民警(先进工作者),并多次受到省地县表彰,胸戴大红花,载誉归来。
1969年,我从消防队退伍,离别了赵国灜。
1974年12月,经大余县委批准,成立南安镇民兵指挥部,成员有:王会忠(镇党委副书记)、刘经伦(镇武装部长)、赵国灜(派出所长)等,下设办公室及民兵中队、纠察队(12人),任命我为纠察队队长。纠察队驻扎在南安(已更名)派出所,任务是民兵走上社会,与公安干警一道,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与时任派出所长的赵国灜又走到了一起。
[var1]
(1974年大余县民兵指挥部成立合影。箭头1为作者罗开文,箭头2为时任南安镇武装部长刘经伦,箭头3为时任南安镇党委副书记王会忠,箭头4为时任南安派出所所长赵国瀛)
当年还处在文革时期,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国内社会矛盾复杂,派出所重担在肩。纠察队的加入,使得只有几个人的派出所如虎添翼。在此期间,赵所长言传身教,为纠察队员辅导政治学习,传授业务知识,提高执勤办案能力。派出所与纠察队同心协力,紧密配合,主动岀击,积极做好社会面的控制,加强夜间巡逻,打击流窜犯罪,确保了县城及首脑机关要害单位的安全。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大余县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行各业生产正常,赵所长和他的战友们负重前行功不可没。
1976年,形势好转,纠察队完成使命,撤离派出所。
以后,赵国灜同志荣调县公安局任副教导员,后来改任副政委,县公安交警大队成立,兼首任教导员。
赵国灜同志是千千万万人民警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平安大余,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一身正气,二袖清风,秉公执法,爱憎分明,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位好警察。
安息吧,赵老——大余人民不会忘记您!